金融一体化趋势下的长三角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蓝春锋 原创 | 2005-12-14 11:32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从国际经验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能够给区域内各个地区和部门带来共同的利益,能从整体上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近年来,长三角地区16城市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目前,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强、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随着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区域内各级政府的跨省市合作、产业的紧密链接、城市的高度依存、企业的跨地区营运和资金的频繁往来,客观上对金融业提出了区域联动服务的需求,推动了区域金融协作、合作和互动,长三角金融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
一、打造区域金融共同体: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推进区域分行联动。近年来,面对外资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和金融风险,长三角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借助体制改革的深化,积极推动区域分行联动,已从以往简单意义上行际间的协作配合,转为积极打造区域金融共同体、加快自我发展的整体合作联动。2004年10月18日,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农业银行签署产品创新与共享、个人业务、市场营销与信贷管理等三份合作协议,并把上海、江苏、浙江、宁波四家分行作为区域金融合作的牵头行,从而宣告国内银行业第一个“区域金融共同体”的诞生。通过这三份协议,长三角地区的16家农行分行联动整合的业务范围,几乎涵盖银行经营的各个重要领域。与此同时,建设银行区域金融合作协议也在杭州签署,江苏、浙江、宁波、上海、苏州五家分行成为区域合作的牵头行,并签署了针对长三角优质企业的银企合作协议,为优质企业倾力打造跨区域金融服务统一平台。工商银行在强化区域分行联动营销、科技与科研合作、实行客户资源共享、网点共享、信息共享方面已迈出联动步伐。中国银行也在上海建立华东信息中心,苏浙沪三家分行着手研究如何为客户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活动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二、推进跨区域业务拓展:股份制商业银行不断增强区域辐射力。近年来,股份制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其机构扁平化管理、资源协调便利、自主经营等优势,积极推进跨区域业务拓展,不断扩大其在长三角地区的业务交融。一是机构辐射。如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不断通过兼并收购,在昆山等地布局分支机构,在长三角地区机构资源已相当充沛。二是业务辐射。如中国民生银行自2004年7月起便开始“转战”南京等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先后签下150亿元合同,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昆山一些有政府背景的资源性公司等优质客户。上海、杭州等地股份制商业银行2004年起积极在湖州、绍兴等中小城市拓展业务,与当地银行争夺优质客户,有的地区异地银行新增授信总额甚至超过本地银行。三是中心辐射。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将各种要素中心如资金中心、信贷中心、信用卡及清算中心等设到上海,目前已在上海落户的商业银行各类要素中心和分中心已达20多家。各类银行机构要素中心的聚集不仅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金融合作,加快了长三角地区金融一体化的进程,而且增强了上海这一国际金融中心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
三、谋求获取最大化效应:外资银行加快对长三角地区的业务渗透。近年来,外资银行在长三角地区实施发展重点城市、优质客户集中地区的市场细分策略,以上海为中心,逐步向长三角地区渗透。一是机构渗透。在上海,花旗、汇丰、三菱、瑞穗、标准渣打等国际金融巨头竞相入驻。而江苏省现有5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和6家代表性机构中,全部集中于长三角城市,且主要集中于南京、苏州两市。在杭州,自2004年年底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杭州分行开业以来,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该市外资银行数量迅速增至4家。二是业务渗透。在政策许可的背景下,加上利益驱动,外资银行业务加快向长三角地区渗透,并取得积极成效。2004年末,上海地区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国外资银行的55%、53%、58%,上海市外资银行资产总额已占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2%。三是资本渗透。除了传统业务领域的合作之外,外资银行还通过参股交通银行、上海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杭州市商业银行、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等方式,加强与长三角地区中资银行机构在资本领域的合作。
个人简介
出生于赣南,求学于京西,就业于浙北,金融从业20多年,持续关注金融对经济\经济对金融的影响。本站为本人学习及原创作品刊发网站,转载文章仅供本人学习之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原创作品若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每日关注 更多
蓝春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