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航IPO与掩耳盗铃

曹中铭 原创 | 2006-08-14 09:27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国航IPO无疑是本周市场上的焦点话题之一。这家自“新老划断”以来创造多项记录的公司,正在为A股市场的“市场化”树立起一座里程碑。如果是在股权分置时代,象国航这样缩减发行规模近四成的事情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因为“市场化”却出现了。“国航事件”也提醒那些准备上市的公司,“市场化”将使新股发行失败成为可能。

    对于国航的发行,可以说是管理层在错误的时间安排了一只错误的公司。继中行、大秦铁路“狮子大开口”之后,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密集地安排航母级公司纷纷上市,市场本身也有不堪承受之重,加上近期大盘持续下跌,投资者人气涣散,在三个月锁定期的约束下机构投资者为规避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放弃网下认购也是情有可原的。

    询价制实施后,新股的发行价格以询价区间的上限发行已成为市场的“潜规则”,但这一回却被国航所打破。此次国航的询价区间为2.75元-2.95元/股,所对应的市盈率区间为20.07倍至21.53倍。如果按照以往的“潜规则”,国航的发行价当定在2.95元/股。但事实上发行价却定在其询价区间中间价下方的2.80元,而且,2.80元的发行价格创出“新老划断”以来IPO发行价格的最低价,但5.33%的中签率却创出“新老划断”后的新高。

    有意思的是,面对着27亿股缩为16.39亿股,筹资额从80亿元减少为45.892亿元,国航的有关人士竟然认为,缩减发行规模旨在确保融资效率,是为了避免给A股市场造成过大的扩容压力,以维持一个理想的A股股东结构,此举是“本着对投资人和市场负责的态度”。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果此时市场牛气冲天,国航还会缩减发行规模吗?国航还会“维持一个理想的A股股东结构”吗?面对着此次A股发行近35亿元的资金“流失”,国航相关人士的心理要说有多痛就有多痛!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国航当初预期融资80亿元,但由于客观原因少了近35亿元,而事实上国航已经发行成功。也就是说,对于目前的融资规模,国航也是能够接受的。那么,国航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提出融资45亿元的目标呢?既然“缩减发行规模旨在确保融资效率”,国航就没有必要融资80亿元。而国航预期从市场融资80亿元,只能说明国航是打着融资的旗号而行“圈钱”之实。是否可以认为,国航融资的胃口太大,已经超越其正常发展的资金需求?

    写到这,想起了古代有名的掩耳盗铃的故事:偷铃铛的人怕铃响,把自己的耳朵堵住,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这其实是在自欺欺人。国航IPO与掩耳盗铃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透过国航发股的前前后后,我们不能不为国航的掩耳盗铃式把戏大加“赞叹”。国航为了多“圈钱”但又不想露出马脚,于是以企业发展对资金需求的理由,将融资额冠冕堂皇地定在80亿元,以为这样可以蒙骗市场,蒙骗所有的投资者。岂知“市场化”不认帐,最终“铃铛”被弄响,虽然不是鸡飞蛋打,但也落了个原形毕露的下场。

    国航掩耳盗铃的把戏不仅仅表现在发行规模上,在其询价过程中也有绝妙的表演。根据国航招股意向书规定,其A股发行价格“将不会低于A股发行询价期间本公司H股在香港联交所之平均收市价之90%”。既然国航对发行价格已经设置了底线,又何必作模作样地搞什么机构询价?这样自欺欺人的询价还有什么意义吗?市场上有研究报告认为国航的价值在2.30元-2.70元之间,那么,回过头来看,国航最终因缩减发行规模而“流失”了35亿元,是不是也与设置了发行底价有关呢?

    本文链接 http://business.sohu.com/20060811/n244745573.shtml

 

个人简介
独立财经撰稿人。
每日关注 更多
曹中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