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马芜铜城市群的必要性

何党生 原创 | 2006-06-27 08:23 | 收藏 | 投票

 

1、顺应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城市化趋势

随着21世纪全球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间的竞争,而是越来越体现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城市—区域发展模式与空间组合形式。城市群以规模经济和设施完善的优势,日益成为集聚经济社会要素和支配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命脉的巨大载体。这种现代城市化空间组织形式的出现,显示了跨行政区区域发展的超强生命力。如美国东北部以波士顿—华盛顿为中心的大西洋沿岸地区,日本以东京—横滨—大阪为中心的太平洋沿线区域,都是具有全球控制能力的大都市连绵区域。

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城市化进程正在迅速推进,城镇和区域相对均衡孤立发展的状态正在被打破,城镇空间关系纵横交错,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群或都市圈已初现端倪。其中,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嘉湖城镇群等城镇群体构成了长三角区域发展的主体。基于这种宏观背景,有必要整合马芜铜城市群内的各种优势资源,从区域一体化的角度来进行资源配置、生产力布局与城镇空间布局,形成强强组合、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达到提升马芜铜城市群国际、国内竞争力的目的。

2、提升马芜铜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地位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T”字形产业布局中一条贯穿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重要发展轴,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是长江经济带上的四大核心城市。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长江黄金水道及其沿岸的高速公路与铁路所构成的便捷的综合交通系统将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东西部经济联系的重要通道。作为长江经济带的组成部分,马鞍山、芜湖、铜陵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中心城市的竞争中无疑处于劣势,它们与宜昌、岳阳、黄石、九江、镇江、扬州、南通等二级城市一样,均要以融入与协作为方向,接受这些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因此,这些二级城市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1  马芜铜城市群与部分沿江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单位:亿元

地区

国内生

产总值

(当年价)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当年价)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财政收入

实际利

用外资额

(万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宜昌市

444.06

84.80

264.91

167.07

48.70

25500

6646

2475

岳阳市

452.00

101.54

123.06

158.52

26.02

9130

8329

2704

黄石市

248.00

67.18

54.45

91.80

17.02

15600

6606

2230

九江市

263.34

38.69

73.85

75.64

23.19

20338

6302

2114

镇江市

561.20

192.40

185.55

150.92

56.80

50100

8202

4451

扬州市

558.93

180.01

180.22

182.76

55.60

25500

7833

3920

南通市

890.08

236.17

309.89

297.14

87.41

23800

8640

4134

铜陵市

88.27

30.41

35.45

27.34

9.38

3811

6422

2655

芜湖市

245.51

87.63

97.19

80.13

36.15

10596

6493

2853

马鞍山市

154.77

65.97

61.68

41.42

23.18

4272

7720

2919

马芜铜

城市群

488.55

184.01

194.32

148.89

68.71

18679

 

 

 

从表1所列的城市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无论是总量指标还是人均指标,马、芜、铜三市与下游的镇江、扬州、南通相比,都有相当大的差距,而镇江、扬州、南通本来就是长三角经济圈的成员,镇江和扬州又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员,在区域分工中无疑更具优势。与上游城市相比, 马、芜、铜三市在人均指标稍微胜出,总量指标相对而言较小。但如果把马芜铜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则在与上游城市的对比中,大部分指标都是占优势的。因此,把地缘空间较近的马、芜、铜三市整合发展,形成马芜铜城市群,无疑能提高本地区在长江经济带区域分工中的地位,真正发挥“承东启西”的纽带作用。

3、带动皖江开发开放与全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作为安徽省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马芜铜城市群在新时期被省委、省政府确立为安徽省重点发展地区,皖江开发开放的突破口,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先导。王太华书记在省委七届五次全会的讲话中指出:“我省各地区位、资源、产业条件差异比较大,必须实行分类指导,发挥各地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要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共同发展的要求,从我省现阶段实际出发,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重点引导和扶持一部分优势明显、条件较好的地区率先发展,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要高度重视长江‘黄金水道’有利于重化工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加速马芜铜现代化城市群建设,进一步推动皖江开发开放,更快更好地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王金山省长在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皖江开发开放,推动芜湖、马鞍山、铜陵现代化城市群和沿江产业密集带建设,促进沿江城市率先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

4、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马鞍山、芜湖和铜陵是皖江地区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三个城市,但由于行政区范围都较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城市相比,经济总量规模均不大。此外,在产业结构上,芜湖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产业门类相对较多,缺少大型重化工业;而马鞍山和铜陵的产业结构则比较单一,它们工业产值的主要贡献来自于钢铁和有色金属产业。由于被排除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之外,而各城市内部的产业链又都较短,就在结构上造成了这些城市向更高层次发展时动力不足。但是,如果把马鞍山、芜湖和铜陵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它的产业结构,就会发现,芜湖的主导产业中有汽车及其零部件和电子电器制造,马鞍山和铜陵的主导产业是钢铁和有色金属及其延伸制品,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前后向关联,产业协作的潜力很大。因此,马鞍山、芜湖和铜陵应该形成一个经济协作区,在区内统一配置三市的生产要素,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的更大发展。这个经济协作区在空间山的体现就是马芜铜城市群。

此外,从投资环境的角度看,每个单一的城市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协作配套条件较差,在与区域外发展较快的城市争夺投资时,就会处于劣势。而把三个城市联合起来,必然极大地增强了这一都市带的综合竞争力,从而提高这一地区的整体招商引资优势。

5、节约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需要

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投资环境,而在投资环境中,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处于先导地位。当前,各城市在改善投资环境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各种基础设施项目很多,资金投入量也很大。但是,如果马鞍山、芜湖和铜陵都各自为政,不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配置基础设施,不注重资源的共建共享,就有可能造成项目的重复建设和投资的极大浪费。所以,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应该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形成马芜铜城市群,在城市群内部科学、合理地配置大型基础设施与公建设施,达到最佳的使用效益。

个人简介
中华大地,西高东低,大河东流,趋势也!何老师着, 日食无米之炊(读书),夜读无字之书(思想)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头脑里奔跑思想千军万马,述而不作,劳心活到2050年。
每日关注 更多
何党生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