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还是向右,有点晕

靳海光 原创 | 2006-06-05 21:10 | 收藏 | 投票
  中国的经济总是摆脱不了行政干预,因此整个市场体系很不稳定。适度的干预有利于维持市场竞争、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但过度的干预只能适得其反,如果管理者不能够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那么就不能有效地控制市场运行,最终必然被“看不见的手”所任意摆布,最终导致市场的极度混乱和危机。

  我国的经济改革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不能否认问题的存在,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变化是巨大的,政策制度会出现很多不适应,“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提法开始是一大突破和创新,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理论也为经济发展制造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笔者仅就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来分析解读几年来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我国目前实行的市场经济,但政治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导致了政策缺乏连续性,甚至出现忽左、忽右的现象,这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盲目体现。制度安排必然导致这样的结果。

  首先看证券市场,在发展证券市场的初期,“试着看、不行就关”显然缺乏长远规划,后来发展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成为主导思想,这恰恰也是形成诸多困难局面的根本原因。国外政券市场几百年的历史本应成为我们少走弯路的教材,但中国股市却完全体现不出后发优势,中国股市是一个营养不良的早产儿,它的诞生和成长没有按证券市场的固有规律来发展,过多的强调所谓的中国特色违反经济规律必然带来种种恶果。我们在发展证券市场时没有认识到它的功能和地位,或着说只看中它的融资功能,为了单向的需要强化了融资功能,忽略了投资者的需要。政策上难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股市不好时,就会暂停新股发行(历史上有两次),出台各种政策激活股市,为国企的融资服务,正是基于这一点,才出现了种种匪夷所思的恶意圈钱现象。错误的观点影响着市场的发展,1999年以前三大证券报对于股市的提法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虽然没有做到,但在理论上是对的。那时股票发行也少,价格也不高。但以后的提法是“证券市场为国企服务”,结果出现了超常规的新股发行。2004年初的提法是“扩大直接融资”,实际上一些公司把股市当成了圈钱的场所。作为稀缺性资源的资金在证券市场中被无效益的资金渴求所浪费,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失效了,那么这种证券市场谈不上发展,甚至生存都会成问题,所以在2005再次暂停新股发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行股改,这样的局面显然是迫不得已。中国证券市场中的诸多不和谐影射了中国经济不和谐以及中国社会不和谐。

  房地产市场更加体现了制度安排的缺陷,政策前后不一,随意性大。应当说我国的房地产政策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初期的房地产政策波动大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我国长期的福利分房制度没有给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留下空间。但海南开发热后的房地产泡沫破灭留下教训太深刻,付出巨大的学费应当让政策的制定者更成熟,这几年的发展似乎看不到这样的教训带来政策制定的成熟。1994年“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出台,尤其是1998年发布《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和《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要求从1998年下半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鼓励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相继出台。各地方政府更是大力推广房地产经济,把房地产开发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在土地供应、税收优惠、征地拆迁等诸多方面大开绿灯,某些地方政府甚至不惜耗费公共资源成为房产商的公关部门、推销部门。房地产市场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行业。

  现在面对畸形发展的房地产市场,政府再出台各种调控政策收效甚微,在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都加以控制,从左到右政策偏转很大。很显然,靠行政干预市场效果很难得到保证,政策的不连续,向左还是向右,真的有点晕。

  大家知道,自由的市场竞争通常会导致“自然垄断”的形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和社会不公正。从宏观经济看,完全的经济自由将加剧经济的波动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就是很好的例证,于是出现了凯恩斯主义,他主张:放弃自由主义经济,提出由国家干预经济。但凯恩斯主义也引发了新的问题,上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普遍出现了经济滞胀。之后,自由放任思想得以复苏,形成了新自由主义。自由经济最重要的理论“看不见的手”,其实就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掌握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也就等于是抓住了“看不见的手”。政策的制定不能偏离经济规律,适度的干预,运用立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必须的,政府应当在法律的框架内监督市场中的参与者,做好裁判员,不能自己也参与其中

靳海光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财经评论员.搜狐个人博客请点击http://jqyy88.blog.sohu.com/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