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Vs苏商 产业与资本谁执牛耳?

郑磊 转载 | 2006-09-18 17:02 | 收藏 | 投票
源自长三角的两翼。一个有宁波帮、龙游帮的历史辉煌;一个有荣氏家族的光荣传统;一个有改革开放中“温州模式”的崛起;一个有“苏南模式”的标本;其中的一个群体与财富榜最有缘;另一个人群与百强县的榜单最有缘。浙商与苏商,谁比谁更有竞争力,谁比谁更风流?

  徐文荣年纪最长

  起跑之“赛”,浙商领先

  首届中国商帮峰会,代表各商帮宣读合作宣言的是第一代浙商的代表——横店社团经济企业联合会会长、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

  在横店集团,71岁的徐文荣早已退居二线,现在的集团掌舵人是他的儿子徐永安。但徐文荣好象忘了一个事实:跟他同时代的人大多都已退居二线。会后他反复问记者:“台下怎么尽是些陌生的面孔?鲁冠球怎么没来?还有冯根生怎么见不着呢?”

  鲁冠球和冯根生当然还在今天的国际商海中叱咤风云。但更多与徐文荣、鲁冠球和冯根生同时代的创业者已经被“长江后浪”所淹没。无论是幸存者也好,是大浪淘沙、烟消云散也好,浙商,其敢为人先、独立潮头的精神已经记载在中国商帮史上。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人们还在激烈争论姓“社”还是姓“资”的时候,温州人已经戴着“红帽子”,前店后厂地干开了;温州之外的浙商也不甘落后开始了市场经济的“西天取经”——

  1975年,为了解决横店农民蚕茧卖不出去的困难,时为横店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徐文荣受命筹办丝厂,从此开始了创业之路。到了2001年,横店集团名列“全国民营企业十强”的第三位;2002年排序“中国企业500强”第131位;此后一直跻身全国企业排序的前列,并形成了电气电子、医药化工和影视娱乐等三大主导产业,企业总资产已逾150亿元。

  鲁冠球则于70年代末期创建了万向。30年时间,他把当时的一个生产农业机械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业第58位、汽车零部件业第1位的大型企业集团;2005年,万向集团营业收入252亿元,利税12.4亿元,出口创汇8.18亿美元。三十年打拼,成绩喜人。

  作为胡雪岩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冯根生更是在1972年就在杭州开始了国营药厂的改革探索。

  正是有这么一批“早起者”,浙江才能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因民营经济的发展令国人刮目。

  “早起的鸟儿有食吃”。赶早,敢为人先是中国商帮文化的精粹。但“枪打出头鸟”的俗语同样具有普遍意义——敢为人先的浙商,其内在的精神是自我牺牲和勇于承担。

  当年温州柳市的“螺丝大王” 刘大源、“电器大王”胡金林、“矿灯大王”程步青、“目录大王”叶建华、“翻砂大王”吴师濂、“线圈大王”郑祥青、“胶木大王”陈银松、“旧货大王”王迈仟,这“八大王”就在1982年,以“投机倒把罪”而遭受牢狱之灾。

  等到中国市场经济的春风迎面吹拂之时,另一批精明的柳市人借助社会大气候的改变乘势而出,他们创办的企业后来居上,如日中天。这其中就包括从求精集团裂变出来的正泰和德力西。市场经济的潮起潮涌,浙商的艰辛搏击如歌如诉,令人叹止。

  相比较而言,以苏南模式为发端的苏商,其民营化的时间要晚,步子要稳。

  胡润榜的“强势富豪”,沙钢的“掌门人”沈文荣就是苏南模式的守望者。相比其它的苏商,他的出道要更早,其创业的历史要更长久。他用28年时间,使沙钢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集体轧钢厂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但他本人从集体厂长到民营老板的“变身”是2001年才进行的。虽然成功“变身”,但他的身上总有磨不掉的政府官员的痕迹。此前,沈文荣还兼任过张家港市的市委副书记、市政协委员。

  与徐文荣、鲁冠球等“草根浙商”相比较,以沈文荣为代表的苏商更具“红顶商人”的特性。

  商帮特性中的“自生”、“自发”性决定了以“民商”为特点的浙商更具“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领先一步在所必然。

  施正荣“一夜暴富”

  产业之“战”,各有千秋

  最近两年,不断爆出苏商暴富的消息——胡润富豪榜上,突然闯出的“黑马”严介和;美国纽交所前,无锡尚德的挂牌上市使施正荣的身价超过黄光裕和荣智健,以160亿的身价位列内地首富;“润物细无声”的雨润掌门人祝义才在资本市场的异军突起……是否,后发制人的苏商,在产业竞争的格局中比浙商更有优势?

  在媒体的爆炒下,施正荣曾经严肃地声明:“我不是一夜暴富”。他强调,虽然他的尚德公司成立不足4年,但他在太阳能领域已经有14年的积累。这位43岁的洋博士,1988年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就跟着导师马丁格林这个太阳能领域的“教父”级人物学习。科研成果产业化,是以施正荣为代表的高学历苏商的梦想。

  同是这次苏商代表推选的苏商领军人物候选人的南瑞继保董事长沈国荣,也同样报着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以产业报国的志向。

  “赶超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是我们的目标和理想,将成果产业化从而产生最大的效益,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院士沈国荣怀着“产业报国”的雄心壮志,硬是把国电南瑞从几个人的“小作坊”发展为800余人的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坐上了国内电力自动化研发的头把交椅。

  鲁冠球成“洗壳高手”

  资本之“争”,浙商更“猛”

  若在十年前,浙江的上市公司数量是绝难与江苏省相提并论的。在以国有企业为主的计划配额制时期,大部分的浙商对企业上市只能是望洋兴叹。

  不知何时起,浙商把国内资本市场搅得风声水起,上市公司数成全国第四;拟上市公司的数量雄居全国之最。

  短时间内在数量上的赶超,主要得益于买壳上市、海外上市等迂回之术。此次浙商推选的名单中,除南存辉、胡成中之外,都曾经历练过此资本之术。

  先看鲁冠球的“万向系”,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其直接和间接控股上市公司10家,投资金融机构6家。目前与“万向系”有关的上市公司包括万向钱潮、承德露露、华冠科技、中色建设、航天动力、航民股份、兰宝信息、西安旅游、兔宝宝以及在纳斯达克上市的UAI。而“万向系”在金融领域的扩张势头也相对迅猛,先后投资了霍顿保险经纪公司、民生人寿保险和浙江省商业银行,并且重组了浙江省工商信托,从而间接控制了天和证券和浙江博鸿投资;此外.“万向系”还在美国成立了私募投资基金“万向制造基金”,加上以前设立的万向租赁、万向期货和通联资本,目前万向系拥有的金融牌照多达11块。

  在鲁冠球这一浙商“常青树”的示范效应下,“横店系”、“传化系”、“华立系”、“银泰系”、“精工系”等资本大戏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浙商的资本运作能力。最近在资本市场频频举牌的银泰,股改之前“探囊”新安股份的G传化等收购动作的背后是浙商日渐成熟的资本运作能力。

  相比之下,无论是江苏沙钢的沈文荣还是苏宁电器的张近东、红豆集团的周海江、江苏远东的蒋锡培等,展示给人们的,更多的是他们的企业管理能力。比如周海江,你也许听过他讲技术创新,讲企业文化,讲人才战略,而没有听过他讲企业收购或者借壳上市的经历等。但这并不是说苏商不懂得利用资本的杠杆来发展,施正荣巧用风险投资以及美国上市等实践已经“暴露”了苏商对资本的青睐之情。

  另一方面,资本是把双刃剑。希望浙商把德隆的倒塌,科龙的败局当作前车之鉴。至目前为止,被誉为“常青树”的鲁冠球与资本高手汪力成的“洗壳”之术仍值得借鉴。

  实际上,所谓“洗壳”之“术”,是由于驾驭者牢牢把住了资本之“道”——资本的手段要为实业服务,并以实业所能承载的能力为底线。“做企业,一定要牢牢把住底线,宁可没钱慢慢做,也绝不能盲目放大。”汪力成通过对几个上市公司的“倒腾”,打造了医药产业的大平台。

  从晋商的票号到今天浙商的“造系”运动与金融梦想,驾驭资本的能力一直是中国商帮所追求的。唯有振起资本之翅,中国商帮的产业梦想才能自由翱翔。

个人简介
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FI客座教授,行为经济学者,创新发展,金融投资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maastricht管理学院mba,兰州大学数学学士 email:prophd@126.com
每日关注 更多
郑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