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前学儒,40后学佛

夏立强 原创 | 2007-10-25 19:44 | 收藏 | 投票
40前学儒,40后学佛
 
偶尔闲来无事,信手写点小文章,事不关股市,也算是一种放忪之法吧.近来老夏发现有不少的媒体在讨论一些与儒学和佛教有关的课题.这也是本人一直深感兴趣之事.所以今天也随便提一些个人的意见
 
中国的儒教可以说是已深刻到几乎要刻进每一位刚出身婴儿的血管里的程度了. 这是因为,从小孩睁开眼的那一刻,做父母的就这样说: "好乖乖,听话哦" "笑一个" "快快长大哦" "长大要接你老爸的班哦" "要光宗耀祖哦".......平日里为父为母的一举一动,无处不显现出中国儒教的点点滴滴.做儿女的在三字经等的日常熏陶下渐渐长大成人,到做人父为人母的那一刻,再次轮回.中国的儒学,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老夏的意思并没有任何诋毁儒教的作用. 相反,本人认为: 正因为中国的传统中有着儒教这样的思想的光华,才有了中华民族今日的伟大复兴,这既是几千年因果的轮回,同时也是因为有了儒学(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秩序)所起到的积极的作用.
 
中国这几千年来的社会,流行的是人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今日的中国,法治才放到了第一位上去宣传和实施.而人治的本质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分明,社会因这种关系而变得有秩序的同时,又充满了人情味,使得下不犯上,卑不抗尊,总体上是社会有序而动,渊源流长....这儒教的法力给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稳定和缓慢的推进作用.
 
儒学中有非常多的优秀的,值得我们很好吸收的思想精华.比如,儒教强调的是个人的奋斗,要磨心志,劳筋骨等的锤炼,才能有个人的成功和光宗耀祖的可能(以前的中国98%以上是农民,所以要出头,只能是苦读书考状元等.) 这在目前的中国,对于年轻的新一代来说,是真正值得发扬光大的. 但因为时势变迁,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足够的心志磨练的耐力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国门打开后,最容易看到和学到的是发达国家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这花花绿绿的生活,让不少的年轻人为此而晕头,进而放弃长期的努力和奋斗,一心狂想追求快速的财富,就像股市中不少的股民在追逐眼前的短线的暴富一样.
 
这就回到了老夏要说明的第一个论点就是: 40岁前要多学儒教.要尽可能将儒学的精髓都能很好地了解,掌握,并贯彻. 这样我们的社会就会充满了一群群斗志昂扬,奋发向上,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勇于攀登的新一代年轻人,而不是只会追逐利益,不愿作出任何牺牲和付出的物质至上主义者.
 
等到,凭不懈的努力和长久的付出而终于换来了功成名就之后,那时的人生和生活的理念,再作一些适当的调正,本人认为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了...
 
这是因为:
人的体力在40岁的前与后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这点本人也深有体会. 40多岁的人将不可能在体力上赢得过20多岁的年轻人. 年轻人的钢猛到了40多岁后就要变得柔和一些了,所以,20多岁的人打出的太极和4-50岁人打出的太极拳是完全不同的.同样你不可以要4-50岁的人再上台与20岁的小伙子对抗拳击一样.
 
但这并不表示这种形(年龄,物质生活)的改变,40岁后就不再需要用儒学,不再需要努力了. 老夏的意思是,人到了40岁后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不用为了生活而奔波,不用为了两餐而搏命,可以有很多的时间,慢下来,开始思考和规划以后的生活了.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也是一种被老夏认为是必要的一个阶段和过程.
 
这就到了老夏要所明的第二个部份,也即: 40后要多学佛.
 
佛教倡导的是: 与尘世隔绝,爱惜生灵,独处清心,静思,超脱,无欲...
 
尘世间的人,生来就是一种苦.
苦是一种与身具来的东西. 生,老,病,死都是苦,五蕴盛苦: 色(肉体),受(感官),想(又曰智),行(意志),识(以上汇总),皆为苦. 而一切的苦,皆因贪,謓,痴这三毒火造成的. 要能戒色休身,去除贪欲,不杀生灵,勿恶口等等,都是佛所要求的必修课.
 
而本人认为,常人之所以受苦,是跟生活在这个利害关系就像是蜘蛛网状连接的社会有关系的. 因为社会人活着,要面对用以交换的货币,也即要面对物质这第一要素.同时也要面对他人,也即情感,思绪,等的正负反映.在与这些要素接触过程中,常人就会有:愉悦,满足,开心,幸福;也会有不满足,失落,痛苦等等的过程. 而满足和不满足,幸福与不幸福都是对等的,有幸福时必会有不幸福. 同时,因为人生来之贪欲(动物本能的贪),会在更多时间,更大程度上感觉到不满足,因而痛苦就时时出现,并伴随人的一生.
 
学佛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脱离社会,摆脱欲望,克服痛苦的一个过程. 而帮助他人又是佛多提倡的积德积善的一种化解自己和他人苦难的一种上举.
 
咱们并非要追求也不可能追求到涅槃,但可以在参悟佛学的过程中,思考多一些,比如说:
因为你得到了成功和物质,你是否需要再在物质或成功的追求道路上继续前行了??
还是,可以先静一静,有了富足的生活之余,做多一点善事? 使得他人的苦能减少一些,他人的痛能缩短一点??
 
所谓的成功,除了物质的丰富以外,还要有精神上的诉求的,这就是常人非常难以理解巴菲特捐300多亿美元出去的道理.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不可能离家出走,囤入空门修行佛教,但却是可以,将佛教所宣扬的一些好的东西吸收起来,同时来静心参悟人性和人生的.
 
老夏在此所表达的只是一点个人的想法,不成其为文了.当然,本人并不是想说要放下手上的工作来天天拜佛,学习佛教. 40外的中年仍是所谓的事业的春天,或称生命中的正午. 有大把的事业,也有大好的前途可期待. 只是,希望在忙碌后,得到后能想一想,是否,真的,到了要翻一翻有关佛学的书,做一点佛所提倡的事了呢?........
 
个人简介
1987年毕业于上海某大学国际经济系,曾先后任职于江苏省经贸委,蛇口招商局,英皇金融,日本三和银行与香港贸发局,中泰威太阳能,泽君投资管理公司等,在多个国家拥有实体. 投资管理的特色: 注重价值投资,结合波段操作,目光超…
每日关注 更多
夏立强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