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若干建议

蔡律 原创 | 2007-05-27 09:49 | 收藏 | 投票

  关于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若干建议

  笔者作为市场人士就重庆金融中心建设提出建议供参考。实际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重庆市民的呼声,不妥之处请批评教正.

  [内容提要]

  针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四种观点,即“难有作为论”、“已经建成论”、“金融次要论”、‘‘积极推进论”,笔者经过调研掌握的资料,阐明重庆金融中心形成条件和重庆金融中心的定位,指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战略意义:建设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如同国防建设一样重要,是国富民强的标志之一;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将有力促进重庆经济增长;重庆建设金融中心将为重庆投融资改革创造条件;发展重庆金融业要以民为本,解决重庆中小企业融资难;重庆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形成将提高重庆城市地位和形象,为重庆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更多机会。本报告2万余字,分析了重庆金融业的六大优势和六点不足,从十个方面比较分析北京,上海,重庆,深圳建设金融中心的政策与路径,提出重庆的战略对策:借力深港,策应京沪,辐射西部!建立政企、银企直通车等14条建议。

  一、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四种主张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金融中心的争夺战烽烟四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25个省、市(含沿海城市)提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想,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的争夺渐趋白热化。北京以“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金融决策、监管中心的气势“挟天子以令诸侯”,金融业发展后发制人,政策措施力度空前;上海以坐拥中国经济总量的龙头老大,以上海证券所交易所为代表的成熟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以远东国际金融中心为目标“居高临下”;深圳以毗邻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以特区先行先试的体制和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上以100多个第一的金融创新“傲视群雄”!在这场金融中心的争夺战中,东部上海,北面北京,南方深圳演绎“三国演义”,地处西部的重庆以及成都、西安与京沪深声势浩大的舆论攻势相比,显得低调,不善包装自己。重庆雄心勃勃,成都暗自发力,西安不甘落后。西部金融中心究竟最终花落谁家?目前看来还充满悬念.

  “十五”以来,重庆交通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建设日益月异,年轻的直辖市因成功举办AAPP会议和亚太城市市长峰会一次又一次吸引世界的目光,重庆因三峡工程而设立的直辖市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战略地位和广阔的市场吸引海内外金融机构考察投资。重庆投融资体制改革也引发国内外学者研究和讨论。重庆金融业发展成绩斐然。重庆在十五期间就明确提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目标。但重庆金融中心的如何定位?重庆如何建设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令人奇怪的事情是重庆目前在建设金融中心出现不同的声音,让争分夺秒建设金融中心的京沪深大跌眼镜!

  一是“难有作为说”:从经济实力、金融资源及政府发展金融业政策来看,北京、上海、深圳看起来天时地利人和,在中国大地上已掀起“金融中心热”。地处西南的重庆难以与京沪深交锋,重庆金融业近几年虽对重庆经济贡献巨大,但政府却没有把金融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重庆金融业是政府投融资工具,地方金融部门独立性不强,难有作为。《经济》杂志载文称“京沪竞争全国金融中心进入决赛,其他城市难作为”。

  其次是“已经建成说”:2005年9月13日《重庆日报》报道“重庆已成为西部金融中心”。报道说∶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市质监局作全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时说:截止2005年8月底,重庆市贷款余额从1997年的800亿“膨胀”到现在的3600多亿元,人均贷款高于西部平均水平,而9%的不良资产率则低于全国12%和西部18%的平均水平。有信用才能借到钱,这说明重庆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好,资金利用率高,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向了重庆。

  再次是“金融次要说”:一些重庆干部、市民发表评论认为:重庆现在应重点抓制造业,如重庆四大支柱产业: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高技术业四大重点产业,其次抓商贸、物流、房地产和建筑、信息和中介、旅游和文化、金融六大优势产业。一句话,抓工业比金融业优先。

  最后,也就是笔者主张的“积极推进论”。未来20年是中国金融资源整合、集聚时期,也是中国金融中心城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金融中心一旦形成,它带来的金融资源的聚集效应、辐射效应将增强区域竞争力!重庆面临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机遇,加快推进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无论是对重庆市可持续性发展还是对国家的整体布局都具有战略意义!本篇构想试图论证并提出对策.

  重庆面积8.2万平方公里,是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总面积的2倍多,是深圳的42倍,人口3100多万,但三分之二人口在农村,在这特殊的市情下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任务之艰巨,更应该积极推进,建设成功则在世界上更具有标杆意义。

  二、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是继三峡工程、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这是邓小平同志1991年阐述金融重要性的一段金玉之论,字里行间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何为金融?“金”指资金,“融”指融通,“金融”是社会资金融通的总称。资金主要以货币的形式存在,而银行则是资金融通的主渠道。如果把金融体系比作人体的循环系统,那么货币是血液,银行就是主动脉,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通过货币来实现。现代金融则是指有关货币、信用的所有经济关系和交易行为的总称。金融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前者指没有金融机构介入的资金融通方式;后者指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资金融通方式。金融机构则是指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货币对应着一块资源,谁掌握了一定量的货币,谁就掌握了一定量的资源,而且是流动性最强的资源。

  何为金融中心?一般指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或地区,它们凭借优越的经济、政治和地理条件,以及发达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能够为诸多金融机构提供种类繁多的金融交易和中介服务,并成为全球性,国家性或地域性资本集散地和金融交易清算地。按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通俗的说法金融中心就是金融中介的活动中心。

  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大体有五个方面: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金融中心要靠庞大的经济实体来支撑;二是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和发达的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期资市场、外汇市场等等。金融体系越发达,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提供选择的机会就越多,金融服务就越便利周到,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欲望就越强,社会闲散资金就会吸收到生产用途上来;三是健全的金融法规和管理制度,宽松的金融管制;四是地理位置优越,有广阔的腹地作为金融服务的对象;五是拥有足够多的金融专业人才。其中地理位置、经济实力,金融发展是金融中心形成的三大基础要素。

  金融中心的类型根据金融市场的功能分为综合性金融中心和专业性金融中心;根据是否发生融资活动又分为融资式金融中心和计帐式金融中心;根据金融市场影响大小,金融中心又分为世界性、区域性、全国性、国内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从金融中心形成规律来看,大致存在两种模式,即自然形成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

  自然形成模式是指金融体系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取决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自发产生了对金融业的需求,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适应这种需求产生相应变化和发展,金融制度和法规也随之完善,最终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形成金融中心。

  政府主导模式的金融中心是指在经济发展尚未达到特定的水平时,政府抓住了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某一契机,利用所在地区在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等方面的某些优势,实行优惠政策,在较段时间内超前发展和形成的功能性金融中心。

  目前,分布在全球各大洲国际性和区域性的金融中心约40个。如美国除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外,还有芝加哥、洛杉矶、旧金山、休斯顿等国内金融中心;英国除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外,还有曼彻斯特等区域性金融中心;与中国国土面积相当的整个欧洲版图上有10多个金融中心,如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布鲁塞尔、卢森堡、阿姆斯特丹等。日本东京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大阪、名古屋、横滨是知名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纵观世界各地金融中心的形成,可以的出如下结论:

  1、一个国家可以建设一个或或几个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在中国,如果说上海可建设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北京可建北方金融中心,深圳可建华南区域金融中心,那么重庆则可建设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四大金融中心可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2、不管是自然形成的还是政府主导形成的金融中心,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金融监管,政府对金融中心的形成起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的胆识,决心和魄力十分重要。

  3、重庆金融中心的定位是:政府推动、面向市场、辐射西部的融资型产业金融中心,是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国家政策的支持,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推动,市场机制等形成三方面的合力,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是完全可行的。

  重庆为什么要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呢?这是因为:

  1、金融和国防一样重要,是国富民强的标志之一。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命脉,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金融不仅是配置社会资源最重要的手段,也是调配经济命脉的供血系统,金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极端重要。当今世界,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谁有强大的金融业,谁就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谁就能成为社会经济舞台上的主角。在中国西部重庆建成金融中心不仅有力支持西部大开发,也会重塑长江流域经济和社会格局。据说在联合国大厅悬挂的世界地图上标出的四个中国城市的名字,重庆是其中之一,联合国都深知重庆的战略地位,中国的当代政治家焉能不知?重庆建设成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可以说是衡量一个中国西部国富民强的标志之一。

  2、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将有力促进重庆区域经济的增长。

  大部分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业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因果关系。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金融的信用功能不仅影响货币供应量和货值的稳定,影响到各种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影响到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价格水平、投资、利率、就业。良好的金融系统和金融体制有利于资本的积累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便于资金的融通和储蓄向投资转化,从而促进经济发展,金融中心将成为区域经济主要推动力。

  依此理,金融中心的建设将有力促进重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如会计、法律、评估、信息、房地产等相关服务产业。金融和其他产业的相关渗透和融合,相互促进,金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达到1/5左右,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也日益突出。重庆没有理由不大力支持,呵护金融业的发展,不加快金融中心的建设。

  3、金融中心的建设将为重庆投融资改革创造有利环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发展金融民为本,投融资体制改革也应该“心中有民”!“民”我这里特指为创造就业、增加收入、活跃市场、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重大贡献的民营中小企业。

  由于重庆金融中心尚未形成,重庆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银行贷款要件是必须项目好、有抵押品、有还款来源,而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难以提供银行认可的风险抵押品,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贷款审查监督成本与潜在收益不对称,再加上中小企业贷款时间紧、频率高、金额小、手续繁和管理成本高,银行“嫌贫爱富”,企业“望眼欲穿”,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本投入不足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笔者接触过重庆数十家中小企业,他们有的地下钱庄高利息融资,为重庆中小企业融资难而感慨万千。举例:重庆市金鹿电动车有限公司,几位科技人员砸锅卖铁,总投入640万元研发出电动车,其无刷电动机、电控技术处国内领先地位,市场好,欧盟国家近日订购2万辆,但公司缺流动资金,生产规模受到限制,电动车因其环保型、高科技,将会给重庆机械制造业、化工工业[喷漆、塑料、压铸件]、电子工业(微电子)、模具工业、包装业、电池业、物流业等带动重庆产业链变革与发展,这样中小企业融资难,给重庆市经济(包括就业方面)带来的重大损失!

  重庆政府因掌握土地资源、国债资金、存量资产及政策性规费、税收返还等资源进行投融资,而重庆民间投融资就存在天然缺陷,重庆民间投资并不活跃,建设重庆金融中心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区域性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的聚集地、资金洼地,它聚集资本同时有输出资本,它通过发达的金融市场,金融体系为本地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解决投融资问题,消除资金瓶颈,如风险投融、资本市场、银团贷款、票据市场、企业债券、产权交易等等。金融中心一旦形成能够提供多种渠道、多品种金融服务。

  一方面重庆有资金,另一方面重庆又急需资金,截止2005年12月末,重庆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784.8亿元。储蓄没有转化为投资就不能形成现实中的资本,建设重庆金融中心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可为本区域资金盈余者提供了多样性的投资渠道。金融中心的..建设可解决资本形成能力不足问题,有利于缓解中心企业融资难,因为金融中心具有筹资、投资、货币结算和信息传递功能。

  重庆投融资体制改革亮点纷呈,特别是组建十大投资集团对盘活国有资金,集中资金建设重庆市交通及城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政府主导型的投融资体制中,单一的投资主体不能够有效地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应当赋予重庆市政府更多的运用市场化手段,引进多元化投资主体,使银行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都能投入到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的建设,使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和结构多元化,通过有效的竞争渠道,可以资金效益的到充分体现,运作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不错,近几年来,重庆市各项本外货款余额2005年末已达到3779亿,人均货款量远高与西部平均水平,但从贷款机构(行业,企业方式,信用方式看),重庆市的金融机构的货款85.8%投向了大企业,大项目和垄断行业,重庆市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资料显示,重庆市的中小企业截止2005年底达到13.8万户,从业人员337万人,重庆市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达到5159家。2005年重庆市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030亿,占GDP比重为33.6%

  据笔者统计,重庆市2005年83家大中企业贷款余额共计2762.04亿元,占全市各项本外的货款余额3779.3亿元)73.08%。截止重庆2005年12月末,重庆市中小企业贷款14850个,贷款余额536.1亿,占全市各项贷款余额14.2%。这里不难看出,重庆13.8万户中小企业,只有10.7%的企业在2005年获得银行贷款,83家大中企业贷款余额是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5.1倍。

  从货款结构看,截止2005年12月底,国有企业贷款996.21亿居第一位,有限责任公司贷款737.75亿,居第二位,民营企业贷款230.67亿,居内资企业货款第5位。从行业来看,农林牧渔业货款总计923亿,制造业718.24亿居第二,重庆房地产业401.62亿居第三位。金融业61.30亿居12位。重庆市建设金融中心,一方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另一方面扶持中小企业中的优势产业[如电动车等]又为金融中心带来支撑。

  4、金融中心的建设,将极大提升重庆市的城市地位,给重庆市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

  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将通过资金融通和资本运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给重庆市及大西南乃至西部带来投资的繁荣、产业的扩张、交易的聚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政府财政收入,金融中心的崛起,能够提高重庆市的地位和影响力,给重庆带来给多的发展机会,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长远的巨大利益。

  三、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条件及不足

  建设金融中心是一项系统工程,口号不能代替具体规划,对外宣传不能代替资源整合,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要同步进行。一个城市能否成为金融中心,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建立金融中心一系列软硬条件。

  重庆具备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条件:

  1、重庆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千里为重,广大为庆,兼收并蓄,是为重庆。”新任不久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妙评重庆。重庆两江环抱,承东起西,沟通南北,东连湖湘,西出川峡,南达云贵,北上中原,从地理区位看,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是外资进入西部市场的窗口.随着2006年三峡工程的完工和“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的建成,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的交通枢纽。“二环”是指围绕主城的两条环绕高速公路;“八射”则是以主城向四周发射出去的8条高速公路,即重庆至成都,重庆至贵州,重庆至宜昌,重庆至武胜,重庆至邻水,重庆至遂宁,重庆至泸洲。地理位置对金融中心形成起重要作用,良好的基础设施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必要条件,能够吸引海内外金融机构积聚在金融中心,形成示范吸磁效应,并辐射四周城市群,市场直接辐射人口3.6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基础性条件。

  2、重庆具备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经济实力。

  金融中心是建立在发达的区域经济上的,金融业要靠庞大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实体经济来支撑。从西部13个大中型城市GDP比较可以看出,重庆“十五”以来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自信心增强。2005年的重庆经济总量、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突破3000亿、2000亿、1000亿人民币。西部12个城市GDP比较(单位:亿元/人民币)
    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GDP)       增长率

  重庆                          3069.1             11.5%

  成都2                         371.0              13.5%

  西安                          1270.1             13.1%

  昆明                          1061                10.4%

  包头                          800.8               23.8%

  南宁                          722.7                13.2%

  呼和浩特                 700.4                21.1%

  乌鲁木齐                 571.0                9.5%

  兰州                         566.0                12.4%

  贵阳                          507.0               14.5%

  青海省                     543.20

  西藏                          250.60

 
  重庆经济的发展带对金融服务的提出更多的新要求,成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推动力。

  3、重庆有百年金融文化沉淀,抗战时期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

  1904年3月,濬川源银行在重庆打铜街成立,这是西南第一家银行,此后,重庆又先后成立聚兴诚,美丰,金城等近十家银行。到抗战前夕,除中央,中国,中国农民银行重庆分行外,重庆市共有13家。资本在5万元以上的钱庄有23家,抗战爆发后,大批银行从外地陆续迁到重庆,重庆银行业是有较大发展。直至1939年底,重庆共有银行30余家,资本1亿元以上。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截止1942年9月,重庆银行除中交农四行外,各省银行有14家,商业银行有35家,总数达53家,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时,重庆共有银行,钱庄共233个,其中总行61个家,分行32个,支行6个,办事处113个,钱庄银号21个。重庆商业银行1945年总产业28400万元。全国国统区共有416家,重庆占15%,它代表中国民族金融资本的主体,是中国金融业的核心。

  1945年,重庆的保险公司已达53家,专营48家;重庆保险业发展迅速,除9家资本额不详外,44家资本总额26000万元。信托业在重庆也达到极盛。中央信托局1944年存,放款和投资分别达到30.23亿元,31.15亿元和5.19亿元。重庆金融市场票据业务发展很快,1945年交持票据202.88亿张,交换总额26104.29亿。外汇管理抗战以前沪港渝鼎足而立,沪港沦陷后,重庆成为大后唯一的外汇交易和管理中心。随着银行向重庆集中,重庆银行界也向外扩展,形成了重庆为中心,以国统中心为活动范围的金融市场和金融网络。抗战八年,重庆的金融业在全国占主导地位并发挥统导作用,从而使重庆成为战时金融中心,促进了重庆工业发展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重庆金融业的发展在重庆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引擎。

  2003年,重庆金融业增加值为85亿,占重庆GDP比为3.8%。2004年,重庆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为93.45亿,占重庆GDP3.5%。重庆目前支柱产业汽车摩托车,兵装工业,资源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重庆市工业企业实现总利润113.38亿,同期重庆银行业实现盈利34.6亿元。

  2004年末,重庆各级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5716家,其中政策性银行份行2家,国有商业银行份行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份行9家,城市商业银行2家,市农村信用联社1家,区县农业信用联社39家,信托投资公司2家。从业人员50835人,2005年,重庆外贸银行5家,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5224亿元,负债总额5141亿元,实现利润26亿元。各项本外币村货款余额分别4785.8亿元,5779.3亿元,3779.3亿元。

  2005年各银行办理商业票据承总905亿,商业票据占现4171亿,同业拆借,债券回购,现券交易累计3846亿元。重庆票据市场,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交易在西部12省市中处于领先地位,重庆资金、资本的聚集中心地位已初步形成。

  重庆资本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近年来也都在稳定发展。

  5、三峡工程,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三大国策给重庆带来旺盛的投融资需求和发展金融业的机遇

  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2006年5月20日主体工程完工。百万三峡移民换来“能照亮半个中国”的电力。重庆因三峡工程而被确立为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是三峡工程的奉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库区崛起了座座新城,为确保移“开发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必须解决库区产业空虚化问题,随着三期移民工作的展开,库区后期扶持和产业发展支持都给金融业发展带来机遇,有专家提出三峡库区作为生态经济圈可成立三峡特区,万州商业银行正寻找海外战略投资者改组成三峡银行。据悉,国家开发银行将在2006年实现开发性的金融对重庆三峡库区15个区县全面覆盖,以加快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开行已累计向重庆市投放货款620亿,向库区发放货款160亿,其中技术援助货款1.35亿。2006年政府主导类项目100项总投资2641亿,市场主导类639亿开始运动。据重庆市统计局分析:投资作为重庆市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只是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据初步测算,2005年上半年我市最终消费为868.46亿元,可比增长10.7%,资本形成总额708.26亿元,可比增长13.8%,净出口-256.78亿元。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拉动经济增长7.1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拉动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拉动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资本形成仍然对重庆市经济增长贡献最大。

  建设资金如何筹措?“十五”期间重庆市建设资金来源构成其中:企业自筹3019亿元,占比45.09%,国内银行货款1802亿,占26.91亿,财政性资金1075亿元,占16.06%;利用外资227亿元,占3.39%;政券筹资1.33%;其他资金(包括结转资金)483亿元,占7.22%。作为政府投融资载体的重庆市,渝富公司及十大投资集团,对激活重庆国有存量资产,配置土地资源进行资本运作,筹措建设资金可圈可点,但它是阶段性的,因为投融资载体不是金融机构,重庆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建设金融中心来解决,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聚集资本同时又输出资本,解决投融资和企业融资问题。

  资本稀缺是包括重庆在内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障碍。西部开发前期主要是通过财政及政策性金融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环境的建设。解决资本问题最终要靠“市场主导,政府促进”。发展金融业要以人为本,体现在金融业面向个体,企业,产业,市场。建立金融中心,就是增强金融业的送血功能,解决资本形成能力不是问题,以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6、重庆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打造金融中心的载体------渝中半岛解放碑

  重庆渝中半岛两江环抱,依山建城,是重庆市的母城,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形如天鹅状的狭长半岛,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是大自然赐给重庆的园林城市。在母城的内核的解放碑,在面积有0.91平方公里的“十字金街”,已经汇聚380多个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及分支机构。渝中区2004年GDP176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80.9%。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3亿,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6%。专家认为:当一个行业的增加值占GDP的5%,就是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金融业已成为重庆市渝中区的支柱产业。但由于重庆市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二元城市,区县差异很大,金融业的增加值在重庆GDP2004年占3.5%,但这并不妨碍重庆市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爬坡上坎,负重前进”,“十一五”期间“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引导主城区金融机构相对集中布局,逐步形成功能齐全,国际接轨,辐射力强的中央商务区核心金融区.从国内外金融业发展情况看,一个金融中心在地理上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金融中心区,如纽约的华尔街,伦敦的伦巴第街金融城,东京的银座,香港的中环,上海的陆家嘴,北京的金融街,深圳的深南路、蔡屋围一线正在建设“金融港”。按照重庆市“十一五”规划,整合重庆金融资源,打造一个金融核心区,渝中半岛解放碑至朝天门打造成“金融半岛”或“资本半岛”,应该是举世无双。这个半岛金融文脉所蕴藏的潜能和张力使世人无法忽略中国西部古老而又年轻的金融中心-重庆。重庆也没有理由不支持,不呵护金融半岛的发展。至2006年,重庆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12.7亿(左右)(以2000年价格计算)在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6%,金融半岛将成为长江上游金融机构聚集中心,金融市场,资金集散中心和金融人才中心,建成长江上游为金融中心的框架体系。

  与京沪深和西部诸省区相比较,重庆建设金融中心也有不足之处:

  1、重庆迟迟没有出台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

  金融业重庆经济发展先导性产业,政策是重庆金融业发展的生命线,香港,特别是内地上海,深圳,北京相继出台支持发展金融业的政策,既营造了金融业发展良好的政策环境,又吸引了海内外金融机构落户本市。政策对金融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重庆市政府目前没有把金融业作为支柱产业,产业目标,产业定位,产业功能,产业政策,产业发展环境未公告天下,很难想象,一个不能把金融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的城市能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

  重庆市对金融资源也缺乏有效的规划和整合,重庆有深厚的金融业发展史,解放碑,朝天门遗存的近代银行旧址散发出生生不息的金融文化气息。笔者建议,整合重庆金融资源,把渝中半岛打造成世界独一无二的金融半岛或资本半岛,而不应成为商务酒店和住宅的聚集区。

  政策的催化推动对产业的演替发展起重要作用,经济的发展要求一定的产业结构与之相适应,政府的牵引作用就是适应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促进金融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前瞻性的规划及引导,扶持,创造好的环境和服务上。

  2、重庆金融体系不健全

  金融机构数量少,银行,证券,保险数量多,创业投资,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少。货币经纪公司,证券融资公司,金融租货公司,创业风险投资公司,财务公司,有的甚至是空白。国内金融机构多,外资金融机构少,外资证券,基金,信托,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还设有大的突破。

  3、重庆创业投资不活跃

  专家提出: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1:4。

  重庆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只有两家,拥有资本7.6亿,“十五”以来虽先后支持36个多亿原始创新项目,但对677家重庆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要求有点杯水车薪。重庆风险投资资金规模小,投资手段单一,发展缓慢,相比较深圳创业投资公司193家,创投资本130亿,中小企业板不仅为高新技术上市又为创投公司提供了退出机制,创业投资十分活跃,重庆则需要扩大风险投资基金规模,鼓励国内机构及企业来重庆创办风险投资公司。

  4、重庆上市公司资源不足,资本市场短腿严重

  十几年来,重庆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已经初具规模,重庆上市公司无论是从数量,质量,直接筹资量及证券交易量与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目标相差太远。

  截止2005年末,北京有上市公司83家,总币值8596.47亿元。流通币值1359.94亿元,2005年各类证券交易额9322.2亿。

  上海有上市公司150家,总币值5930.44亿,流通币值1524.84亿,2005年上海各类证券交易额4.97百亿,通过资本市场筹资299.17已

  深圳有上市公司78家,总币值4288.48亿,流通币值1327.65亿。

  重庆市截止2005年低,境内上市公司29家,截止2006年3月,境外上市3家,境内上市公司公司总币值291.34亿,重庆市上市公司的数量甚至不及邻省,如四川68家,湖北59家,湖南48家。陕西省也有27家。重庆市至2004年,通过国内资本市场累计筹资135.79亿在香港累计筹资27亿。远低于直辖市,甚至落后于贵州。重庆上市公司资源储备不足,重庆企业特征是“三多三少”,即汽摩企业多,房地产企业多,中小企业多,高成长企业少,高新技术企业少,资源高聚企业少。资本市场喜欢高成长性企业和国家产业政策明确鼓励发展的企业。重庆至今还设有现代农业类企业上市,对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重庆市来说是不利的。重庆市应借鉴深圳市发布的“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方案,每年做到:培训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三年内重点组织中小企业2000家以上进入普及培训期,100家进入上市推荐培育期,10家以上优质企业进入上市辅导培育期。

  5、三峡库区金融体系脆弱,缺乏造血功能

  1998年2月成立的万州商业银行是三峡库区唯一的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注册资金1.0005亿。现为1.408亿,万州商业银行在万州主城营业网点36家,由于资本金实力小,辐射库区能力有限,重庆市政府规划进行重组,打造成重庆发展银行,增强库区金融业造血功能,这一努力正在进行中。

  近年来,由于商业性的金融的收缩,政策性金融力度不足,民间金融不成熟和规范,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农村信用社成为库区农村金融的主体。三峡库区腹心目前只有1家上市公司,3家证券营业部,保险市场发育也不成熟,2004年库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058.8亿,贷款余额为604.2亿,贷款余额占重庆市18.2%。库区资金大量闲置和外流导致库区金融机构环境恶化。重庆市应抓住国家对三峡库区金融机构的扶持,利用政策性金融覆盖库区,一方面培植库区产业,更重要的是重建库区金融体系,创造为三峡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平台。

  6、重庆金融人才缺乏,知名的金融家不多

  推动重庆金融业发展的关键不仅仅是抓项目,而是抓人才聚集,据央行发布的区域金融运行资料显示,重庆市金融从业人员截止2004年末为50835人,这对有3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来金融人才显然不足,香港金融人才18万人,金融家璨若群星,成为香港金融中心的栋梁。深圳,北京、上海金融人才济济,他们活跃在波澜壮阔的金融中心的建设舞台上。格林斯潘说的好:“我们永远不要忽视,不管技术如何前进,管理系统如何复杂,金融管理的基础始终是金融管理人员的经验和判断。”重庆要大力推动金融人才积聚的政策法规,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四、北京、上海、重庆、深圳建设金融中心政策与路径比较

  1、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经济总量比较

 2005年京、沪、渝、深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城市  北京  上海  重庆  深圳
 生产总值  6814.5  9143.95 3069.10  4926.9
 比上年增长  11.1%  11.1%  11.5%  15.05
 财政收入  919.20  4095.8  394.96  412.38


  经济总量制约金融总量,与此相对应,金融发展水平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表看出,北京的GDP是重庆的2.22倍,上海为2.97倍,深圳的GDP2002年为2239亿元,与重庆2003年2250.11亿大体相当,2005年深圳则超重庆1857.8亿。一个城市的金融中心地位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的。深圳和重庆与上海、北京相比,经济实力有较大差距。但重庆在中国西部大中城市中经济总量是最大的,市场的辐射优势对金融机构的战略布局是有吸引力的。说明:北京、重庆是地方财政收入数据,上海市财政收入4095.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33.9亿元;深圳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12.38亿元。

  2、2005年北京、上海、重庆、深圳金融资产及增加值比较
  单位:亿元

 城市  北京  上海  深圳  重庆
 金融机构总资产  14.1万  3.02万(截止2005.11月末)  11992.7  5224
 金融业增加值  792.8  689.87 307.30  2004年为93.45
 比上年增长  9.9%  11.6%  11.6%  
金融增加值占GDP比重  11.634%  7.5%  9.5%  3.5%



    金融增加值占GDP比重可以反映该市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反映本产业对该城市和对全社会的全部直接贡献,纽约、伦敦、东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业增加值站GDP总量的比例都达到18%。当一个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5%,就是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由上看出,金融业在上海、北京、深圳都是支柱产业,已成为中国重要的金融城市。重庆2004年金融业增加值为3.5%,金融业没有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产业地位低,需指出的是,重庆金融业创造的利润并不低,2004年重庆银行业盈利34.6亿,而重庆工业企业利润仅为113.38亿,市场正在选择金融业作为重庆的支柱产业。

  3、2005年京、沪、渝、深银行业比较

   单位:亿元

城市 北京 上海 重庆 深圳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28970.0  23320.86  4784.76  8478.16
 比年初增  5093.6  3142.83  比上年末增长16.1%  比上年增长19.3%
 金融机构本外币货款余额  15335.5  16798.12  3779.28  6168.04
 比上年增长  79.7%  141.5%  增长16.1%  增长18.8%

 存款余额反映一个地区金融资源的总量。从一个侧面反映金融机构可以支配资金,储蓄存款是资本形式的主要来源。

  货款余额反映一个地区金融机构发挥信货中介作用的总量。

  京、沪、深存款余额分别是重庆的6.05倍、4.87倍和1.77倍,贷款余额分别是4.05倍、4.44倍和1.63倍,重庆的金融资源比京、沪、深差距较大。

  4、京、沪、渝、深证券业比较

城市  北京  上海  重庆  深圳
证券概况  截止2005年证券公司总公司14家,分公司2家,基金管理公司10家,证券投资者开户161.4万家,2005年证券成交额9322.5亿,其中国债成交额305.4亿 上海证券交易所各类证券成交额4.97万亿,上市证券数1069只,2005年筹资299.77亿伤害证券类机构91家,证券公司18家,开户数815.7万户,上海企业2005年在海内外直接融资624.1亿。注册在上海30只,基金资产规模大1798亿占全国38.6%   截止2005年底,证券公司1家,营业部63家,境内上市公司29家,总股在81.11亿股,股票总币值291.43证券从业人员2000人  2005年末,深圳证券公司15家,基金管理公司15家,深交所上市公司544家,股票586只,总币值9334.15亿。深圳本市上市公司77家,流通币值2557.15

  
  上海、深圳分别有证券交易所,北京有证监会等决策监管机构,证券业有天然的优势,重庆应考虑设立三板市场或者是柜台交易中心,重庆证券公司与京、沪、深相比数量太少,重庆的资本市场不活跃,急待加强。

  5、2005年京、沪、渝、深保险业比较
    单位:亿元

城市      北京  上海  重庆  深圳
保险业概况   保险公司44家,保险中介机构227家,全年保费收入497.7亿,比上半年增长78.2%   保险公司70家保险中介机构157家,全年保险收入333.62亿,同比增长8.8%  营业性保险机构52家,从业人员3.3万,全年保费收入73.46亿,比上年增长10.1%   保险机构35家,全年保险收入106.4亿,同比16%,保险业总资产截止2004年底2496.98亿占全国保险总资产21% 

  北京、上海、深圳的保费收入分别是重庆的6.7倍、4.54倍和1.44倍,保险机构的数量分别是重庆的2.3倍、3.6倍和1.8倍,重庆的保险业与京、沪差距较大,与深圳差距较小,但重庆发展保险业市场的潜力巨大,与深圳有一搏。

  6、京、沪、渝、深期货业比较

城市      北京  上海  重庆  深圳
期货公司概况     期货经纪公司20家,从业人员6000人,期货公司净资产15亿  期货公司25家,2005年期货全年成交量6757.953户,成交金额6.54万亿。  上海营业市场交易额1168.43亿 重庆有5家期货公司,4家期货营业部,期货机构数位居西部地区第二位,2004年完成交易量3179.72亿  期货公司11家,期货公司营业部4家,净资产5.3亿。2004年净利润2714万。

    重庆期货公司数量、交易量与京、沪、深相比较,重庆期货存在不小的差距,但重庆在西部处在第二位,期货市场发展态势良好。

7、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票据市场比较

城市 北京  上海  重庆  深圳
票据市场概况  2005年,中资商业银行票据贴现1169.9亿,直贴余额311.3亿,金融机构票据融资新增354.7亿元,占全部货款新增量17.8%。  2005年末,全市银行承兑汇票余额448.7亿,同比增长23.9%票据融资包括票据成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已成为企业和商业银行重要的融资渠道。  重庆已形成西南最重要的票据集散地;截止2006年3月末,重庆票据融资余额443.23亿。2004年重庆累计票据贴现1926.3亿。  票据业务大幅增长,承兑余额同比增长9.0%,贴现余额同比增长285.2%。深圳在全国率先建成票据影象处理系统,相继上线了大额,小额支付系统和新同城系统,覆盖全市,融入全国,连通香港的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已全面贯通,2005年,深圳跨行资金结算大20万亿。

    重庆票据市场与京、沪、深虽有差距,但重庆票据市场十分活跃,幅射力强,已实质上成为西南票据交易中心。
8、京、沪、渝、深金融机构比较

城市  北京  上海  重庆 深圳
金融机构概况      2005年各级各类金融机构3351家,从业人员60970人,资产总规模37766.6亿,实现利润407.4亿,外资金融机构124家,资产总额711.11亿。  2005年,各类金融机构527家,外资金融机构123家,84家外资银行及财务公司总资484.433亿美元,金融从业人员85000人。 重庆各级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5716家,从业人员50835人,外资银行4家(东亚、汇丰、菲律宾新联商业银行、加拿大丰银行),资产总额13.5亿美元。截止2004年末,银行资产总额4417.7亿,实现盈利34.6亿。 截止2005年末,深圳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64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43家,截止2005年6月,银行总产1.2万亿,实现利润84亿元。

    重庆的金融机构数量、资产及外资银行数量不及京、沪、深,但重庆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建成,重庆金融生态建设已有良好起步,外资银行看来重庆的战略位置和市场潜力,纷纷到重庆设立金融机构,预计十一五期间重庆外资银行的数量居西部首位。

  9、北京、上海、重庆、深圳金融中心的政策比较

  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是促进金融机构、金融资源聚集的重要因素,金融中心之争实际上是金融资源的争夺战,京、沪、深围绕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笔者略作梳理,便于研究借鉴,从相关政策措施看:

  北京最大气,上海最开放,深圳最有吸引力。

  在建设金融中心,制定发展金融产业政策上,上海市最早提出,2002年5月28日,上海发布《关于加强服务促进金融机构来上海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至2006年1月4日,深圳先后发布发展金融业8个海内外有影响政策性文件,形成了深圳金融创新政策体系。扶持金融业发展力度很大,北京在2005年2月17日出台《关于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被称“16条新政”,从相关政策条件上看,有些是比照、借鉴沪深发展金融业政策,首次将金融企业进京最高补贴1000万,高管人员购房、购车、培训不超过30万元的奖励写入具体政策。

  上海

  最早政府政策性文件明确支持发展金融业的是上海市。2002年5月28日,上海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办公室和上海纸财政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服务促进金融机构来上海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简称“金融十条”意见,要素有三:新设金融机构购买本市商品房的,一次性购买1000平方米以上商品房的,可享受契税应缴纳额50%的地方贴费;新设立金融机构子女的入学、升学,可视同本市居民同等政策;

  上海市财政局设立“上海金融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支持新设金融机构的发展。设立“上海金融机构服务中心”,帮助解决在新设金融机构在迁地址及初期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工商登记、工资福利、员工出国、子女就学问题。2004年6月23日,上海发布《关于本市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上海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七条措施。

  2005年4月,上海浦东新区发布《2005—2007年浦东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纲要》,提出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筹建世博会为契机,发展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浦东新区对金融企业也出台和多相关优惠政策。如:一是对新引进的银行、保险类金融机构总部给予1500万元一次性补贴,地区总部给予500万元一次性补贴,对相关高管人员给予一次性补贴;二是对新引进的金融机构在新区以招投标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建造自用办公楼,给予一定补贴;三是对新引进的银行、保险类金融机构总部、地区总部在新区购买或租恁自用办公用户的,给予相应补贴;四是对新引进的金融机构实现的营业收入形式新区地方财力部分,给予一定年限的补贴;五是设立“专项教育基金”,用于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子女就读。

  深圳

  2003年3月1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这是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深圳十八条”。十八条政策是营造深圳各类金融机构投资和发展的良好环境,成立“一办一委一金”即市金融资产管理办公室和金融发展决策委员会,设立深圳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产业发展资金总体规划。十八条特别规定设立市政讨论金融创新奖。十八条除了对落户深圳的金融机构税费、土地出让、子女入学、人员奖励条件取优措施外,提出深港两地金融业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强化与香港金融也的紧密联结。

  2003年9月3日,深圳市政府发布《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实施细则》,细则为鼓励金融机构路户深圳,总部新设立在深圳,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在深圳新设立地区总部一次性奖励200万元,新购自用办公用房,按每平方米1000元标准补贴,高管人员按每个职位每月1000元的标准给予住房补贴,金融机构享受便利直通车服务。

  在10月20日《补充意见》里,又提出更为明确的八条意见:为了充分调动深圳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圳市在2004年9月28日颁布《深圳市金融创新奖评选办法》,办法规定金融创新一等奖50万元。

  2004年6月29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又发布《关于加强资本市场工作的意见》。意见就深圳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完善资本市场创新机制,加强深港资本市场合作,营造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作为原则性规定。

  2004年11月19日,深圳市政府有发布《关于推动深圳保险业创新发展若干意见》

  2006年1月4日,深俯[2006]1号文件《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深圳金融业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共分四十二条,对打造深圳区域性金融中心作出具体明确的部署和定位。“立足深圳、依托香港、辐射华南、联通全国”,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产业金融中心”“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金融配置服务中心”“提高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加快推进深港金融体系的融合”“加快罗湖和福田中心的金融中心的建设”。

  北京

  2005年2月7日,北京发改委、财政局、税务局、人事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共十六条。它包括:对在京新设立或新迁入京的金融企业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对已注册资本10亿人民币(含10亿)以上的,补助1000万元人民币;对10亿以下5亿以上的补助800万人民币;对在京注册的金融企业购买办公房给予一次性购房补贴,补贴标准每平方米1000元人民币,租用办公用房的实行三年租金补贴。

  2006年1月19日,北京发布《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意见实施细则》共十七条。对落户北京的金融机构及相关人员可以获得税收减免、资金补助、购租房补贴、进京户口子女等多项优惠政策,对连续聘用2年以上的高管人员,奖励总额累计不的超过其购房、购车及培训所付款项且原则上不超过30万元。在金融工业区设立金融创新发展基础。

  从重庆市有关信息披露:重庆市金融办2004年5月16日成立以来,先后制订了《重庆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工作规则》、会同中小企业局起草《重庆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监管办法》,起草《重庆市拟上市公司储备库管理办法》,牵头制定《重庆市金融安全事件预案》。

  2005年由重庆市保监局制订下发《关于加快重庆保险业发展的意见》。重庆金融办做了大量工作,但受到职权限制,不象深圳金融办执行力强大,政策可以上升到政府层面,故政策影响力有限。

  10、京沪深建设金融中心的路径比较

  上海1992年中央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2004年在上海金融系统组织开展大讨论的基础上,由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形成的《推进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行动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人民币产品中心作为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突破口。总体思路是实行“三步走”战略,即“五年打基础、十年建框架、二十年基本建成“。

  上海确定的建设金融中心的路径是:依托上海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在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动下,使上海首先成为投资、交易、开发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国际金融中心,并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为什么把人民币产品中心作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突破口和关键路径呢?

  首先,上海基本建成了以金融市场为特征的国内金融中心,通过市场来配置金融字资源的体系基本形成,这为上海构建人民币产品中心、提供产品交易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

  其次:从世界范围看,国际金融中心首先是本国金融产品的集中地。在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在国的货币作为强势国际货币的交易及交易的不断扩大,都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再次,从全球看,人民币债券和人民币金融街生活的需求日渐旺盛,人民币已经在全球很多国家成为流通的硬通货,抓住这一时机加速建立人民币金融产品交易中心,从事人民币作为外汇在全球的交易,可以归纳世界各国设立席位,在上海集易人民币交易,我国金融的安全也有切实的保障。

  最后,这一建设路径也是基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需要。通过建立人民币产品交易中心,立足为内地经济服务,而香港则成为国际金融资源的舞台。

  “十一五”期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围绕上述战略目标将从“四个基本确立”实现“四个基本形成”。

  基本确立金融在上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动能优化的核心作用;基本确立国内外金融机构主要集聚地的地位:

  基本确立国内外体系完善、辐射力强的金融市场中心的功能;

  基本确立公平、公正、公开的金融发展环境。

  到201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实现“四个基本形成”:

  基本形成适合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市场体系;

  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性影响的金融控股集团为核心、中外资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金融体系;

  基本形成与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中心;

  基本形成符合国际惯例、规模有序的交易制度和法律体系等金融发展环境。

  2020年左右,基本建成与中国国际地位、人民币国际影响相匹配的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使上海成为国际资本集散地和全球资金交易场所。

  深圳建设金融中心的路径

  1979年,邓小平同志对广东省委负责人习仲勋、杨尚昆汇报创办经济特区时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20多年过去了,深圳不仅在财政上杀出一条血路来,在规模和体制上也杀出一条血路来。深圳金融业发展的主动力就是创新,深圳金融理念、金融制度、金融机制、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断创新。深圳已具有金融业三大优势,一是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创立特别是中小企业报的开设,深圳成为全国中小企业特别是成长型特技型的金融中心;二是深圳是创业投资最活跃的地区。截止2004年末,深圳15家基金管理公司,基金规规模区达1628亿,占全国46%,创业投资公司187家,资本总额125亿,机构数量和资本规模约占全国1/7;三是毗邻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通过推进深港金融一体化,深港面地资本市场相互开放,借力香港是建设深圳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捷径。

  深圳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和路径已深圳市政府一系列发展金融业的政策呈现在世人面前。在2004年以深圳副市长陈应春为课题组长,深圳市特院院长乐正等组成的课题组提出《打造特色鲜明的国级金融中心》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以“一个核心”“三大特色”来构建深圳国家级金融中心的地位,即以中国创业投资型的资本市场为核心,以中国金融创新的试验场,连接内外两个资本市场的转换器,中国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这三大特色为支撑点,积极创造条件,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国内地第三大金融中心。报告围绕“先行先试”“深港合作”“创业政策”三大深圳金融的优势,提出包括深港“一报两市”,设立证券银行等24条具体措施。

  深圳市2006年1号文件《关于加快深圳金融业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深圳巩固提升深圳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定位和建设路径,把深圳建设成“产业金融中心”。

  把深圳建设成“产业金融中心”、“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信息中心”、“金融配套服务中心”。

  北京

  北京金融街建设将于2006年完工,金融入驻有银行、保险、国际组织和企业集团总部达588家,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和三大金融监管机构,10多家全国性、地区性及外资银行总部。金融街区域的金融资产总额战全国金融资产总额60%左右,每天的资金流量超过100亿。北京金融街管理、运营的企业的总资产达到13万亿,控制着全国90%以上的信货资金,65%的保费资金,是国内最大的货币资金市场。北京事实上已成为中国的金融决策监管中心、金融信息发布中心、资金调变和批发中心。北京金融中心建设路径采取“三步走”:首先完善国内金融中心,其次建成辐射周边国家的准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最后建成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重庆市提出“十一五”构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框架体系,“十二五”期间,完成功能开发,做大做强货币、证券、保险、外汇四大市场,实现重庆金融业跨越式发展,到2020年,完善要素开发,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如何加快建设,宜“先谋后动”,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五、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战略对策建议

  1.从战术层面对策是:借力深港、策应京沪、辐射西部。

  香港已建设成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2005年生产总值(GDP)为13822亿港元。2006年6月3日,香港股市市值首次突破10万亿港元。香港已成为中国内地企业集资和融资的主要首先地。截止2006年4月18日,内地赴港上市企业已达335家,融资额1.1万亿港币,总市值3.6万亿。香港具有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健全的银行体制、自由的经济体系。香港金融业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良好的法制环境、发达的资讯、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香港有18万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约占香港就业人数的6%,香港金融业对本地生产总值(GDP)的贡献达13%。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值得研究、学习、借鉴。

  好风凭借力,善于借力,是一种睿智的表现。中国改革已经走过“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借力可以节省时间,减少失误,起常规发展。如何借力?不仅从硬件方面,更要从软件方面,“引智”甚于“引资”。很欣喜的看到重庆的决策者很重视渝港合作,2003年重庆与香港达成《渝港合作“9+1”共识》,共识之一就是“充分发挥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优势,推动两地金融、保险、证券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支持香港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在重庆开展业务;积极促成重庆优势企业在香港上市”。

  实际上深圳、上海、北京都在借力香港,建设金融中心无不打上香港的烙印。深圳市长许亲衡提出“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20多年来,深圳从几十万人口的边陲小镇神话般崛起中国区域性金融中心,深圳创造的经验也值得重庆学习和借鉴。深圳基金业发达,创投资金活跃,深交所中小企业的开设使深圳成为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中心。更为重要的是,深圳首创的发展金融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给重庆以启发,以参考,以借鉴,深圳的金融创新更值得重庆效法!

  人民把母亲河长江比喻成东方巨龙,上海是龙头,重庆是龙尾。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已定为国策。2010年上海世博会又提速金融中心的建设。上海已成为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外汇交易所、黄金交易所,不久又建成金融交易所,上海是中国金融市场最发达、体系最完整。重庆的区域优势、市场潜力、西部富饶的资源为金融中心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渝沪两地的互补性,重庆可策应上海金融体系中某些功能的延伸,如重庆可建三板市场中心,两地可互设金融分支机构等等。

  北京是中国的金融央策和监管中心,总部设在北京的银行几乎在重庆全部设有分支机构,北京和重庆的金融实际上也密不可分。近年来,北京成为重庆最主要的内资来源地。2008年奥运会也极大推动北京建设金融中心步伐。重庆策应北京同样也要在“借力“上做好文章。

  金融中心是个圆心,会对周边地区形成良好的规范的服务半径。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就是一个经济圈,是资本的聚集地、配置地、发散地,同时又是双方集中地。重庆金融中心为“钱”和“项目”牵线搭桥,面向产业、企业和市场。发展金融民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重庆对西部的辐射力无庸置疑。重庆、成都、西安争做西部金融中心是一件好事,金融中心最终是从市场中竞争出来的,正如金融专家钟伟说得好:“金融中心的形成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靠官员表态和政府倾斜就可以长久维系的,而是金融机构、金融家和相关企业自发选择的结果。”

  2.重庆应尽快出台发展金融业的政策

  一方面争取中央政府政策支持,争取西部金融制度创新试点权;另一方面重庆市政府根据重庆市情,借鉴国内外发展金融业的成功经验,制定适合重庆金融发展的政策,有无政策支持,可以反映出政府对金融业发展的重视、支持程度。纵观国际金融中心的成长史,没有一个完全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也没有一个是在政府引导下由市场力量推动而成就的。重庆创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就必须要有常规的政策措施。

  3.重庆在制定建设长江金融中心的总体规划中,金融业应确立为重庆市支柱产业。

  4.重庆市政府应成立金融顾问团或重庆市金融发展委员会或者金融发展决策咨询委员会,为重庆金融业发展出谋划策。重庆金融业发展需要“金点子”,可问计重庆市民。

  5.设立重庆市金融发展专项资金。鼓励重庆金融创新。设立重庆市资本市场发展研究中心。

  6.支持重庆在西部首先创办民营银行。

  7.支持成立渝沪京粤[港]金融协作商会

  北京在2005年成立CBD金融商会,作为政府与企业、金融企业之间、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之间交流、操作、合作的平台,北京CBD金融商会就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社会各界反映良好。

  重庆、上海、深港一批金融界、法律接、企业界有识之士一直在筹备金融协作商会,需助重庆以项目对项目、企业对企业的形式招商引资;沟通渝、港、深、沪、京金融信息,协助解决重庆中小企业融资难。渝沪京粤金融协作商会成立后,将具有“三大使命”和“四大功能”即:建立渝沪京粤以民间为主的金融通道;建立渝沪京粤资本运作的平台;建立渝沪京粤科技交易通道。四大功能是:1.协助企业上市融资;2.招商引资;3加强渝沪京粤四地金融合作;4.商会通过创办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产权交易所、货款公司等为中小企业搭建一个融资平台。成立商会上海、深圳、香港有关方面积极性很高,重庆市以原重庆市总商会常务副会长吴晓光为代表的一批精英积极筹备金融商会,也期待政府部们支持、审批。

  催生地方金融商会,政府保持对金融商会的指导与监督,商会实行行业自律、自我管理、搭建沟通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及海内外金融行会平台,对重庆百利而无一害。

  8.整合重庆金融资源,倾力打造重庆核心金融区——渝中半岛解放碑“十字金街”。

  9.建立政府和银企“直通车服务”制度。

  10.建立重庆企业上市培育工程。

  11.建议政府对重庆投融资体制进行立法规范和立法保障,鼓励组建多种所有体制形成的投资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规范发展融资中介,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12.支持金融机构采用信息技术,提高重庆金融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重庆金融业的竞争力,金融创新95%以上来源于信息技术。

  13.加快重庆金融人才的培养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14.重庆传媒应加大对重庆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建设广度、深度和力度,形成有利于重庆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统计季报。

  2.于学信:《重庆市2006年发展改革白皮书》

  3.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

  4.重庆社科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庆蓝皮书》

  5.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

  6.谢太峰、粟国敏、王建梅、岳宝宏著《国际金融中心论》

  7.重庆出版集团《重庆抗战史》

  8.国家及地方统计公报

  9.《中国城市经济》2004年12期

  相关建议参见www.cqcailv.comhttp://cailv.bokee.com/

  蔡律

  2006年5月23日

  cailu1966@126.com

  这篇文章去年写的,今天读来,观点并未过时!

  2007年5月23日上午,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三次代表大会将在人民大礼堂隆重召开。

  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二届委员会做工作报告:“加快培育金融核心区,引导金融机构集中向中央商务区布局,努力建成西部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

个人简介
湖北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系团总支书记兼政治辅导员;2004年任忠县人民政府顾问,2007年获“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球问计求策”一等奖,荣获2007度、2008年度重庆十佳网络知识分子。荣获2011年“新阶层·重庆第二届…
每日关注 更多
蔡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