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拒绝马克思主义的那些遗产

韩和元 原创 | 2007-06-28 14:25 | 收藏 | 投票
  1.恩格斯的矛盾:

  诚如列宁说的,真理就是简单的重复的公式,对此,我并不夫人,我们与过去有联系,并且是继承性的联系,因此我们并不预备:伟人说白马是马而我们为了创新而非的说白马不是马了。我们并不打算拒绝可以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遗产,比如:物质的第一性原则、比如物质与思维的关系、比如空间与时间、比如自然界的因果性和必然性、比如相对与永恒、比如对立面的转化,但我们也拒绝他的饿某些遗产,比如思维至上性原则。

  恩格斯在他的《反杜林论》第一编第九章的开头,他自己给自己提出的问题是:“~~~~~~~~人的认识的产物究竟能否具有至上的意义和无条件的真理权呢?”恩格斯对自己的问题做了这样的解答:

  “思维之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性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论中实现的,二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够完全实现。”从这里来看恩格斯是承认思维的至上性的,但他也明显地发现了他的矛盾。

  这个矛盾,恩格斯给出了他自己的解决方案:“对于这个矛盾只有在至少对我们而言来说,实际是永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够得到解决。”对于这个解决方案显然是不能够让我们信服的,“永无止境”------他将我们带入了一种理论的极端理论的绝对。

  2.在现实中得到修正:

  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思维活动在达到极端以前是决不会停止的,因为思维的对象是个极端的东西,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从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过程。因此,如果我们要在认识的纯概念中为世界或者说自然界提出一个绝对点,那么在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下,我们就会趋向极端,就会陷入玩弄逻辑所引起的不可捉摸的概念游戏之中。如果要坚持这种追求绝对的态度,不考虑一切困难,并且一定要按严格的逻辑公式,认为无论何时都必须准备应付极端,每一次都必须最大限度地使用力量,那么这种作法无非是纸上谈兵,一点也不适用于现实世界。如果我们从抽象转到现实,那么一切就不同了。在抽象领域中,一切往往被想象得尽善尽美。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或者说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在忽视着一个很严重的原则性问题-------那就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人脑和人脑的产物是从属于物质的”这个概念的。``~~~~~~~~~思维永远不能够从自身中来,而只能够从外部世界中汲取和引出存在的形式~~~~~~~~~~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她们中抽象出来,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应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而杜林的观点,显然是把现实的相互关系本末倒置了,由思想开始来构造现实世界-----------

  3.被忽视的自然界的因果性原则:

  对于这个命题,恩格斯显然是犯了片面性错误地,他忽视了自然界的因果性这个客观规律。另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约.狄慈根在他的著作《人脑活动的实质》一书中说道:“客观的科学的认识,不在信仰中,不是在思辨中,而是在经验之中,在归纳中去寻找原因,不是在经验之前而是在经验之后去寻找原因,自然科学不是在现象之外,而是在现象之中或者通过现象去寻找原因-------原因是思维能力的产物----但他不是思维能力的纯粹产物-----它是思维能力和感性材料结合起来而产生的,感性材料给这样产生的原因提供了客观存在。

  综合他上面的描述,约.狄慈根于是在他的另一部书里继续发展了他的观点,约.狄慈根在他的《漫游》一书里写道:“我们可以看到、闻到、嗅到、触到、听到绝对真理,无疑地也可以认识绝对真理,但她并不全部进入认识中,不言而喻,~~~~~~图画怎么能够和它的模特儿一致呢?只是接近一致而已。

  这个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虽然也犯了列宁式的单边主义的错误----他们都把人的认识过程定义为运动的动态的,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又都忽视了,被认识物本身也是运动的、是动态的,比如在画家画画的时候,你的模特儿还是以前他的客观存在吗?显然不是,在相互运动中他的心境和他的行为都已经起了变化。我们的图画反映的仅仅只是我们的认识对象即模特儿已经受到我们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客观存在。-------

  就是在被认识物被静态化的前提下,我们的这位马克思主义者还是得出了他那伟大的结论:“图画不包括对象的全部,画家落后于他的模特儿(务必要注意这一点)。

  4.对象与认识者的相互影响:

  我们承认模特儿的客观存在是无条件的,但模特儿在适应环境的变化(这自然也包括对他画图---即认识者对他而产生的影响而做的变化)中做的适应性变化也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无条件的。当然列宁与约.狄慈根的这种将被认识对象静态化的认识法对于自然界中的无机物如他一再提到的煤焦油中的茜素、原子中的电子的确是有效的,但这个自然界并不只是无机物构成的,还有大量的有机物甚至生物,特别是想人这样的有意识能力的生物---虽然这种意识也仅仅只是物质的产物,但他也确实客观存在------在这里恩格斯与列宁的认识方法也就失效了---他忽视了被认识物的运动性---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得不借助齐美儿的认识来补充列宁的不足------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世界是无数个个体(它包括了我们及我们之外的一切自在之物)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形成的,世界可以成为一个整体来影响个体,个体同样可以从自我出发,对世界作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又将会汇入世界这个整体,再去影响其他的个体,令他作出对世界相应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又将反过来影响世界这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又去影响每个个体。这种相互的关系也就决定了世界是动态的是一种化的性状。

  5.结论

  综上述,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这样的结论:认知不可能包括对象的全部,因为认知者永远落后于他的对象。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永远是倾向于至上的,但现实是不可能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永远倾向于无限的,但现实中它是有限的,按他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标来说,它是倾向于至上和无限的,但它的个别实现和某一时期的现实来说却恰好是相对可能的,比如我们认识的煤焦油中的茜素、原子中的电子。最后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说:“在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世界是可能被相对认识的,但在普遍概念下,世界是绝对不可能被认识的。”这就是自然界的因果性影响下的必然结果,是世界普遍的客观规律。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韩和元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