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需要正视的五大问题

蓝春锋 原创 | 2007-06-26 12:49 | 收藏 | 投票
  随着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模式的转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正在不断地向好的方向发展,取得了成效也十分明显。但是笔者以为,当前需要正视下列五大问题:

  一、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信贷风险的有效防范问题。近年来,为抑制经济过热和部分热点行业的无序扩张,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措施,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契机。但是,由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客户具有同质性、低水平性和短期性,在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借冒名贷款、借款人出逃、企业关停等行为时有发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产能过剩和限制类的行业及企业的贷款风险日益突出,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安全运行带来一定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如何在监管部门的引领下,消除宏观调控的负面影响,依托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实现市场拓展、结构调整和风险防范“三同步”就显得十分紧迫。

  二、新农村建设推进中,支农服务的改进和创新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农业产业化发展、小企业发展等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支农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但是,由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尽管农业综合开发、旧村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资金需求较旺,但这些资金需求大多是中长期的,这就导致信贷供求期限矛盾突出,出现当前农业综合开发、旧村改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以民间筹资为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及很少的状况。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如何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将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解和满足“三农”有效需求,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履行社会责任与提高综合竞争实力的有机统一就尤为迫切。

  三、新农村金融体系下,市场定位的确立与拓展问题。在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和国家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的背景下,农村金融的竞争程度将提高,尤其是对业务交叉量较大的领域,将会出现比较激烈的竞争。当前,随着准入政策的放宽,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会陆续出现,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也将到农村地区开办业务,存款市场竞争和优质客户争夺将趋“白热化”状态,必将加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市场拓展的难度。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如何顺时应势,充分发挥网点多、人缘熟、地缘亲的优势,在巩固和加快自身业务优势的同时,加强同业合作与协作,开发符合农村地区客户需求的产品与服务,不断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就迫在眉睫。

  四、公司治理框架构建中,决策失误风险的防范问题。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关系的明晰程度远未达到要求,具有所有权的股东并没有真正享有决策权,所有者缺位问题只是得到形式上的明确而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因此,改制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框架,更多的是形式上的架构,在内容、理念和实质精神上远没有达到法人治理的要求,即“有其形而无其神”。与此同时,随着行业管理部门职责和关系的进一步理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自主权相对集中,高级管理人员权力增大。由于对管理者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某些高级管理人员的权力、收益和责任存在高度不对称。一旦决策者热衷趋利,必然会淡化风险,追求经营规模,其结果必然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面临较大的经营决策风险。

  五、体制机制转型过程中,各类操作风险的防范问题。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往往对政策不敏感,令不行,禁不止;对政策的度掌握得不准,在用足用活政策的观念驱使下,把政策用过了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踩红线;贯彻政策打折扣等等。由于对政策理解、认识出现偏差,或对政策把握得不准,对法律法规条款的理解有歧义,或者思想不正,行为不端,受眼前利益的驱使,指示操作人员违规办理,操作人员迫于上级的指示和压力,没有坚持原则,违规操作,造成一些新的人为的不必要的操作风险的产生。
个人简介
出生于赣南,求学于京西,就业于浙北,金融从业20多年,持续关注金融对经济\经济对金融的影响。本站为本人学习及原创作品刊发网站,转载文章仅供本人学习之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原创作品若转发引用请注明出处。
每日关注 更多
蓝春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