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编制全流通指数

曹中铭 原创 | 2006-11-29 12:32 | 收藏 | 投票
  《每日经济新闻》沸点特稿

  上证指数已经陷入“怪圈”。权重股涨,指数涨;权重股下跌,则上证指数跌。

  事实上,上证指数自诞生的那天起就已经失真了。指数应该反映的是市场上已流通股份的供求关系对其价格的影响程度。但由于上证指数包含了未流通的股份,并不是所有已流通股份价格走势的指数,其失真当然不可避免。

  导致上证指数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上证指数的编制规则存在缺陷。上证指数是以总股本进行加权来编制指数的,对于诸多超级大盘股来说,其流通股本占总股本的比例对指数的影响不大,而如果总股本越大,则其对上证指数的影响就越大。其二,上证指数失真的另一个原因是,新股上市首日即计入指数,并且按发行价作基期调整。

  毫无疑问,目前的指数编制方法与新股计入指数的方式更能反映出管理层的政绩来,其实质是虚假的上证指数已演变为管理层的“政绩指数”。只要工行、中行、中石化、招行以及宝钢等权重股上涨大盘则上涨,这已成为下半年行情的主旋律,由此导致许多投资者在指数上涨中不仅没赚到钱反而在赔钱,只赚指数不赚钱的情形亦非常严重。另一方面,从原来新股运行一个月后计入指数,到上市次日计入指数,再到现在的上市即计入指数,指数的虚涨明显存在“泡沫”成分。如中行发行价为3.08元,7月5日当天以3.99元开盘,涨幅为29.55%,这样的幅度在新股中并不算高,但由于其权重大对指数的影响也大,上证指数这天居然高开了73.67点,幅度高达4.38%。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将来随着更多其它权重股上市,指数失真的情形也会愈演愈烈。

  既然如此,一个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虚假上证指数也就有必要让其早日“退休”。否则,除了给管理层的“政绩指数”上贴金、除了继续愚弄投资者之外,对市场并没有多大的益处。相反,其还成为误导市场、误导投资者、误导管理层的工具。

  笔者认为,在股改之后,上市公司的股份将逐步实现全流通,编制真实的全流通指数比虚假的上证指数更有实际意义和作用,关于这一点沪深300指数的编制规则显然有借鉴意义。沪深300指数在编制上有以自由流通量为权数和在成份股权重的确定上采用分级靠档法的特点,也就是不流通的股份不能作为权数,根据成份股不同的流通量靠档确定权数。而如果选取某一基点采用已实现流通的股份作为权数来编制上证指数,那么像中行、工行等权重股目前这种“杠杆作用”将会消失,投资者也就不会再处于只赚指数不赚钱的窘境。

  本文链接 http://www.nbd.com.cn/_NewShow.aspx?D_ID=53947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