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马铜城市群发展条件的SWOT分析

何党生 原创 | 2006-06-27 10:52 | 收藏 | 投票

拟用SWOT分析来对马芜铜地区未来的发展条件进行评价,在分析区域发展的内部、外部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判断结果将内部优势与弱点、外部机会与威胁分别列出,由内部与外部的不同状况以及相互匹配关系,形成不同的组合,经过缜密的比较分析对区域发展战略做出科学的定位。

(一)、优势

1、独特的区位

1)马芜铜城市群毗邻我国经济最活跃、成长性最强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密集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占全国l%的土地、5.9%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2.1%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和28.5%的进出口总额。具有强大的集聚辐射功能,其集聚辐射范围可达全国。对于与之毗邻的马芜铜城市群而言,近域的集聚辐射功能更加强大,为本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城市间的经济社会联系将会更加紧密,马芜铜城市群将会成为长三角边缘独具特色的城市化地区。

2)马芜铜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沿线地区共同组成了我国的“T”字形发展格局,东部发达的上海经济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分别位于长江经济带两端,根据产业的梯度转移规律,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与技术会沿长江逐渐向西部转移,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长江经济带上经济集聚度相对较高、城镇比较密集的马芜铜城市群将充分发挥其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势,起到产业转移“承东启西”的纽带作用。

3)马芜铜城市群是皖江城镇带的核心部分

皖江城镇带地处长江经济带的中下游,为安徽省内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皖江城镇带所辖的8个省辖市中,芜湖、马鞍山和铜陵在GDP、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等方面优势明显,空间上的集聚使其成为皖江城镇带的核心区域。尽管该城镇带经济实力还相对较弱,但是城镇带内核心城市(区域)与其它城市间以集聚和扩散为基本特征的相互作用,却是推动城镇带发展的基本力量。在城镇带发展过程中,位于区域城市体系顶端的核心城市以及由核心城市为主组成的城市群体,对整个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都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2、便捷的交通

1)铁路

芜湖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使芜湖成为华东第二通道,淮南、宁铜、皖赣、宣杭铁路在此交汇,北上经淮南线-京沪线至徐州与华北各省沟通,并通过徐州铁路枢纽,经陇海线与中西部地区连接;南下至杭州、贵溪与浙赣线连接,经景德镇、鹰潭至厦门,贯通安徽省长江以北乃至整个华北地区至东南沿海地区的通道。而随着未来沿江铁路的建成,马芜铜城市群将担负起沟通沿江东部与西部地区的作用。

2)公路

合杭高速的全线贯通,以及未来沿江高速、合铜黄高速、芜太高速的建成通车,马芜铜地区可以向北经合芜高速、合铜高速连接合徐高速至华北腹地,向东经沿江高速、芜太高速连接沪宁高速、环太湖高速,迅速进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向南经合杭高速、铜黄高速连接杭甬高速、安景高速,进入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向西经沿江高速连接九江、武汉等城市,进而向西部地区延伸。由此可见,马芜铜城市群以成为东西、南北交通的“十”字交汇点和全国高速公路网络的重要枢纽。

3)水路

水运是马芜铜城市群内比较优势的运输方式。航道密度较大,其中长江航道177.98km。芜湖、马鞍山、铜陵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其中芜湖港是溯江而上的最后一个万吨级深水良港,是华东地区以及长江流域江海换装、水陆中转、货物集散和对外开放的多功能的内河型港口,也是长江沿线地区能源、物资中转的主要枢纽港。目前本区已建成芜湖朱家桥万吨级码头、铜陵件杂货码头等一批港口设施,初步形成了大中小配套的港口体系。芜湖港和铜陵港已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开辟了直达韩国、日本、东南亚及欧洲地区的航班和国际集装箱航线。未来芜太运河通航之后,形成芜湖-太湖-上海的水上运输捷径,马芜铜城市群与长三角经济圈的联系会更加便捷。

4)航空

目前马芜铜地区尚没有民航机场,但通过沿江高速和合铜高速、合芜高速,马芜铜城市群主要城市到南京禄口机场和合肥骆岗机场的时间距离均在一小时之内,完全满足客流与货物快速进出本区域的要求。

3、一定规模的经济基础

经过改革开发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马芜铜地区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了显著的上升,具有了一定规模的经济基础。2002年,马芜铜三市GDP总量为484.52亿元,是1990年的6.2倍,年平均增长率达16.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GDP11795元(约1428美元),是安徽省的2.1倍。

产业结构上,马芜铜三城市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依次为:9.6:54:35.88.5:60.1:31.45.8:56.2:38.0,其中各市工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分别是芜湖47.6%、马鞍山51.4%、铜陵48.9%,三次产业的顺序均为“IIIIII”,且皆为工业主导型经济。2002年,三市工业均已实现重化工化,马鞍山、铜陵作为重工业城市,其重工业比重分别高达91.0%和88.9%,芜湖的重工业比重也达到了65.5%。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重工业中的加工工业两项合计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芜湖为60.1%,马鞍山为14.3%,铜陵为32.8%,制造业所占比重,三市分别为95.8%、86.8%和89.6%,总体而言,马芜铜均以制造业为主体,但芜湖的工业加工程度相对较高。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比例关系,芜湖为26.2:25.5%:48.3%、马鞍山为14.7%:72.3%:13.0%,铜陵为13.8%:69.4%:16.8%,由此可见,芜湖以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而马鞍山和铜陵则以资本密集型工业为主。

从收入水平上看,马芜铜地区在全省也是名列前茅。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芜湖6493元,马鞍山7720元,铜陵6422元,分别居全省第415位,年增长速度依次是芜湖12.9%、马鞍山12.2%、铜陵10.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芜湖2853元,马鞍山2919元,铜陵2655元,分别居全省第213位。

4、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供给

与周边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相比,马芜铜城市群能提供具有比较优势的多种生产要素供给。

1)丰富的水资源

马芜铜地区位于亚热带地区,雨量充沛,长江、青弋江、水阳江流经本区,还有大大小小的湖泊密布在境内,丰富的水量和较高的水质为本区域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保障,十分有利于大耗水工业的生产和人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

2)优势的矿产资源

马芜铜城市群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开发潜力巨大。其中铜陵尤以矿种全国闻名,已探明的矿种主要有铜、硫、铁、金、银、煤、石灰石等,其中铜、金、银、硫铁矿和石灰石储量均名列全省前茅。马鞍山已探明的铁矿库点60余处,铁矿石保有储量16.5亿吨,加上附近可供利用的总计在30亿吨以上,占全省总储量的60%;硫矿2.6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50%以上,还有丰富的磷矿、高岭石、钾长石等资源,以及开发价值较高的多种伴生矿,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铁矿基地,全国七大铁矿区之一。芜湖石灰石资源非常丰富,十分有利于建材等产业的发展。

3)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

马芜铜三市共拥有10所高校、各类科研机构近300家,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中等技术学校和职业中学,是安徽省教育资源比较密集的地区。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马芜铜城市群以及周边区域对于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必将加大,有了强大的教育设施作为依托,本地区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数量和质量上均有保障的劳动力资源。而且,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本区域劳动力具有成本较低的优势。

(二)、劣势

1、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分析马芜铜三市的工业结构,可以发现,芜湖已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子电器、建材为主体的支柱产业群,而马鞍山和铜陵的支柱产业相对单一,分别为钢铁和有色金属。当宏观经济环境发生突发性变化时,对产业结构单一的城市经济的不利影响最大。例如,今年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压缩投资规模,对本区钢铁产业、建材产业的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2、市县发展不平衡

马芜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市区经济实力相对强大,县域经济实力相对弱小。2002年,市区占全市GDP的比重,芜湖为63.8%、马鞍山为81.8%、铜陵为82.5%。城乡间存在的这种发展梯度,不利于马芜铜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不利于本区域在全省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马芜铜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马芜铜地区的这一特点明显不同于长三角中的城市。以芜湖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湖州市为例作一比较,湖州市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实力最接近芜湖市的地级市,2002GDP422.5亿元,而芜湖2002GDP则为245.5亿元。前者管辖德清、长兴和安吉三个县,后者也管辖芜湖、繁昌和南陵三个县,两市在许多方面具有可比性。从统计数据分析,无论是总量指标还是人均指标,芜湖市区与辖县的倍数都大于湖州市区与辖县的倍数。就总量指标来说,芜湖市区财政收入和实际利用外资是辖县的1123倍,芜湖市区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市区是辖县的倍数710倍;而湖州市区财政收入和实际利用外资是辖县的210倍,湖州市区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是辖县的l5倍。就人均指标来说,芜湖市区财政收入和实际利用外资是辖县的819倍,芜湖市区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是辖县的49倍;而湖州市区财政收入和实际利用外资是辖县的l3倍,湖州市区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是辖县的12倍。

3、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不够强大,城市功能有待提升

中心城市是指城市整体实力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城市。中心城市总是和区域相联系而发展,与一般城市相比较而存在。中心城市(节点)、影响范围(区域)、联系路径(网络)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完整的城市经济区。工业化时代中心城市主要是生产中心、行政管理中心与市场贸易中心。随着知识经济州代的到来,中心城市的作用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创新中心。

马芜铜三市(市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从其所在的区域来考虑,以与其功能联系极为密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发展为依托。为此,只有提高中心城市的实力,才能更好地融入到长三角中。而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芜湖、马鞍山和铜陵,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它中心城市相比,中心城市实力明显不足。

4、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招商引资有待加强

随着WTO贸易原则的作用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我国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与当地外向型经济以及外资的作用密不可分。

马芜铜三市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和进出口总额,在安徽省均居前列,而且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就其绝对值来看,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相比,无论是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还是进出口总额,均与其有巨大的差距。以芜湖为例,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苏锡甬超过10亿美元,常镇嘉湖绍五市亦在3.8亿美元以上,芜湖尚不到最低泰州的60%。进出口总额,长三角地区第一层次城市超过或接近百亿美元,第二层次城市在38亿美元左右,第三层次呈梯度排列,芜湖尚不及最低泰州的50%。整体而言,马芜铜地区的经济外向度较低,吸引外资较少。尽管本区是安徽省的经济相对发达区,也是现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但在全球化的时代,扩大开放,引进外资,增加出口仍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机遇

1、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和新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

经济的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资本的大量跨国流动。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国际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化,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外资的大量流入和外贸的急剧增长成为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跨国公司在欠发达东道国的区位选择具有显着的低成本考虑,马芜铜城市群与发达地区相比,其比较优势恰恰表现在低成本优势。充分利用这一比较优势,吸引一大批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孵化和带动作用,将促进芜湖市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信息化和新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将加速马芜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发展引发的新科技革命,将削弱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空间距离衰减规律”,“中心-外围”空间发展格局中的外围地区可以相对地享有中心地区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这为马芜铜城市群“后发优势”的发挥和“赶超战略”的实施,加快融入长三角的步伐奠定坚实的基础。

2、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

与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相伴而来的是国际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大调整的快速推进,资本、技术由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向中国扩散转移,然后再由中国的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扩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大量转移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位于中部欠发达地区的马芜铜城市群,由于自身的优势条件,无疑将成为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扩散最受青睐的地区,并从中得到快速发展。事实上,芜湖、马鞍山等城市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3、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区域发展的引导,统筹规划城镇体系、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从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要求来看,通过合理的城镇体系规划,形成以大都市为主导,若干个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城镇组成的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结构紧凑的城镇密集区或大都市区,作为基本单元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马芜铜城市群的发展便有了政策上的支持。

4、马芜铜城市群被确立为安徽省重点发展地区

作为安徽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马芜铜地区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安徽省重点发展区域。通过扶持和引导,充分利用长江这一“黄金水道”的优势,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加速马芜铜现代化城市群建设,作为全省的经济增长核心和创新基地之一,率先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从而进一步推动皖江开发开放,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

(四)、威胁

1、周边强邻环伺,同构竞争激烈

与马芜铜城市群毗邻的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作为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组成的城市密集区,它们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政策优势与强大的集聚功能。而且,由于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坚实的经济基础,大城市的便利设施,以及马芜铜地区所没有的航空运输,都是其招商引资、集聚人口的优越条件,马芜铜城市群在与它们的竞争中无疑处于不利地位。

除了来自区域外部的威胁外,马芜铜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的同构竞争也愈演愈烈。芜湖现已成为汽车及其零部件、新型建材和家用电器3大生产基地,其目标定位是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宁汉之间区域中心城市。马鞍山与南京相邻,钢铁产业优势突出,其目标定位是长江下游现代加工业基地和山水园林城市。铜陵市的有色金属生产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其目标定位是全国铜产业基地、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皖中南中心城市。雷同的城市定位与产业发展方向会造成区域资源的“内耗”,削弱了马芜铜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对外竞争的实力。

2、县域资源的流失问题

马芜铜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农业资源、人力资源和旅游资源等,这也是其发挥后发优势的基础和保证。在资源短缺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资源流失问题已经影响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由于受到周围中心城市或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强烈的集聚作用,马芜铜地区县域各类资源被吸引而流失,同时由于城市辐射的空间距离衰减作用的影响,无法直接接受周围中心城市或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辐射作用和经济扩散,成为城市集聚和辐射的“阴影区”,资源的流失严重影响到市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3、区域城镇功能整体优势的发挥问题

区域城镇功能整体优势的发挥问题是马芜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城镇发展现状而言,有些城镇已经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专业化城镇,为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城镇相比,无论是城镇建设水平,还是城镇的经济实力,都有不小的差距。从单个城镇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看,马芜铜区域内城镇发展在短期内不可能超过长三角的城镇,但是城镇的发展可以从整体分工协作中获益,以取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就城镇职能而言,除了县城经济职能类型较多,综合性较强外,大多数城镇工业职能弱小,基本上是所在镇域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其外向功能微弱,中心镇的影响范围尚未形成多个中心镇的交叉重叠影响区域,而内向功能相对强大,严重影响到各城镇功能的发挥和城镇问的协作分工关系。

近几年,尽管马芜铜地区的交通运输有了巨大的改善和发展,但是各城镇间交通运输联系通达性差,城镇间经济社会联系薄弱,城镇与外部的经济社会联系大多是与中心城市或县城镇间联系,导致城镇整体发展水平缓慢。在充分发挥县城功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前提下,要发挥城镇功能的整体优势,必须走资源整合的道路。通过资源的优化整合,实现县域城镇功能的整体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个人简介
中华大地,西高东低,大河东流,趋势也!何老师着, 日食无米之炊(读书),夜读无字之书(思想)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头脑里奔跑思想千军万马,述而不作,劳心活到2050年。
每日关注 更多
何党生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