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寿筠--贝克莱思想的中国幽灵

韩和元 原创 | 2007-06-26 22:10 | 收藏 | 投票
  1710年,贝克莱主教在他的著作<人类知识原理>一书里曾这样的写道:”每个观察人类认识对象的人都看得清楚,这些对象或者是感官真正感知的ideas,或者是我们观察人心的情感和作用而获得的观察,或者是借助于记忆和想像而形成的观念~~~~~~~~凭着视觉我们获得光和色的观念,获得它们强烈浓度的观念;凭着触觉,我们感知硬与软\热与冷\运动和阻力~~~~~~~~~~~~人们观察到各种不同的观念彼此结合一起,于是就用一个名称来标准它们,认为它们是某个物体,如,人们观察到一定的颜色\滋味\气味\形状\硬度,Togotogether,就承认这是一个单个物,并用苹果(原文如此---引用者注)这个词来标志它,另外一些CollectionsofIdeas构成了石头\树木\图书以及诸如此类的感性实物~~~

  我们必须了解到,贝克莱主教是把硬软热冷运动阻力光色颜色滋味气味形状硬度等作为他哲学的基础的,在他看来,物是CollectionsofIdeas,而他所说的Ideas正如他所列举的那些质或是感觉,而不是抽象的思想,主教先生继续写道:’除了这些Ideas和认识对象之外,还有一种感知它们的东西,即心\精神\灵魂与自我”,这位哲学家综合上述,得出的结论是Ideas不能够存在于感知它们的心之外,他说:我完全不能够理解,怎么能够撇开人的感知来说物的绝对存在呢?__________________详见贝克莱主教的著作<人类知识原理>一书的1-3节,我知道很多没有读过一些基本哲学著作,而自命为哲学家的家伙是没有兴趣去看这些东西的,看了我赶肯定他们也是看出去什么问题来的,比如:我们的大哲学家---崔长林先生.

  贝克莱主教的书是1710年出版的,那个时候是中国的大清王朝的康熙时代,但300年后,有见这样的同样的论述,陆寿筠其实人“眼(即整个意识)”中的宇宙、世界、社会无不都是客观无限潜在可能性(“物”)在有限的人的“心(意识)”的观照下的化现、幻现,是心物互合相成的产物。所谓“唯物”、“唯心”乃是心物二分这个人为(心意识)假设前提下的思辨(心意识)产物。(请注意这段话,再请注意下面的这番引述: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论及他自己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看法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一书时写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的问题~~~~~~~~~两者谁先谁后的问题,是精神先于自然界,还是自然界先于精神~~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先于自然界~~~的人组成唯心主义的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如果把这个“二分”绝对化,那还不是“唯心”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一个人是绝对的唯物主义者”这一结论确实是“伟大而真实的”。

  可惜的是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而存在的,比如茜素本来就存在于煤焦油里,在我们未知之前,我们没有这种感觉,但它就是存在的。

  那么我们的感觉从何而来呢关于这个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他的哲学编第一节里,有过很精准的论述:”``~~~~~~~~~思维永远不能够从自身中来,而只能够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出存在的形式~~~~~~~~~~"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韩和元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