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资产注入幌子下的炒作行为

苏培科 原创 | 2007-09-12 10:41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苏培科     来源:9月5日《中国经济时报》

    近期,资产注入概念在中国股市炒得沸沸扬扬,凡是与资产注入、整体上市和重组、增发沾一点边的小道消息和市场传闻,都会成为股价大幅炒作的噱头。一些图谋不轨的主力和上市公司,也纷纷乘机“拉虎皮做大旗”,以资产注入等概念来忽悠中小投资者。

    将资产注入概念发挥最为淋漓尽致的明星莫过于ST金泰(600385),其借助资产注入概念连续拉出了43个涨停板,让境内外的投资者都叹为观止,从而让“傍个大款——乌鸡变凤凰”的神话在中国股市越来越热,也由此吸引了一批热衷炒作此类概念的中介机构和投机者,他们纷纷钻进垃圾股板块中“寻宝”,想挖掘更多的ST金泰,从目前ST股、三板股、以及那些在亏损边缘垂死挣扎的垃圾股股价蠢蠢欲动的情形不难看出,市场非理性地炒作因素在进一步加剧。但是,也不排除市场中有真正“乌鸡变凤凰”的可能,可是资产注入后的利润贡献和企业运作都需要有一个长期过程,而不是像目前这样立竿见影。如果继续炒作下去,一旦市场趋于理性或者神话破灭,空中楼阁必然会坍塌。

    ST金泰就是活生生的案例,刚一爆出其准备注入的资产有问题时,股价就立即扭头向下,连续跌停,似乎一场“跳水”大戏又在所难免。但是,8月31日ST金泰第43个涨停板打开之后,该股出现了8.12%的换手率和1.71亿元的成交金额,显然有不少散户在ST金泰第43个涨停板打开之后进行了投机,从而在庄家自拉自唱的把戏中掺杂了诸多盲目的“亡命之魂”。对于如此炒作和内幕人操纵,若再不加以惩治,让这些概念继续炒作下去,可能到时损失的就不仅仅只有1.71亿元资金,到时可能会有成千上万亿元资金被概念炒作的洪流卷走,会被内幕操纵者半路洗劫。因此,管理层及早出手惩治这些虚假的概念炒作和打击借资产注入来肆无忌惮地拉抬股价的非理性行为。由于,概念炒作会给市场和投资者造成严重的不确定性,股价往往是随着各家公司资产注入消息的一波三折而大起大落,为了市场的稳定,炒作适可而止实有必要。

    在目前,各种真真假假资产注入、重组消息满天飞的时代,笔者建议市场和投资者最好悠着点,别太过度疯狂,别盲目跟风,不要天真地幻想泥沙俱下时会让每个人都会捞到金子。因为,成熟市场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失去理性后的炒作结果只能是大部分盲目跟风者受损,而只有少数人获利。但是,在“博傻”场中,人性的弱点使得很多被成功冲昏头脑的人都自认为自己就是那少部分人,而没有人愿意自我承认自己是那大部分中的一员,正是在这场谁比谁更傻的“博傻”游戏中,贪婪的人性会使得相对“傻”一点的大部分“聪明人”会成为牺牲品。因此,在目前沪市大盘冲上5300点之际,市场风险和估值水平在不断上行之时,理性对待市场热点的轮番炒作则非常必要。

    从具备资产注入概念的上百家上市公司中不难发现,不乏有好企业的理性资产注入行为,但也有很多都是借此概念来进行增发、扩容,虽然不能将其简单地定义为圈钱,但是“一窝蜂”式的资产注入难免会出现泥沙俱下的情形,“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也不在少数;其次,历次圈钱潮都是在市场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制造的概念极受欢迎时,大批上市公司就开始投其所好,借机炒作;另外,我们可以回头看看近10年的概念炒作结局,都是利用各式概念将股市泡沫越吹越大,结果都是以忽悠中小投资者抬轿、接盘为目的。

    记得1996、1997年以四川长虹、深发展为龙头的绩优概念将市场推向高潮后,紧接着就遭遇了大幅调整;1998年的次新股、重组概念炒得热火朝天,炒作过后仍遭市场抛弃;1999年和2000年初以东方明珠、清华同方、海虹控股、综艺股份和上海梅林等传媒股、网络股等高科技板块的拉抬,使得股价飞上了天,但是激情过后却换来了持续5年的大调整;而后,生物医药股、纳米概念股、国企大盘股也都红极一时,而且资产重组在每次上涨行情中都兴风作浪,而且历来都是热点难以为继之时的牛市炒作惯性行为,其结果都没有摆脱概念炒作的宿命。那么,此次资产注入概念、定向增发和整体上市概念究竟能否摆脱概念炒作的宿命?

    很多人认为,此次将不同以往,资产注入将有可能会对中国上市公司带来翻天覆地的新变化,现在虽然市盈率很高,但是随着资产注入的不断进行,上市公司业绩的不断提升,动态市盈率会越来越低,资产注入是中国股市长期走牛的根本保障。原因是股权分置改革不但解决了股权分置的历史遗留问题,而且还会快速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由于股改之前大股东持有的非流通股根本无法实现价值变现,而在全流通时代他们就可以在“锁一爬二”期满后随时市价变现,所以这种可变现的利益机制确实激发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对股价的异常关注,从而借助各种契机来拉抬股价,有些公司甚至参与了自我炒作的操纵股价行为,目的就是为了在全流通后高价减持或在目前进行价值重估,以此抵押来圈更多的钱。对此,笔者曾在“5·30”之前发表的《疯牛狂奔并非简单的钱太多》一文中进行过详尽阐述,但是投资者在“5·30”短暂的痛苦之后,似乎早就好了伤疤忘了痛,又开始对目前的资产注入、整体上市概念炒得不亦乐乎。虽然,此次股权分置改革可以让大股东和小股东一同去关注股价,但是一股独大的情形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大股东必然会借助资产注入、整体上市等概念来拉抬股价,从而概念炒作的宿命仍然难以避免。

    从目前资产注入立竿见影情的市场表现来看,资产注入这个提高上市公司的长效机制在目前显然变成了短期股价炒作的工具。如果股价在资产注入之前就提前炒作,将公司未来的价值提前攫取之后,就算是资产注入成功,也难以在短期内抚平股价被短炒之后的创伤;另外,大股东资产注入的动机也有待商榷,从中国股市文化的传统来看,股改之前的中国股市频频上演掏空大戏,隐藏利润和欺骗小股东犹如家常便饭,现在大股东却自愿、大方地将优质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其用心显然值得怀疑,况且目前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和公司治理结构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大股东注入的资产是否优质?资产注入会不会稀释其他股东的权益?会不会借此幌子增发圈钱?……中小投资者不得不防。

个人简介
现任CCTV证券资讯频道新闻主编、财经评论员。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兼中国金融记者俱乐部秘书长。spk518@163.com
每日关注 更多
苏培科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