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链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研究

杨雪锋 原创 | 2006-07-13 20:52 | 收藏 | 投票

基于价值链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研究

杨雪锋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循环型产业链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循环经济产业之间之所以能够形成链条,是因为存在合作的收益空间。这种收益空间就是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价值基础。由于循环经济产业链是基于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形成的价值链,因此,它不仅存在交易因素的不稳定,还有非交易因素的不稳定,如何促进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良性运行,治理对策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尤为必要。

关键词:循环型产业链,价值链,稳定性,治理

问题的提出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运行方式,共生和协同是其根本特征,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不是靠企业单打独斗能够实施,而是需要若干企业围绕相关资源进行合作形成产业链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良性运作,是以关联企业长期合作为前提,故又离不开市场机制的健全和政府的适当干预。不确定性是市场经济中存在并危及交易活动的常见问题。在循环经济中,由于信息不充分或信息不对称以及系统和环境的动态变化,市场失灵表现尤为突出。由于市场的不完善,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易活动和规制活动会受到抑制,并导致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本章分析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演进过程及微观运行规律,针对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的制度结构。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对文献背景作简要回顾,接着对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价值基础进行分析,然后讨论其稳定性,最后根据不同的产业链类型提出治理对策。

一、文献回顾

关于循环经济研究的文献比较丰富。在经济学视野中,循环经济研究如何深入展开是一项极富学术价值和挑战性且具有现实紧迫性的课题。限于本文的研究目的,这里仅对有关循环经济微观运行机制和产业链方面的文献做简要回顾。

在循环经济的运行方面,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和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细致研究。张扬(2005)运用博弈论分析了循环经济的合作机制,曹凤中2005从宏观上(包括产业、市场、政府和、消费者)提出循环经济链作用机理,叶敏&万后芬(2005)从产品生命周期研究循环经济的实现过程,王虹&叶逊(2005)探讨了生态工业园中企业的动力机制,王兆华&武春友(2002)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分析生态工业园中企业共生机理,黄建军等(2005)分析产业链构成的可能性,进而探讨其实现形式和发展途径,赵玮(2005)从绿色供应链角度探讨了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信息流的运行过程与系统集成。上述研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出发,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和研究范围,探讨物质循环和经济活动的协调性。这些文献在循环经济微观领域的贡献对进一步探讨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生成机理和稳定性问题具有启发意义。缺点是有的过于微观,有的过于宏观,对于循环经济企业间关系、产业链的运行规律还少有涉足。

在循环经济产业方面,国内文献略有涉及,但是还很少对循环经济的微观问题作深入研究。周宏春(2005)把循环经济视为一种产业形态,黄贤金(2004)研究了循环经济不同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曹凤中2005)认为产业生态链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张天柱(2004)认为,循环经济的基本任务是沿着新型工业化方向建立生态产业系统,借以不断改进经济体系的生态质态;其核心内容就可归结为产业的生态化。但是这种产业形态和产业链如何构造和演化还有待深入研究。

   二、循环型产业链运行的基础:基于价值链分析视角

产业链是关联企业之间分工与合作的产物。企业间分工与合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与产业链对应的就是价值链。

(一)产业链和价值链概述

所谓产业链,是指由构成一个产业相互关联的所有要素形成的、带有该产业普遍特征的多层次结构。它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以生产某种具有同类使用功能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贯穿始终,各种要素环环相扣而组成“链”;二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的,以若干个企业为大节点、产品为小节点纵横交织而成的网络状系统。

价值链这一概念是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价值链在经济活动中是无处不在的,上下游关联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行业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的联系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之间也存在着价值链联结。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价值链为产业链提供价值基础,相关企业为提升自身在价值链中位置而展开竞争与合作。

(二)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价值基础

这里从价值链的角度对循环经济产业链进行分析。循环经济产业之间之所以能够形成链条,是因为存在合作的收益空间。这种收益空间就是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价值基础。由于循环经济产业链是基于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形成的价值链,因此,它与传统价值链还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循环经济产业价值链与传统价值链相比存在如下区别:

1、在价值活动属性和价值构成方面,前者可以解释为价值发现过程,而后者可以理解为价值创造过程。价值链是指为完成一个产品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组合,它不仅包含初始资源(要素投入)的价值转移,同时也包括活劳动的价值创造。传统价值链着眼于创造价值,着眼于利润,而不考虑资源的节约。循环经济产业价值链则是一个价值发现过程,即从废弃物中发现资源的残留价值。循环经济产业价值链则是始于自然资源(原材料、水、能源)在投入生产过程以及主产品制造完成(资源价值的大部分转移)之后,通过对副产品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资源残值在另一产业中的转移。所谓“吃干榨尽”就是对资源价值转移的最大化。以此为基础的产业链,通常不会自发地形成产业关联,因为,技术、信息、交易关系等因素制约着上游副产品自发转化为下游的原材料,即供给与需求的市场纽带比较脆弱。但是,这种价值链是极其具有价值的,它在资源价值的充分转化方面实现了对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传统价值链理论的含义在于通过专业化分工培育核心竞争力,循环经济价值链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副产品的充分利用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收益和环境收益、履行生态责任,最终提高绿色竞争力。

对于循环经济价值链中的资源(或中间产品)价值可以划分为外显价值和潜在价值两个部分。前者是传统价值链理论所研究的,后者存在于循环经济价值链之中。潜在价值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才会发现,循环经济的任务就是使资源的潜在价值显性化。可以建立一个循环经济价值链模型,如图1

        原材料         产品           产品

自然界         生产            流通           消费

 

 

 

副产品

加工处理后成为新的原料

关联产业

外显价值

潜在价值

物质链

价值链

1 循环经济产业价值链模型

文本框: 包装垃圾文本框: 生活垃圾文本框: 无价值的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可以看出,由于传统经济是线性经济,传统价值链是外显价值的创造过程,所以表现为一个线性过程;循环经济则是呈闭合状,循环经济价值链有发现潜在价值的各个环节组合而成,价值发现活动贯穿整个物质流动过程,因而也是一个价值循环过程。

2、在价值链形态方面,循环经济产业价值链具有一般价值链所没有的特征,(1)价值链更长。循环经济生产方式本身拉长了产业链条,深化了资源价值的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原来被废弃的副产品由于进行了减量处理、回收加工和无害处理,增加了生产环节,价值链相应得到延伸,同样的资源创造出更大的价值。(2)价值链节点交叉、方向迂回情况增加。传统价值链通常是线性的,即围绕某一种产品进行流水线式的价值传递。循环经济模式下,资源的价值利用更加充分,同样的资源为多个产业所利用,或者被多次利用,物质循环带来生产迂回,资源的多重开发导致资源的使用价值细分,价值链出现多次交叉。因此,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状可能会呈现出网状、环型等特点。

3、在经济活动导向上,循环经济价值链和传统价值链的区别是:前者建立在资源的基础上,后者建立在产品基础上;这种区别源于循环经济以服务为导向,用最少的资源提供最大价值的服务;传统经济则是产品经济,即以产品为导向,为实现最大产量而进行最大的资源耗费;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如果说传统经济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实际上应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消费者剩余),那么,循环经济则是为消费者节约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货币支出和资源浪费。

4、循环型产业的价值形成机制是循环型产业链持续发展的关键。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生成不同于一般产业的市场演化,更不同于基于分工的产业集群和以价值链为纽带的产业关联。它首先是在遵循生态规律条件下产业演化、市场作用的结果。循环经济是以物质循环为表象的价值循环和利益互动,是在生态规律支配下的经济循环活动。循环经济价值链的形成是以其利润大于零为前提条件的,也是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的经济动力。价值链是一个高度整合、相互依赖、始于用户,终于用户的系统。经济价值链一旦形成意味着对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整合。循环经济的价值链可以通过三个不同阶段来进行分析:即价值投入与资源配置、价值物化与价值增殖、价值产出和价值实现(葛扬,王棋,2004)。当价值链的运行处于增殖状态时,循环经济才是持续发展的,而且此时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力流和价值流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从而在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有机统一。

价值链的形成只是为产业链的形成和稳定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可能性,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稳定运行还需要其他支撑条件。

三、影响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的因素

产业链的稳定运行是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和谐匹配,是企业间利益分配和要素配置的均衡;同样,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是链上企业以及相关的链外企业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循环经济的发展既有生态的考虑,还有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的作用。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稳定性既涉及市场层面的,也关系到产业生态系统内技术层面的。研究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稳定性须对产业生态系统外的市场性因素和系统内技术性因素做出分析。笔者把影响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性问题概括为两个方面:交易的不稳定和非交易性不稳定(如技术的不稳定、质量的不稳定、系统的不稳定等)。

1、影响产业链稳定性市场性因素:交易成本

交易的不稳定主要原因是交易成本过高。为什么会存在交易成本呢?除了信息不对称,Willianmson进一步解释为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交易成本包括高昂的信息成本和谈判成本,导致合约的不完全,再加上执行成本。对于循环型产业链上的企业来说,形成稳定的交易关系在交易成本方面,主要是信息成本,副产品需求企业在供应的数量、质量、稳定性和连续性方面满足其生产的要求才具有进行交换的可能(王兆华,武春友,2002)。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要在市场上从无数的企业中寻找到完全满足要求的大批量、连续性和质量稳定性强的交易伙伴要付出巨大的信息成本。

Willianmson把交易的维度分为三个方面:交易数目、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程度。交易成本对交易活动影响通过三个维度表现出来。交易成本使交易数目变小、交易频率减少和资产专用性程度降低,这三个方面的恶化最终导致交易的不稳定。在完全市场中,交易各方拥有包括价格、质量、数量等交易的共同知识,因而交易的收益与成本对等,权利与义务责任对等,没有哪一方可以获得超额收益。由于有限理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合约不可能是完全的,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会利用这种优势攫取租金;而信息弱势一方则在没有可靠机制保证的情况下,在合同谈判中处于弱势的一方会尽可能让合同完备。如果交易之前,这种预期过于强烈,就会因为谈判成本过高,导致交易无法达成。如果交易达成,将面临着合同后的执行成本。若执行成本过高,通过第一次博弈各自获得了交易收益或成本,利益受损将不会再续前缘。博弈终止,交易活动减少,从而导致产业的规模萎缩。在循环经济发展初期,有关再生资源的交易数目小、交易频率低,不足以让参与者形成稳定而长期的合作预期;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是一项社会收益大、私人收益小的产业,预期收益不稳定且不显著,也不足以令企业增加专用性投资;废弃物、再生资源等类型的资源(或产品)在质量检验、标准标识等方面缺乏完善的制度性信息显示,很容易复制“柠檬市场”的交易特征,诱发部分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2、循环经济产业链的非交易性不稳定问题

循环经济系统存在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稳定性。苏明山(2005)从三个方面对资源管理系统的不确定性进行探讨,它同样存在于循环经济系统之中。循环经济系统由于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经济活动不确定性、政策实施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经济行为缺乏稳定预期,也容易诱使企业采取短期行为。前面对来自市场因素产生的交易不稳定作了论述,这里讨论循环经济特定的一些因素对产业链的影响。主要来自系统自身的复杂性、制度的不完善性、技术运用的不成熟和收益不确定性、产业规制的滞后性。

1)循环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生态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是一个共生共存的关系,循环经济产业是生态产业或具有生态友好特征的产业,系统共生要求产业的经济活动符合生态学规律。在生态工业系统中各生产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互相关联,一个生产过程的废物作为另一种过程的原料加以利用。这种相互依赖、共生作用的关系对产业活动产生制约作用,从而影响到产业的成本和收益的变化。

2)制度的不完善性。循环经济的兴起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到底是权宜之计,还是长远战略,还需要观察和验证。要让循环经济的参与者对未来产生稳定的预期,须在法律法规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并在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上对循环经济的激励在近期能够反映出来。即使这样,许多企业仍然在观望和徘徊。毕竟愿意和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少数。

3)资源利用方面,存在技术运用的不成熟和收益不确定性。生态工业追求的是系统内各生产过程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优利用。从每一物质资源都有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性质和多种用途出发,提高加工深度和加工层次,生产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资源利用的范围不断拓宽。采用先进的分析化学手段、开采提取技术和冶炼加工工艺以及现代化的生产装备,可以用较少的资源消耗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

4)产业规制的滞后性。主要源于体制障碍及信息阻塞(陈德敏周启梁,2004)。由于我国现有的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市场统计信息供给体制存在法律的缺位与错位、统计指标体系整体性滞后、管理及统计体系转型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从体制上形成了资源市场统计信息供给严重落后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要求的现状,需要从加强立法、规范管理、确立系统完备的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等各方面的改革突破信息瓶颈。

四、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治理

循环经济健康运行的关键在于三点:一是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如何解决因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而造成的交易成本过高问题;二是循环产业网络因副产品价格、产品品质、废料产量以及外部市场冲击等因素产生的系统稳定性、协调性、持久性问题;三是政府在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方面的创新。由于循环经济系统的高度复杂性,在产业链的治理方面,需要对其进行分类进行讨论。

传统产业链理论通常是根据关联要素的不同对产业链类型的划分,可分为:资源关联型、价值关联型、风险关联型。也就是说关联企业之间是在分工的基础上,基于市场需求,以关联要素为纽带而形成产业链条。由于产业链形成初期市场发育程度的差异,政府干预力度的不同,根据形成动力源,产业链又可分为:自生自发型、组织设计型和混合型。多数产业链属于自生自发型,不过,在中国,由于有为的政府的作用,组织设计型也存在,特别是对于那些有潜质、且与区域产业政策协调或配套的产业链兼具两种类型的特点,即混合型。

循环经济的核心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其产业链的形成是紧紧围绕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而展开的,包括对资源的减量使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等。与传统产业链不同的是,循环经济产业链由于先天性地存在诸多公共品特性和外部性特征,在其形成初期,可识别的价格信号和可预期的潜在利润微弱,因而靠市场配置资源、形成产业关联的动力和功能不强,根据产业组合的方式和联系纽带的不同,循环型产业链可分为市场关联型、资源关联型和生态化技术关联型三种。在产业链的形成动力方面,在不同阶段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不同,而且不同类型的产业链也不相同。

(一)所谓市场关联型,就是遵循传统产业链运行规律而发展起来的以市场为基础,存在巨大的潜在合作利润的循环型产业链。如“煤、电、冶产业链”,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协调三个方面的关系,即企业与用户相互影响、企业与供应商联盟、产业链内部的结构和关系变化(蒋国俊和蒋明新,2004)。由于相互依赖性极强,资产专用度高,合作收益巨大而失信风险也大,这种产业链最终可能会演变成战略联盟。产业链的优势组合是长期战略联盟的体现,特定企业间长期战略联盟的稳定性,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即相关企业间价值分配和与利益协调的结果。当更具优势的合作者出现时,或有更大预期收益存在说,产业链上的参与者会发生变动。

市场导向型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运行的核心问题是合作利益的合理分配和风险分担问题。保证产业链稳定运行的有三种机制:即竞争定价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和沟通信任机制(蒋国俊和蒋明新2004)。

1)竞争定价机制。产业链内均衡是一个活动区间,而不存在最优。只要能够使产业链上各企业经营的收益大于成本,其价格水平就是可以接受的。在一个区间范围内定价,考虑因素有产品成本、竞争者的价格和代用品的价格,以及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价值,用多个价格水平进行试算、平衡,然后协商确定。(2)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适当的利益调节可以保证公平和风险的分担。在产业链运作过程中,建立一种利益调节机制,使成员企业的额外贡献或因产业链偶尔运行失衡所遭受的损失得到适当的补偿。这种利益调节机制,可在产业链企业之间通过合约(契约)安排或由成员企业共同的产权纽带单位来决定。(3)在产业链运作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沟通信任机制,包括成员企业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开放,信息相互公开,适当地彼此深入到对方的价值链管理中去,特别是要让上游企业更多地了解最终产品的生产经营状况,树立 “产业链整体效益优先”的共同理念。

(二)所谓资源关联型,就是围绕某一种自然资源而形成的若干产业,或者是对资源的深加工,或者是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在产业组织形态上,对资源的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更多可能在一个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主要出现在多个企业之间。以磷化工产业链为例,研究磷化工发展战略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循环经济之路,在元素循环和过程工程两个层面提高资源利用率,磷资源的转化要走减量化的路子。在发展路子上,(1)通过深加工,发展磷精细深加工产品和精细化工产业,延长磷化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国外磷化工产品已达 2万多种,国内200种不足。黄磷、磷酸深加工产品发展前景很好,企业在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时,应该发展精细磷制品、精细磷酸盐以及为国家支柱产业服务的专用磷化工产品。2)通过资源综合利用,提高伴生矿的利用率。磷矿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磷矿伴生的碘、氟、重稀土也是国家稀有的重要资源。对这些资源的综合利用需要在技术、制度和政策上给予支持。(3)通过对能源的逐级利用,整合化工产业,降低能源消耗。如推进“矿化电结合”。关于后两种途径在第一种和第二种产业链类型中较多地体现出来。这里主要对深加工的产业链重点论述。

资源主导型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运行的核心问题是技术支撑体系的完备性和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有了完备的深加工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产业链增值的潜力就大,竞争力就强,从而产业链愈稳定。产业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以及约束机制,对于资源综合利用,防止采富弃贫、破坏伴生矿,在拓宽、延长和深化产业链方面能起到激励和制约作用。

以我国最大的磷化工企业江苏澄星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形成磷化工从“矿山(磷矿、煤矿)-电力-黄磷-精细磷化工系列产品-磷化工产品物流配送”完整的产业链,并确立了是:“以磷为主、同心多圆、环状发展、向高向深、两头延伸”的发展战略。这种产业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磷化工原料价格起伏不定,加大了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的难度。(2)上游原料市场价格的剧烈变化导致下游产品市场价格相应变化,致使磷化工行业无序竞争更加激烈,从而影响了企业市场策略的有效执行和及时调整。(3)环境成本的不确定性及其压力。建议采取如下对策:在规避市场风险方面,(1)针对原材料价格变动,实现矿、电、磷一体化,并对原料生产单位进行技改扩能,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2)为克服原料产地供应单一,在其他地区选择具备一定规模的黄磷生产厂家,建立战略联盟,签订长期战略型供货协议,以平抑黄磷价格的季节性波动,保证黄磷长期均衡供应。(3)强化控股子公司黄磷生产的管理,节能降耗、挖潜改造增加自供产量。在降低环保成本方面,(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低废技术,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如磷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可用于发电;黄磷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可回收净化再利用,磷渣、煤渣可用于生产水泥等。(2)进一步加大环保技术改造和环保管理力度,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构建环境友好型企业。

(三)生态化技术关联型。这种产业链主要是通过生态化技术对副产品进行循环再生利用或无害化处理。二次资源与初次资源的区别在于经过生产加工,如生产中的废料(也叫新废料),或者是经过消费过程的使用,如废旧家用电器、生活垃圾(也叫旧废料)。经过人工活动之后,资源的物理化学性质、功能等方面与初次资源有很大不同。需要指出的是二次资源的价值并非一定低于初次资源价值,因为二次资源的价值中还包含部分物化了活劳动的价值。循环再生型产业链核心问题是质量标准和数量信息问题,合起来就是信息问题。因此这种类型的产业链最终成功运行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一体化,其二是政府扶持。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垂直一体化具有以下优势:降低交易成本,确保投入品的稳定供给,通过外部经济内部化以纠正由外部化引起的市场失灵,避免政府限制、管制和税收,可以增强或创造市场力量,为消除其他厂商一体化造成的损害而一体化(卡尔顿&佩罗夫,1998)。循环再生型产业链中存在高昂的信息成本、度量成本和合约执行成本,选择一体化是主要的组织形式。另外一种形式就是政府通过提供相机性租金(青木昌彦等,1998),创造资源再生的市场机会,或者直接投资兴办资源再生产业。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政府要在产品回收、再生资源管理等方面建立标准和标识体系,提供质量评价、信誉保证、品种鉴别等制度化的信息,降低交易中的信息成本,防止机会主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再生资源市场和循环产业良性运转。

五、结论

通过对循环型产业链的研究,关于其运行机理方面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寻求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是理论深化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其中,对循环型产业链运行机理的分析是一个亟待突破的领域。现有的循环经济研究文献囿于学科视野局限和主流经济学自身的傲慢导致循环经济研究缺乏与经济学的整合,没有对循环经济的微观领域作深入探讨。

2、从循环经济产业价值链来看,与传统价值链相比有很大区别:在价值活动属性和价值构成方面,前者可以解释为价值发现过程,而后者可以理解为价值创造过程;在价值链形态方面,前者表现出延长、加深、交叉、迂回等性状,而后者则是单向线性的;循环经济是发现资源潜在价值的经济活动,其价值链的形成应以其正利润为前提条件。总之,循环经济是以物质循环为表象的价值循环和利益互动,是在生态规律支配下的经济循环活动。

3、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脆弱性源于制度性因素和生态性因素两个方面,作为市场和分工相互作用的结果,循环型产业链伴随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机制不断完善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同时作为一个产业生态系统,系统的共生、协调要求和复杂性、非均衡特征也对循环型产业链的形成产生抑制作用。

4、根据产业组合的方式和联系纽带的不同,循环型产业链可分为市场导向型、资源主导型和循环再生型三种。在产业链的形成动力方面,在不同阶段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不同,而且不同类型的产业链也不相同。那么,在产业链的治理方面,须采取针对性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周宏春,循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M]2005

[2]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天柱.循环经济的概念框架[J]. 环境科学动态. 2004 年第2

[4]蓝盛芳等,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5]王如松,从褐色工业到绿色文明:产业生态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6]张扬,循环经济概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7]孙启宏,段宁,循环经济的主要科学研究问题[J],科学学研究,20054))

[8]杨雪锋和张卫东,资源减量化,信息替代与经济流程的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55.

[9]李长安,系统科学与循环经济范式[J],特区经济,20055

[10]曹凤中,循环经济链作用机理[N],中国环境报,2005-7-17

[11]叶敏,万后芬,基于循环经济的产品生命周期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3

[12]王虹,叶逊,生态工业园中企业的动力机制分析[J],环境保护,20057))

[13]王兆华、武春友,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生态工业园中企业共生机理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8)

[14]苏明山,资源综合管理技术[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15]迈克尔·波特(1985),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6

[16]陈德敏,周启梁,论我国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的信息瓶颈[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4

[17]蒋国俊和蒋明新,产业链理论及其稳定机制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 P.36-38

[18]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

[19]江苏澄星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年度报告[N],上海证券报,2006-3-14

[20]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下册)[M],黄亚钧,谢联胜,林利军主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1]青木昌彦等,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On the stability of chain of circular industry based on value chain

Yang Xuefeng

(Economics Schoo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Chain of circular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mode of circular economy. The formation of chain of circular industries relies on revenue from firms’ cooperation. The value chain is enough to make the chain of circular industries stable, because some factors including transactional and non- transactional ones influence the industrial chain. Based on analysis these factors, some measures of governance are taken to make the chain work.

Keywords: Chain of circular industry, value chain, stability, governance

 


本文已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环境科学出版社)收录.

个人简介
专注于理论,聚焦于现实,升华于思想。
每日关注 更多
杨雪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