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储蓄缘何“不叫座”

蓝春锋 原创 | 2006-07-24 21:50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为了鼓励城乡居民以储蓄存款方式,为其子女接受全日制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等非义务教育而积蓄资金,中国工商银行率先试点开办了一种享受优惠利率、免征利息税的特殊零存整取的储蓄存款方式———教育储蓄。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又制定下发了《教育储蓄管理办法》,规定除邮政储蓄机构外,办理储蓄存款业务的各金融机构从2000年4月1日起均可开办教育储蓄。
    对此,无论是居民、金融机构,还是舆论界,都连声称好,说好就好在广大城乡居民通过这一储蓄方式能够集腋成裘为子女攒下一笔不小的学习费用,取得较高的收益,且免征利息税;若申请助学贷款、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给予解决等等,并预言在目前储蓄疲软的形势下将掀起一轮新的储蓄热潮。
    但是,三个月过去了,笔者在一些金融机构调查时发现,前来办理此项业务的居民并不多,许多营业机构仅办理了寥寥数笔,有的甚至一笔也没办成,结果出乎意料之外。教育储蓄,缘何“叫好不叫座”?
    据调查,教育储蓄之所以“叫好不叫座”,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范围太小。《教育储蓄管理办法》规定教育储蓄的对象(储户)为在校小学四年级(含四年级)以上学生,四年级以下的小学生就不能参加教育储蓄,而对高中以上的学生又无意义。
    教育储蓄主要是给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今后继续教育的助学费用。为此,一、三年期教育储蓄只能适合初中生,而六年期的教育储蓄只适合四年级(含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
    如果子女就读于私立小学,按照现行政策,也没有条件享受教育储蓄。这一规定,把不少想参加教育储蓄的孩子挡在了门外。
    二是限额太低。《教育储蓄管理办法》规定“每一帐户本金合计最高限额为两万元”的存款额度过小,与将来子女教育费用不成比例。三年期存款每个月只能存555元,六年期每月只能存277元,按照目前高校的一般收费标准,两万元只能交两年的学费,还不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开支,随着高校收费的不断提高,三五年后两万元可能仅够一年的费用。
    三是手续太繁。《教育储蓄管理办法》要求居民按约定的固定金额每月存入一次,中途如有漏存,需在次月补齐,否则,对违约后存入的部分支取时按活期计息。这不仅浪费居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跑银行,而且从本地区的经济实际状况出发,不少居民也难以保证每月能存入固定金额,倘若再有些突发性事件,更是难以保证。
    此外,到期支取手续也较繁琐。教育储蓄只能到期一次支取本息,未到期不能提前支取。想提前用钱,是不可能的。而到期支取时,储户还要凭存折和学校提供的正在接受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身份证明才能支取,储户不能提供证明的不享受利率优惠和免税。
    如果因户口迁移需办理教育储蓄异地托收的,还必须在存款到期后方可办理,比较麻烦。这些繁复的条件导致大多数居民对教育储蓄却步观望。
    对于上述问题,建议有关部门从实际出发,适当扩大一下办理范围,调整一下存款限额,简化那些人为的不必要的繁琐的存取规定。
    只有这样,教育储蓄才会真正给广大城乡居民带来实惠,才能实现“叫好又叫座”的初衷。(一篇旧作,原刊于《国际金融报》 2000年07月04日第二版)
    
个人简介
出生于赣南,求学于京西,就业于浙北,金融从业20多年,持续关注金融对经济\经济对金融的影响。本站为本人学习及原创作品刊发网站,转载文章仅供本人学习之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原创作品若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每日关注 更多
蓝春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