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为何难成为25年前的深圳特区

蔡律 原创 | 2006-12-25 09:04 | 收藏 | 投票

三峡库区为何难成25年的深圳特区?

  蔡律

  【内容提要】深圳特区和三峡工程20多年来都是举世瞩目的热点,从经济实力来看,三峡库区和深圳特区不可同日而语,但深圳特区创办之初,并没有象今天的三峡库区这么多的资源,这么多的特殊政策,这么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从深圳特区和三峡库区优势及劣势分析,三峡库区为什么能成为25年前的深圳特区?关键是缺观念,缺体制,缺人才,缺市场主体。要用深圳特区的观念和体制开发建设三峡库区是有识之士的呼声。相关文论参见:www.cqcailv.com

  近期,三峡库区一些干部和企业家很自豪地告诉我:三峡库区现在已成为投资的热点,就象25年前的深圳特区一样!三峡库区和深圳特区从综合实力来看不可同日而语,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深圳特区和三峡库区各自建设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1980826日深圳特区创办,再过两天就是26周年.深圳的发展几度引发大讨论,深圳创新发展的举措一直吸引海内外目光,深圳人自豪地说:即使现在没有特区的优惠政策,但我们已建成市场经济体制,深圳正在大踏步前进!

  1992830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决定兴建三峡工程,19941214日正式开始,12年来,三峡库区伴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进程,也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但三峡库区没有成为象深圳特区那样的投资热土,这是为何?

  让我们先看看深圳吧:

  25年前的深圳是一个城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万人的边陲小镇。1979年只有224家小工厂,年工业总产值7092万元,预算内财政收入1700万元,深圳GDP1.9638亿元,人均606元,深圳特区初创时期,仅有8个银行网点,百来家信用社,全部存款1.01亿元。

  25年过去了,截止2005年,深圳市已发展为总面积1952.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7.75万元,深圳市GDP4926.90亿元,经济总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4位。

  全口径财政收入1360亿元,十五期间向中央财政贡献3500亿元。2005年来深圳居民存款余额3229.38亿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2476元。

  1980年至2005年,深圳只用了四分之一世纪时间就创造沧海桑田式奇迹。深圳GDP达到1000亿人民币用了18年时间,达到2000亿元用了5年,突破了3000亿仅用了2年时间,全市生产总值平均增长28%

  80年代的深圳特区初创,90年代的跨越式发展到今天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圳凭什么创造特区速度

  一、先行先试的体制优势。25年来,深圳创造了230多项全国改革之最。推出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实行建设工程招标、创办外汇调剂中心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大体系。200671日起实行的《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这是国内首次改革创新法,从法律上保障深圳体制改革创新。

  二、开拓创新的观念优势。深圳新观念层出不穷,深圳人的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等每一天都给深圳带来生机和活力。

  三、移民城市的人才优势。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如,深圳外来人口577万人,占总人口82.1%,高学历、高素质的知识技术型人才密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84.6794万人,占总数14.6%,深圳吸引全国优秀精英建设特区,这是深圳快速发展的内在原因之一。

  四、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深圳提出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理念,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无论是金融、信息、物流,还是观念、体制和人才,香港对深圳的发展、辐射起重要作用,深圳借力发展。20多年来,深圳实际利用外资365亿美元,其中港澳在深圳投资企业逾万家,累计投资超过200亿美元。外资不仅仅给深圳带来资本和资币’”,更带来附着在资本载体上的管理、技术、人才、市场、企业文化和工业文明。

  五、产业结构的优势。经过20多年发展,深圳已形成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已形成金融业、高新技术、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深圳金融业总资产突破万亿,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28.4%

  毋须讳言,深圳发展也面临四个难以为继”——土地有限,难以为继;资源短缺,难以为继;人口不堪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难以为继。这正是深圳通过改革、创新、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

  深圳特区为什么,特在观念,是被邓小平同志讲过的有四个响彻云霄的、深入人心的四个观念。

  1杀出一条血路来!解决如何创办特区问题。

  邓小平同志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这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勇气和智慧,特区人突出资金的重围,体制的重围。建设特区是和平年代看不见的硝烟的战争!如今特区人可以自豪地讲:我们已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有信念推进下一场战争!

  2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深圳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时间也是成本,效益就是生命。


  2004年深圳每平方公里土地产生1.75亿元GDP6000万元税收。每万元新增贷款所带来GDP增量同比提高4.0%。每万元GDP的电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水耗为26/万元,远低于全国200/万元。

  3、开拓创新。搞经济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答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邓小平同志92年在深圳对此高度概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的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4、发展就是硬道理。正是我们社会转型时期的核心价值观。逢水开路,遇水架桥,发展是硬道理,硬道理没有弹性,不可更改,只有发展,才能改变一切。

  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的就是为了更快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前进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抢抓机遇,创造条件,加快发展。

  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富民强都是空的,发展即是手段又是目的,是实现社会价值、人的价值的最基本的条件。

  让我们聚焦一下三峡库区:

  总投资1800亿元的三峡工程,2006520日全长2309米,坝高185米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一个库容393亿立方米的高峡平湖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在静态投资901亿元中,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费用400亿。至今开工建设十二年的三峡工程,截止2005年来,累计完成投资1220亿元人民币。

  据《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三峡库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89.6万人,其中三峡库区移民规划安置人口113万。三峡库区包括湖北宜昌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恩施自治州的巴东县,重庆市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天城、龙宝、五桥)、开县、忠县、石柱县、丰都县、涪陵县区、武隆县、长寿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市,共计19个县、市、区。

  从重庆市现状来看:重庆15个区县累计搬迁移民96.2万人,完成2座城市和6座县城的整体搬迁,调整关破搬迁工矿企业1377户,15个民区县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418.7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065.39亿元,增长2.54倍,年均增长11.2%,农民人均收入由1610元提高到2669元,人均住宅由24.4平方米提高到33.8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440元增加到8777元。应该况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三峡库区储备项目600多个,计划总投资2010亿元。

  三峡库区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三峡库区水能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库区天然气储量3600亿立方米,仅奉节煤碳储量就有3.96亿吨,云阳的多晶硅占全国产量1/3,忠县的柑橘、红豆杉、石大蒜,涪陵的榨菜,武隆的食用菌、山野菜,库区资源处处,开发潜力巨大。雄奇险秀,千姿百态的长江三峡,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是中国十大旅游资源区之一,三峡库区丰富的资源是吸引国内外资本投资开发基础条件。

  二、政策优势。为了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库区产业发展和库区移民,国家、重庆市、湖北省各区县制订许多优惠政策。特区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库区开发政策的叠加超过深圳特区。1992年,国务院决定设立三峡基金,全国每千瓦时用电量征收三厘钱,作为三峡工程建设基金。到2005年底共到位623亿,相当于全国人均为三峡建设贡献了近50元。三峡工程已完成投资总额的51%。重庆市截止2005年底,累计完成移民投资370.46亿。

  2006618日,重庆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作出决议,强化支持库区发展政策。这就是产业发展政策、移民就业扶持政策、移民后期扶持和社会保障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库区金融支持政策、国家各部委和各个省市对支援政策。主城区对口支援库区区县的新机制。这些政策措施力度空前。从三峡库区腹区县忠县《招商引资政策汇编》就可以发现有17项政策性文件。这些库区特殊政策和对口帮扶吸引着民间和社会资本,各类市场主体向库区聚集。

  三、市场优势:三峡库县19个区、市、县15.6万平方公里,1589.6万人。2005年重庆市社会消费的零售总额为1216亿。三峡库区库首、库腹、库尾有宜昌、万州、涪陵、重庆四个中心城市,宜昌市是人口、物质集散中心;万州是库区的物流和旅游及绿色食品加工,盐加工中心;涪陵是库区食品加工、建材、中医药、船舶制造中心;重庆市金融、贸易、信息、科技的辐射,形成四点带三片,产业及市场体系为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的配置创造了商机。三峡库区也面临产业结构转型,急需环保型、高科技项目落户库区,形成库区特色的产业集群。库区重点发展资源加工型,生态环保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发展态势良好。

  四、劳动力资源优势

  三峡库区劳动力充足,成本低廉。劳务经济已成为三峡库区第一大资源型产业。2005年重庆三峡库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超过300万人。目前库区城镇局有20多万未就业劳动力,其中移民劳动力11万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重庆市开始有针对性对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精确设计,定点落实,这对在三峡库区投资产业的企业,不仅可以降低投资成本,还可以获得政策性奖励与支持。

  如果说2005年的三峡库区的GDP1065.39亿,与1997年深圳的GDP1130.01亿大体相局。单从GDP比较不太科学和合理,那我们换个角度看:

  25年前的深圳是一个资源贫瘠、偏远落后、缺少文化底蕴的小渔村。农产品只盛荔枝等热等水果,矿产资源主要为花岗石、大理石等建筑材料,金属矿产司开采量很小,油气能源靠外界输入。

  今天的三峡库区不缺资源、不缺政策、不缺市场,甚至于不缺资金,为什么三峡库区难成为深圳特区呢?依我看来,三峡库区有四缺

  一缺特区的观念。三峡库区依然保守的小农意识,等、靠、要的峡谷意思,缺乏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缺乏资本市场运作理念。缺乏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意识,在库区,很难见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发展就是硬道理杀出一条血路开拓创新这样的特区理念和心态,库区和特区的最大落差是观念的落差。

  二缺市场主体。库区的产业发展和移民就业必须依靠市场的力量,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推动。截止2005年底,三峡库区非公经济单位18.96万户,固定资产净值360.78亿,但90%以上是个体经济,民营企业只有1.41万户,经济总量和发展规模偏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占一成多,科技含量低。从宜昌市看,宜昌市各类经济成分的工业企业35946家,大中型以上企业83家,有100多种产品出口到190多个国家。而深圳民营企业超过15万家,2005年民营经济的增加值为1034亿,华为、中兴、创维等一批销售企业集团,也是拓展国际市场的主体。还值得一提的是: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都在企业,90%的研发经费来自企业,90%的专利是由企业申请。深圳由于缺少资源,特区创办之初三来一补为主业,通过政策引导,按照市场规律,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自主创新的生态环境,高科技产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杀出的一条血路!而三峡库区到处是新房,很少见厂房;只有交通线,缺少生产线,缺少市场主体,资源分散,不利于资源配置,三峡库区的决策者已意识到,培育库区市场主体,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向库区发集聚,这是库区发展的长久之策。

  三缺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的背后就是资金、技术、管理、市场,深圳吸引全国精英人才建设深圳,铸造了深圳速度,深圳高中以上学历占14.69%,高中文化程度占47.82%,据有关资源,三峡库区奉节县,大学文化程度人口仅总人口0.79%,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0,加上人才外流,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四缺创新的体制环境。

  干一番事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峡库区拥有特殊的政治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市场优势,是举世瞩目的热点地区。三峡库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峡江人具有吃苦耐劳、豪爽刚毅、勇于奉献的人文情怀,正因为如此,三峡库区孕育出了舍家为国映三峡的三峡移民精神。但千百年的封建割据,数十年的计划体制,阻隔了库区人开放的视野,自强不息,开拓开放还没有成为库区的主流。开放的深圳制定出了《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向改革创新要发展的动力,发展的优势、发展的资源、发展的空间。通过制度设计,为深圳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司法工作等创新的良好的体制创新环境。三峡库区建设发展人和尤为重要,窝里斗现象一定要消除。要解决能干事的人不敢干事或不敢大胆干事,不能干事的人制约能干事的人的局面,要创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创业氛围,学习浙商敢闯敢拼、敢为人先抱团创业的人文精神。
  要用深圳特区的观念和速度来建设三峡库区,抓政策,抓环境,抓服务。这是市场的呼声,这是有识之士的祈盼!

  2006.12.25改定   旧文修改重发

相关文论参见:cailv.bokee.com

联系邮箱:cailu1966@126.com

个人简介
湖北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系团总支书记兼政治辅导员;2004年任忠县人民政府顾问,2007年获“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球问计求策”一等奖,荣获2007度、2008年度重庆十佳网络知识分子。荣获2011年“新阶层·重庆第二届…
每日关注 更多
蔡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