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物你我它:评论三则

陆寿筠 原创 | 2005-12-31 14:28 | 收藏 | 投票

近来对一些网友的文章写了评论,发现其中很有联系,故串成此文。


崔长林,(文章标题)“马克思唯心主义思想批判——没有批判就没有马克思主义”:
    “把物质与意识对立起来也不科学,它否认了意识与物质是对应关系,否认了“对立统一”仅仅是“对应统一”漫长曲线上的“一个点”,是矛盾扩大化的根源”。
 

 评语:
 崔文通篇精采,尤其欣赏上引一句。不知本人的理解是否符合作者本意,但感到“(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仅仅是‘对应统一’漫长曲线上的‘一个点’”这一句很恰当地概括了本人若干年前从佛学哲理中悟到的、关于世界毕竟真相的心物一元观。
 西学长于“分”──分解、分析。心物之分乃第一“分”,然后就有哲学上的唯心、唯物之分,就有无穷无尽的“一分为二”。长于分是优点,如果没有“合”,也是缺点。中学短于“分”,长于“合”──综合、融合。如果没有“分”,那是缺点;如果在“分”的基础上“合”,那就是优点。心与物,万事万物,需要分开来看,也必须合起来看。有分有合,就是中庸。中庸本身就是“合”。“分”是权宜,“合”是本相。“合”并不排斥“分”,无“分”哪来合?
 唯心、唯物,各有千秋,但实际上都是机械二分的心物二元论。这包括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派生于、决定于、又反作用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在内,那实际上仍是机械二元论。唯物主义将人类“自我”心目中的物质世界形相看作是世界的本相,实质是将人类“自我”之心意识当成了物质世界的本源,所以实质上是唯心主义。于是就有了以人类“自我”意志为中心的、对于物质世界的征服、“改造”、破坏,就有了欲壑难填的消费主义经济、有了“生产过剩”和贫困化的两极世界,就有了对于不顺“我心”者的暴力、战争、灭绝、有了人类面临核毁灭或生态大灾难的真实危险。。。唯物的结果是唯心,而唯心的结果又必然是物对于心的惩罚!
 只有心物权宜二分、而又“对应统一”的心物一元论,才不致于将“点”上的矛盾对立凝固或“扩大”成不可收拾的断裂,才能自圆其说,才是人类的出路。至于其说如何自圆,需要长篇大论。在本人,目前无暇顾及,只能留待以后了。


仇德辉,(文章标题)“答复孙四秒先生:深刻理解“劳动价值论”的伟大意义”;“答复孙四秒、陆寿筠、崔长林等先生:关于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重要说明”:
"社会科学的最终趋势是全面实现自然科学化","彻底消除社会科学和价值理论中普遍存在的模糊性、主观性和歧义性","将人类的社会运动现象“辩证地还原为”和“科学地统一于”一般物质运动现象,将人类的价值现象“辩证地还原为”和“科学地统一于”能量现象"。

评语:
自然科学的前提是观测主体(人类个体或群体)与被观测者(“物质运动现象”)的二元对立,即观测者自己并不作为被观测的对象。唯有如此,才能使作为观测结果的信息具有相对的(相对于该观测主体所特具的观测结构的)“确定性”。绝对的“确定性”是不存在的。关于绝对“确定性”的想法则是心物二元对立的机械论形而上学,不是“辩证”的、“科学”的。量子理论是属于“自然科学”吧?但是,量子究竟是“粒”还是“波”?这不是“模糊性、主观性和歧义性”吗?观测者和被观测者、“数学化”者和被“数学化”者、“客观”和“主观”、“ 物”和“心”真的是可以绝对分得那么清楚的吗?
 社会科学是关于人的社会存在(“社会运动现象”)的科学。而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家本身就是这个“社会存在”(“社会运动现象”)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观察者永远是被观察对象的一部分,罗尔斯所假设的“无知之幕”是不可能存在的。这就是为什么社会科学家必须时刻努力淡化自我,警惕私心的干扰,才能不断接近真理;为什么只有努力“内圣”才能开出“外王”;才能争取逐步“消除社会科学和价值理论中普遍存在的模糊性、主观性和歧义性”,但永远不可能做到完全“消除”。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互相对立的利益集团,就会有“主观性和歧义性”。而“模糊性”(所谓“模糊数学”、“模糊逻辑”等)则是这个存在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切的非黑即白、非白即黑之类的“确定性”都只是相对于一定的认识主体及其认识条件的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只有在人类群体一代代相继不绝的、反复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不断接近,永无止境。
 所以,"将人类的社会运动现象“辩证地还原为”和“科学地统一于”一般物质运动现象,将人类的价值现象“辩证地还原为”和“科学地统一于”能量现象"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统一”了,也难免是虚假的。这种企图“统一”于自然科学的主观愿望,正是受了泛滥于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蛊惑的结果,也是脱离生活实际、企图在纯思维的范围内构建体系的一种徒劳尝试。


蔡厉,(文章标题)“改革的本质”:
    “第二个制度核的形成首先发生在欧洲,即在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第二个制度核是对第一个制度核进行否定,即对否定自身欲望和否定自身追求财富权力的方式进行否定。第二个制度核就是承认个人欲望和个人追求财富的权力。对应于第一个制度核,第二个制度核的衍生共性特征(制度次核):1)追求自然,否定繁杂的礼节和禁忌;2)充分承认个人,否定扼杀个性的集体主义,强调在承认个人的基础之上的团队合作;3)个体具备“经济人”特征;4)注重商业和市场;5)追求物质享受,提倡享受生活;6)认为人人生而平等,强调机会起点均等;7)财富按价格机制分配;8)非零和博弈。”“随着第二个制度核的建立,人类逐渐开始摆脱自然的约束,让自然成为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人类开始初步成熟。第二个制度核成熟之后,迅速的以战争为媒介向世界其它地区扩散。”

评语:
欧美的资本主义化和世界的欧美化带来的既有物质的进步和精神的解放,也有物质的破坏和精神的堕落。今天的物质文明与精神的相对滞后将人类推到了相互大规模毁灭、甚或人类共同毁灭的边缘,这难道不是堕落?!。如果人类真的如作者所说已经走向“成熟”了,就必须把自己从这样的边缘拉回来。
    精神和物质,个人与群体、与国家、与全人类、与生态圈的相互制衡、协调,乃是人类得到新生的唯一可能途径。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中庸精神,也就是中国特色;这也应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因此,我们的改革不能走人家的老路!(详见笔者在本网站个人专页上的有关文章。)

个人简介
1963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英文专业。 1963-1986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 1986至今定居于美国旧金山.打工之余研修学术。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