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有机会吗?

蔡律 原创 | 2007-07-02 09:31 | 收藏 | 投票

重庆有机会吗?

  什么是机会?如何把握机会?重庆有机会吗?

  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重庆,一个偶然的机会接受《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每日商报》记者胡佳的采访,谈重庆机会,我在2007629日博客(http://cailv.bokee.com/)中写道:今日接受杭州《每日商报》胡记者15分钟采访,胡记者说他在网上看到我写的许多关于重庆的文章,故电话采访我,我正在吃午餐,毫无准备接受记者采访,电话里听到密集、清脆的键盘敲击声。

  我脱口而出:三峡工程、重庆直辖、西部大开发给重庆带来三次发展机遇,这次重庆被定为新特区,是第四次机遇。

  1978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自发实行了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1983年中国决定在重庆市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2007年从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到城乡统筹综合性改革,这是中国第三次重大改革。

  重庆的投资机会并不比沿海地区少。沿海地区的观念比西部快半拍,所以发展快。重庆是个开放城市,外来人才多,他们带来先进的观念和资源,外来人才越多,开放度越高。创新气氛越浓,创业投资机会越多。重庆产业基础好、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区位优势好,领导班子思想开放,近日市委书记汪洋、市长王鸿举就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在互联网上发表公开信,问计全球,这是怎样的一种胸怀啊?!

  新特区的建设要用市场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法律的力量,政府主要起领导、引导、倡导资源配置作用,金融、产业、体制、模式创新关键要靠政府和民众的合力。

  200771日《每日商报》以大气、开放、简捷、明快的文笔,发表长文《重庆机会》,导语写道:没到过重庆,不了解中国。这是重庆提出的城市口号。

  一度这句城市口号在网上被人笑话说太托大,甚至嘲弄说大概是因为重庆离夜郎国太近的缘故。但这样的嘲弄显然是太早了。因为在未来,不去重庆看看,不去重庆走走,你的确会不了解中国。

  重庆将成为中国未来都市范本。这是《纽约时报》给出的结论。

  当重庆被定义为新特区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产生了,这个机遇很大,大到可能称得上是一个中国人在21世纪最大的一个国内创富机会。

  事实上,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很多浙江商人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这是18创富第一次用4个版的篇幅向你推荐这样一个创富机会。

  因为它值得!

  记者胡佳在《重庆机会》这样提到笔者:

       中国西部投融资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蔡律因为写了不少关于重庆建设建议的博客而受人关注。他的理解也和万人杰一样,他说:原来的重庆是一个强政府,弱市场的路线。现在的重庆是一个开放的重庆,必将走一个强市场、弱政府的路线,新观念、新体制、新管理、新人才、新资本,一切都会进来。蔡律说,而且现在的重庆市政府是一个开放的政府。中共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王鸿举共同写了一封《关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致社会各界的一封信》,有气度向全世界听取意见。他们现在的特点是不争论,你先干起来再说,用实际来说话。成功、推广;失败,重来。对创业者来说,有这样一个开放的政府的环境是最好的环境。

  重庆的投资机会,并不亚于深圳等沿海地区。蔡律说:矿产业、旅游业、高端服务业、金融业、创意产业这些都是重庆急待借力发展的产业。


  显然,这样的创业环境是浙商熟悉的,这样的创业领域是浙商擅长的,这样的创业方式是浙商喜欢的。


  人生成功,除了才干、天赋以外,机会也非常重要!什么叫机会?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恰好的时候;时机。所谓机会就是一种情况,这种情况下你有可能去做你想做的事,如果我们说某件事有机会发生,意思就是这件事有可能将会发生。我们并不需要抓住所有的机会才会生活的幸福。所谓为机会做好准备,无非是为一两个机会做好准备就足够了。刚才解释机会的时候不是说过:机会就是一种情况,这种情况下你有可能去做你想做的事,重点是有可能去做你想做的事

  有人说:当别人不明白的时候,你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当别人不理解的时候,你理解自己在做什么。当别人明白的时候你已经富有了,当别人理解的时候你已经成功了!当别人在找机会时,我已经紧紧的握住机会了!

  在一个复杂多变、开放性的社会结构中,浙江商人非常敏感,已作好准备抢抓重庆机会了!

  新特区给重庆带来什么机会?新特区给人们带来那些参与产业发展的机会。

  金融业:重庆新特区批准之前,重庆市就出台《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重庆金融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重庆资本市场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政策,这些政策虽比深圳、上海、北京慢半拍,但体现了重庆市委、市府高度重视发展金融业,以开放的胸襟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的雄心壮志。这些政策主要是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好的政策信息不为外界所知。

  参与重庆金融业的机会:

  1、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为加快重庆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建设步伐,实现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改善金融业发展环境,把金融业发展成为重庆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重庆金融业发展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重庆市政府的金融意识、观念比重庆市民超前,金融人才在重庆容易找到机会。

  2、参股、收购重庆金融企业,或者在重庆设立分支机构。重庆市鼓励政策规定:(一)鼓励新设金融机构。对在渝新设立或迁入的金融机构总部,根据注册资本的情况,一次性给予资金补助500-1000万元人民币;对新设立或迁入的金融机构地区总部、新设立的市级机构,一次性给予资金补助200-500万元人民币。(二)对金融机构新建或购置办公用房给予政策优惠。金融机构在重庆中央商务区购地新建自用办公用房的,对其自用部分缴纳的土地出让金给予一定补助;购置办公用房的,按自用部分建筑面积,一次性给予一定的购房补助。

  近年来外资金融机构看好重庆,纷纷来渝考察,设立分支机构。但还存在政策性、体制性障碍。外资金融机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金融资源按市场规律配置,重庆市政府强势主导当地金融资源配置。民营银行国家未开禁,重庆商业银行去年成功引进外资,香港大新银行是以每股2.02元的价格购买重庆市商业银行股份,持有重庆市商业银行17%股份,计划于今年年内通过IPO方式实现A股上市。万州商业银行重组在进行中,如何创造外资金融机构更多参与重庆金融业机会,是摆在重庆面前必须正视的问题。

  3、重庆资本市场的发展还有很大潜力和空间。资本市场目前还是重庆的短腿。过去企业上市大多政府包揽,民营企业上市较少,无一家民企在香港上市。2006930,重庆市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重庆资本市场发展的意见》,市委、市政府专项提出发展资本市场目标:改造一批———力争今后每年规范完成40家左右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工作;储备一批———建立并完善拟上市公司储备库,争取每年有15家左右的企业经过培育初步达到上市的条件;上市一批———积极推进国有控股集团整体上市战略,力争每年有10家左右企业通过IPO或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实现直接融资,力争实现重庆直接融资规模占全国总规模的2%以上;做强一批———力争在3年左右时间通过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提升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和规模,培育5~10家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大型蓝筹上市公司。重庆民营企业渴望引进海外战略性投籽者,协助上市。

  4、中小企业的投融资在重庆有广阔的市场。重庆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有改善,据市工商联发布《2006年重庆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称,2006年,重庆市民营经济数量净增6.9万户,达到58.46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50.3万户,私营企业8.04万户。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到14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税收、投资、消费、出口、就业等6个指标,均超过全市总量的一半。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占全市GDP的比重从上年的50.4%提高到53.1%。重庆国企投融资改革搞得风生水起,很有成效,但重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并未从根本上打破,给外来资本的进入带来机会。

  参与重庆制造业的机会

  重庆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配套能力强,军工技术发达,特色工业园推进迅速,都市楼宇工业方兴未艾,加之重庆近年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极大改善,这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参与重庆制造业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从重庆市产业政策看:
十一五将大力发展汽车摩托车工业,建设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打造为西部地区最大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资源加工业;加快能源建设,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坚持市内开发与市外合作相结合,统筹电、气、煤等能源建设,构筑经济、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发展天然气及盐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建设现代化化工基地;发展钢材、铝、镁、锰等冶金工业;加大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力度;建设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纺织服装工业基地;壮大医药制造业及信息产业;重点培育一批在传统产业中具有体制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技术研发扩散基地。对非公有制经济,重庆市一是放开市场准入。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允许进入电力、矿产资源等垄断行业和领域,允许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鼓励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二是在企业登记、投资核准备案、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结构调整资金、财税政策和信贷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三是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创新。支持非公有资本创办科技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国有科研机构改制重组等。四是鼓励支持和引导公众创业。建立小企业创业基地,大力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工作,放宽创业条件限制。五是进一步促进非公制经济发展壮大。鼓励集群化、集团化发展,并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产业是一个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它涉及就业机会和社会长治久安。我观察重庆企业分布是三多三少:即汽摩企业多,房地产企业多,中小企业多,高成长企业少,高新技术企业少,资源高聚企业少。这为外来资本改变这一现状创造了机会。

  此外重庆文化产业没有沿海地区发达,文化市场发展规模不大,这给一批文化人带来了机会!

  有人说:强者把握机会,弱者等待机会,智者创造机会,愚者放弃机会。

  个人认为一个渴望发展的地区可能比已经发展起来的地区更有机会!

  机会掌握在自己手上!机会要靠自己去创造!

 相关文论参见:cailv.bokee.com

联系邮箱:cailu1966@126.com

 蔡律    2007年7月2

  

《每日商报》《重庆机会》链接

 

 

 

个人简介
湖北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系团总支书记兼政治辅导员;2004年任忠县人民政府顾问,2007年获“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球问计求策”一等奖,荣获2007度、2008年度重庆十佳网络知识分子。荣获2011年“新阶层·重庆第二届…
每日关注 更多
蔡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