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两个历史性飞跃

陈嘉珉 原创 | 2006-03-10 16:41 | 收藏 | 投票

[摘要]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不是抽象地论述对外开放的一般问题和原则,而是把马列主义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必须对外开放的理论思想和政策主张,这是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突破性发展,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性飞跃。

 

[关键词]邓小平;对外开放;经济落后国家;中国社会主义

 

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他十分重视对外开放问题。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不是抽象地论述对外开放的一般问题和原则,而是把马列主义紧密结合中国现实情况,提出了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必须对外开放的理论思想和政策主张,这是对传统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性突破,是当代中国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

 

一、经济落后国家必须对外开放

 

抽象地讲,一个国家应不应该对外开放,这在经济学史上早有人论述过;世界上所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对外开放的国家,因此世界上也不乏对外开放的成功实践。对外开放最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它可以保证把本国乃至全球的资源、资本和技术用于最有利于生产的用途。最早认识这个问题并进行深入论述的,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李嘉图认为:“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由于增加生产总额,它使人们都得到好处,并以厉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各个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1]。李嘉图的这个各民族结合而成的“统一的社会”就是一个完全对外开放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观点认为,李嘉图的对外开放思想是为资本主义强国在经济上侵略和剥削落后国家服务的,所谓“开放”不过是资本主义强国对落后国家进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一种手段。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传统观点在落后国家中产生过广泛影响,难怪在世界近代史上,落后国家在对外关系方面实行的基本政策都是闭关自守,害怕参与“国际分工”而受到剥削和压迫。如果落后国家中有人主张对外开放,会被国内民众看作是“败家子”甚至“亡国奴”。于是大多数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都主张闭关锁国,以至于西方列强要迫使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地区)开放时,都要用坚船利炮才能打开它的大门。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超越了中外历史上的成见和惯例,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邓小平大胆地认为,一个主权独立的落后国家开放对外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加入国际分工,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是有利的;况且今天已经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加剧的时代,任何国家都没有再闭关自守的理由,因此落后国家必须对外开放。邓小平把落后中国的经济前途与对外开放挂钩,打破了“剥削”、“经济殖民主义”等传统禁忌。他认为,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国家并与之竞争,中国过去那种停滞的封闭体制是不可能办到的。中国的经济建设只有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从外国引进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才能进步。

 

邓小平最早讲到对外开放(对外贸易)问题,是1975818在国务院讨论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报告时的讲话。在这个讲话中,邓小平讲了七点意见,其中的第二点就是“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他说:“外国都很重视引进国外的新技术、新设备。把他们的产品拆开来一看,好多部件也是别的国家制造的。有一些原材料,我们一时解决不了、必须进口的,还是要进口一些。”“要进口,就要多出口点东西。……出口什么?要大力开采石油,尽可能出口一些。工艺美术品等传统出口品,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出口。化工产品要考虑出口。煤炭也要考虑出口,还可以考虑同国外签订长期合同,引进他们的技术装备开采煤矿,用煤炭偿付。这样做好处很多:一可增加出口,二可带动煤炭工业技术改造,三可容纳劳动力。”“总之,要争取多出口一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2]后来邓小平又明确指出:“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3]“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4]

 

19749月底,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万吨级远洋货轮“风庆”号远航欧洲后返抵上海。“四人帮”借“风庆”轮远航成功一事歪曲事实,大造舆论,污蔑国务院、交通部不支持国内造船,热衷于买船,是“崇洋媚外”、“投降卖国”,矛头直指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在1991年视察上海时,针对这个事件说:“闭关自守不行。‘文化大革命’时有个‘风庆轮事件’,我跟‘四人帮’吵过架,一万吨的船,吹什么牛!一九二年我到法国去留学时,坐的就是五万吨的外国邮船。现在我们开放了,十万、二十万吨的船也可以造出来了。如果不是开放,我们生产汽车还会像过去一样用锤子敲敲打打,现在大不相同了,这是质的变化。”“开放不坚决不行,现在还有好多障碍阻挡着我们。说‘三资’企业不是民族经济,害怕它的发展,这不好嘛。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5]

                                                                          

在当时中国闭关自守的情况下,邓小平希望能找到一条道路来逐渐使国人相信,只要实行对外开放,就有希望在对外交流中获得先进的科学技术、企业管理方法和巨大的投资,使落后的中国变为先进的中国。邓小平的改革思想一直着眼于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他明确而痛切的指出:“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开放伤害不了我们。”[6]“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7]“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8]“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9]

 

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在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中国的封建君主们仍然抱残守缺,“脱亚入欧”的日本赶上去了,中国却沦为一个任列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一个落后的国家如果故步自封,排外斥新,就将永远落后闭塞,永无翻身之日!

 

邓小平认为,中国发展经济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有两个:一个是资金不足;一个是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解决这两个困难的根本出路是对外开放。实行对外开放,我们就可以利用世界市场上每年上万亿的游资、上百万名专家和上千万项专利技术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

 

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国家应不应该对外开放?对这个问题,社会主义的导师们曾经作出肯定的回答。列宁早就指出过:“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10]“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合=社会主义。”[11]遗憾的是,列宁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主张,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和基本国策,没有为他的后继者所继承。斯大林认为:两个对立阵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形成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统一的世界市场已经不复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市场又是互相对立的,因此对外开放也就不可能了,于是长期的封闭与自我孤立严重地制约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12]“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13]但由于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消灭社会主义的野心不死,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和禁运,冷战局面延续了几十年,因此新中国并没有完全改变旧中国延续下来的与世隔绝的状况。50年代,我们只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开放。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我们对外开放的大门又关闭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十年的闭关自守有其客观上的原因(即外在的因素迫使我们不得不这样做),但我们自己的“左”倾思想和片面认识也起了不小的负面作用。由于受冷战思维的限制,我们视西方为仇敌,没有把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把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对立起来,甚至把对外进行经济技术交流说成是“洋奴哲学”、“崇洋媚外”;我们曾一度把那些有亲友在国外或与国外有联系的人都认为是“有问题的人”甚至“国家叛徒”。由于怀有上述这样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认识,我们竟在几十年中狠抓国内阶级斗争,而没有作出真正的努力去打破内外封闭的僵局。结果,亚洲许多国家起飞了,中国却进一步拉大了与它们的差距。正如邓小平所总结的那样:“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14]“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这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孤立状态。六十年代我们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往合作的条件,但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15]。“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是那时候没有条件,人家封锁我们。后来‘四人帮’搞得什么都是‘崇洋媚外’、‘卖国主义’,把我们同世界隔绝了。”[16]

 

邓小平坦率地承认,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现在还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事实。早在1979年,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有所抬头,少数西方国家利用中国的改革开放加紧进行和平演变的严峻形势下,邓小平仍明确地指出:“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17]“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8]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资金,要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不可能的。因此邓小平要求:“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它对我们有益的东西。”[19]因为西方发达国家中一切有用的东西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宗旨是:引进先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邓小平力倡对外开放的最终目的和意图,是要利用对外开放这个手段,使中国加入到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去,成为国际经济社会中有活力的一名成员,充分享受国际经济交往的利益,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可以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但并不是每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都能够做得好对外开放这项工作,都能够使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利益达到最大化。搞好对外开放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内外部条件,尤其是自身的各种条件。邓小平认为,中国已经具备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早在1983年中国对外开放之初,邓小平就说过:“中国是一个大的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同我们搞点合作,做点买卖,我们要很好利用。”[20]中国对外开放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需要,西方发达国家也希望打开中国的市场。邓小平198534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说:“欧美国家和日本是发达国家,继续发展下去,面临的是什么问题?你们的资本要找出路,贸易要找出路,市场要找出路,不解决这个问题,你们的发展总是要受到限制的。”[21]。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要继续发展,必须要自己寻找出路,即寻找资源、销售和投资市场,中国有一个广阔的大市场、相对便宜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这是我们的优势,这给中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是我们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合作、经济交流、经济竞争的“王牌”。邓小平生前一直提醒我们,要打好这个牌,不失时机地很好利用这一外部条件,把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引进来,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是在70年代末他70岁以后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岁月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其着眼点是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他所提出的一整套对外开放的理论主张,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国二十年来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建设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将继续对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发挥指导作用。

 

(陈嘉珉,20014月)

 

[注释]

 

1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P11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P2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P91

4][5][6][7][8][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32P367P90P90P64P202

10]列宁.列宁全集[M](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P167

11]列宁.列宁全集[M](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P520

12][13]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M](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P740P742

1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64

1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232

16][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P122P154

1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373

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P154

20][2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32P105106

 

 

The Two Historic Leaps in

Deng Xiaoping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ory

 

CHEN Jia-min

Southwest Guizhou Administrative CollegeXingyi562400China

 

Abstract: Deng Xiaoping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ory doesn’t discuss the general problems and principles abstractly, but combines Marxism-Leninism with realistic conditions of China and raises the theory that our less developed and socialist China must open to the outside world. This is a great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and a historic leap of the scientific socialism.

Key Words: Deng Xiaoping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Less developed countryChina’s Socialism

 

——END—— 

个人简介
周易管理哲学家,传统文化学者,武林诗人,价值中国最具影响力百强专家,国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成拳第三代传承人。著述经济、哲学、历史、命理、堪舆、玄学、武道诗文一百二十余部(含读书笔记)。
每日关注 更多
陈嘉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