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换技术”违背市场经济原则

郑磊 原创 | 2007-11-25 09:48 | 收藏 | 投票

/黄亚生

 

对利用外资需做理智、客观思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引入了巨大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有些学者通过对FDI与内资的简单比例的计算,得出“中国引进的FDI相对于中国经济规模而言不如很多国家”的结论。但如果我们看FDI对有效率的内资(指民营企业投资)的比例,中国对FDI的依赖程序,要接近或超过世界上公认的外资依赖国(如新加坡、荷兰和爱尔兰)。我们应该对外资问题做一个理智、客观的思考。

支持外资的官员 和学者认国,FDI会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事业。我不全面不论这种观点,但我想指出,外资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取决于一些先决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接受外资的国家是否有一个充分竞争的和良好的制度环境。与很多人看法相反,西方经济学研究没有发现FDI本身会自动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美国经济学界研究外资的权威之一、哈佛大学的理查德卡夫斯教授,对外资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这样论述的:“对一个不发达国家的外资存量与它今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任何值得信赖的定论。”

    对于外资能否促进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在西方学界同样是有争议的。这方面最有名的文章是阿特金森和哈里森对委内瑞拉的研究。他们的统计研究表明,除了外资合作的伙伴企业,FDI对内资企业的影响是负面的。也就是说,外资对一部分国内企业的影响是正面的,而对另一些国内企业影响是负面的;正负两面互相抵消,对整个经济影响不大。

    中国自己的例子也表明,外资绝对不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惟一方式。中国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非常可观,但几乎没有FDI。比之江苏,浙江引入的外资很少,但它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超过江苏。顺便提一下,印度引入的FDI相当于中国的10%,投资相当于中国的50%,但其增长速度相当于中国的80%

    我可以很容易想出不依赖FDI但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成功的例子(比如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我同样可以很容易想出依赖FDI但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不成功的例子(比如墨西哥和巴西),但我想不出来很多只依赖FDI但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成功的例子(也许新加坡和爱尔兰这样的小国例外)

以上这些观点都不应该成为限制外资的理由,但中国的问题是对外开放、对内不开放。

 

压制“本土”即压制了市场竞争程度

    压制本土私营企业的发展就压制了中国市场的竞争程度,而压制了竞争,实际上也就奢侈了外资的技术含量。我们多年盛行一个口号:以市场换技术。这是一个违背最基本的市场经济原则的口号。追求技术的原动力本来就是去争取市场。也就是说,技术是企业盈利、企业竞争的手段。一家企业只有在它认为要丢失市场的时候才会去发展新的技术;如果它能稳占市场,为什么要引进新的技术?我从来没有听说哪种技术突破是由垄断企业完成的。

    以市场换技术是一种本末倒置、因果错位的思维方式。作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去占领市场。如果高技术能占领市场,你就应该发展高技术;如果低技术能占领市场,你就不应该放弃低技术;技术本身永远不应该是目的。

美国商业史上有很多低技术打败高技术的例子,最有名的是20世纪80年微软打败苹果和90年代波音打败麦道。麦道和苹果的技术比他们的竞争对手先进,但价位偏高,不为市场所接受。麦道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家军火公司,只为政府服务,在技术上精益求精;90年代随着“冷战”结束,麦道失去了政府支持,马上在市场上失利,最后被波音收购。

以市场换技术最大的失败就是中国的汽车工业。北京大学教授路风的中国汽车行业研究报告表明,中国靠外资引进技术这个模式完全是失败的。外资引进了很多,但没有什么技术转移的效应。1984年到2000年,我们给予了桑塔纳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换回的却是欧洲共同体在1978年就淘汰的技术。

但是,中国汽车工业失败最基本的原因是它的内资政策。中国的汽车行业和中国的金融行业一样,最大的问题是长时间只对外资开放,不对内资私营企业开放。过去20多年来,中国汽车行业的技术和市场基本是脱节的,它是对私营企业开放最迟、最不彻底的。它是国营企业的大本营,而国营企业本身是反竞争的。

以市场换技术失败的另一个佐证,就是通用汽车在中国的“优良”业绩。通用汽车是全球汽车行业里较不具有创新能力、经营相当差的公司(2005年通用汽车亏损达86亿美元)。这样一家公司在中国却创下良好的经营业绩,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中国汽车市场缺乏应有的竞争。1997年通用汽车被允许投资中国时,好像有一个条件就是几年内不上新的大型整车项目。

同汽车行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家电产业。中国的家电产业也同样对外资开放,但和汽车行业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家电产业很早就对非传统国营企业开放。这样才有了海尔,有了潘宁、王国端领导下的2000年以前的科龙。而科龙后来的失败恰恰说明,即使在中国对民营企业最开放的行业,开放度还是不够的。中国的家电企业完全有希望成为世界上的一流企业,其成功说明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口号应该是“以竞争换技术”。

    今年的“两会”已通过两税合并法案。但实际上,外资公司在中国的优势并非仅因为低税率,还在于较低的土地价格和其他因素。我认为,中国应该取消所有的开发区,尤其是那些专门为外资企业服务的开发区。实行两税合并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做法。但在具体做法上,我认为应该更偏重给民营内资企业减税而不是给外资企业增税。

    两税合并是有助于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的,但内资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接受技术的能力才会产生技术外溢效应。培养民营内资企业的这种能力需要资金,需要一个包括优惠税率、良好的企业运营和充分竞争的环境,以及可靠的产权保护。用政策工具人为地加大外资企业和内资民营企业的差距,恰恰会降低外资的技术含量。这是中国20多年施行外资政策最大的经验和教训。

个人简介
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FI客座教授,行为经济学者,创新发展,金融投资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maastricht管理学院mba,兰州大学数学学士 email:prophd@126.com
每日关注 更多
郑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