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

仇德辉 原创 | 2008-01-04 13:58 | 收藏 | 投票

价值理论之所以在其自然科学化进程中长期停滞不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问题。

一、关于使用价值统一度量问题的争论

长期以来,人们被使用价值复杂的表现形式所迷惑,看不到它们在深层次上的统一特性或通约性。许多人认为不同形式的使用价值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东西,因而根本不可能进行统一度量。有人甚至声称自己用“逻辑论证的方法”在理论上完全否定了统一度量的可能性。人们之所以会否定使用价值统一度量的可能性,主要基于如下原因:

.使用价值主体特性的不确定性。它是指事物对于不同生理、心理和精神素质的使用主体将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事物对于同一使用主体的不同生理、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变化状态也将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主体特性决定了任何事物的使用价值会随着使用者素质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使用价值客体特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是指不同品质特性的事物对于使用者将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事物的品质特性是复杂多样的,可以分别用物理的、化学的或数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度量,如物体的几何尺寸可用“米”来度量,质量可用“千克”来度量,化学能量可用“焦耳”来度量。

.使用价值介体特性的可变换性。它是指事物对于不同的环境条件将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对于同一环境条件下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区域内也将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的介体特性的可变换性,使事物的使用价值表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

.主观使用价值与客观使用价值的不同步性。它是指主观使用价值总是或多或少地偏离客观使用价值。主观使用价值是客观使用价值的主观反映反映,其大小受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影响,必然会随着人的欲望、感情和情绪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事实上,使用价值的以上四种特性只能说明使用价值的复杂性,而不能说明使用价值不能进行统一度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劳动者通常必要的)生活资料尽管形式是可以变化的,这种生活资料的量对一定社会一定时期来说,总是一定的,所以可以看为是一个不变的量”(第1卷第561页)。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话:“生活资料的量”并不是指生活资料的一般物理量(如公斤、米等),而是指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量。既然不同形式的“生活资料的量”“可以看为是一个不变的量”,那么必定存在一个统一的度量单位,任何形式的生活资料都可在此度量单位基础上进行比较和计量,否则就不可能得出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保持总量不变的结论。由此可见,马克思已经意识到:不同形式的“生活资料的量”(即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量)是可以进行统一度量的。

二、使用价值的统一判断标准

要对使用进行统一度量,就必须首先解决使用价值的统一判断标准问题。

舒虹先生在题为“价值原则的科学基础”的论文(详见《价值和价值观》第180页)中提出:“要将目前尚处于某种纷乱状态的价值研究科学化,首要的任务是寻找和建立一个价值领域普遍适用的价值参考系,这是将价值理论研究深入下去的关键。”实际上,这个价值领域普遍适用的价值参考系,可以理解为价值判断的普遍适用的客观标准或基准尺度。

评估事物价值的标准称之为价值判断标准。如果以主体的意识、欲望、感情和情绪等因素作为评估事物价值的标准,称之为主观价值判断标准,它是客观价值标准的主观反映。然而,主观价值判断标准是否受一定客观前提和基础的制约?在主观价值标准后面是否还存在一个决定它们的统一的、科学的、客观的标准系统,即“标准的标准”?这个问题不仅是价值理论也是整个哲学中最困惑的问题之一。目前的价值理论存在三种主要错误倾向:①完全否定价值判断标准的存在;②只承认主观价值判断标准,完全否认客观价值判断标准的存在;③虽然承认客观价值判断标准,但无法找出这个隐秘在深层的“标准的标准”,或不能完整地、准确地认识和掌握它。完全否定价值判断标准的思想是一种价值虚无主义,它把价值现象看作是一种虚拟的东西,没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它更看不到价值判断标准的存在。数西方哲学家认为,人们的评价和价值判断标准都超不出主体的意愿和观念,此外并无客观基础。他们甚至通过“逻辑的论证”指出,一切评价标准的前提都是一个“应该怎样”的主观假定,它的终极前提也只能是这样的假定,要想通过指出其客观基础来解决问题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罗素语),从而从根本上否认客观价值判断标准的存在。些学者认为,主观价值判断标准与客观价值判断标准是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区分的。主观价值判断标准实际上只是主体头脑和意识中的“应该”和“想要”;而客观价值判断标准则是主体的现实存在、结构及其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能力,即主体真实的“需要“和“应该”,这个客观的价值判断标准以存在决定意识和实践检验思想的方式,决定和制约着主观价值判断标准。然而,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客观价值判断标准,目前的理论界争论甚多:有人认为“主体需要和外部现实是价值判断标准的客观基础”,有人认为“主体的利益是价值判断标准的客观基础”等等。事实证明,上述的“客观标准”并不是最基础的,那么,这个最基础的客观标准,即“标准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由“最大本质力法则”可知,人类主体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本质力,衡量任何事物对于人类主体的价值大小关键要看这一事物对于维持和发展人类主体的本质力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由此得出:

价值判断的客观标准:判断任何事物对于主体价值的客观标准是主体的本质力,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个人劳动能力,对于集体来说就是集体生产力,对于社会来说就是社会生产力。

三个层次的人类主体对应着三个层次的本质力,也对应着三个层次的客观价值判断标准。那么,这三个层次的客观价值判断标准又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

集体(如阶级、政党、群体等)是由若干个人及相应的生产资料有机地组合起来的,其中每个人在客观上都要为集体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特定形式的劳务。集体生产力是衡量个人劳动能力大小的客观判断标准,也是衡量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客观判断标准。

社会是由若干集体有机地组合起来的,其中每个集体在客观上都要为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特定的功能服务,如工业部门的物质财富生产功能,文化部门的精神财富生产功能,商业部门的商品流通功能,政府机关的组织领导功能,军队与警察的安全保护功能等等。社会生产力是衡量集体生产力的客观判断标准。

综上所述,个人的价值判断标准统一于集体的价值判断标准,集体的价值判断标准统一于社会的价值判断标准。衡量某一生活资料对于个人的使用价值,要看它对于个人劳动能力的效应程度;衡量一个人的劳动能力以及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要看它们对于集体生产力的效应程度;衡量一个集体的生产力,要看他对于社会生产力的效应程度。

由此可得:社会生产力是一切事物价值判断的最终标准,即生产力标准是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

这里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是: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只是讲经济方面的发展水平,它还包括科学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生态环境的改善、人类自身机体的进化以及人格的完善等具体内容。

(2)不论是什么形式、什么层次的价值判断标准,最终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生产力,任何抽象的原则和空想的模式都不是客观的判断标准,更不是最终的判断标准。衡量一个人的高尚与否,一个决策的正确与否,一个社会制度的先进与否,一个行为的善恶与否,都必须以生产力作为其最终的判断标准。

三、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尺度

在解决了使用价值的统一判断标准问题以后,还必须解决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尺度。

由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而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又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因此食物能量可以成为使用价值的统一尺度。为了提高使用价值度量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就必须增强这个统一尺度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确定性,就必须对它进行一系列的严格规定,以确定一个使用价值度量的基准尺度。

在“负熵与价值”一节中提出了“标准有序化能量”的概念,主张采用一种标准化的食物作为有序化能量的基准尺度。由于广义有序化能量(即价值)是以有序化能量为基础的,而使用价值又是价值的基本形态,因此可以采用标准化的食物作为价值或使用价值度量的基准尺度。

使用价值度量的第一基准尺度:将特定的产地、品种、耕作方法、贮运方法、等条件规定的大米(或面粉),定义为使用价值度量的基准尺度。

为了提高使用价值度量的方便性、灵活性和适用性,还需对这一基准尺度进行必要的补充。

使用价值度量的第二基准尺度:由于某些贵重金属(如黄金、白银等)具有较稳定的物理与化学特性、较好的可分割性和易贮运性、较高的使用价值密度等优点,因此可作为使用价值的基准尺度的替代物,即“第二基准尺度”,来弥补基准尺度的不足。

使用价值度量的第三基准尺度:符号的流通与运算要比实物的流通与运算方便得多,灵活得多,因此可以选取一个使用价值基准尺度的法定货币符号作为第三基准尺度,来代表使用价值的基准尺度或第二基准尺度,如人民币元、日元、美元等。

四、使用价值的两大类型

使用价值可分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两大类,每一类分别针对着不同的人类主体,服务于不同的客观目的,因而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其中,生活资料是服务于个人消费过程的,因此其使用价值是以个人劳动能力为评价标准;生产资料是服务于集体的生产过程,其使用价值是以集体生产力为客观评价标准。

(一)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评价。

由于拥有生产资料的个人称为“单人集体”,而把它归为集体的范畴,因此“纯粹的个人”只与生活资料相结合,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只针对个人而言,只服务于个人的消费过程,以维持和发展个人的劳动能力。

前面得知,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首先通过消费过程转化为人的劳动潜能,再在劳动过程转化为劳动价值,构成个人的劳动能力,它对个人劳动能力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劳动潜能的产生数量,即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取决于它在人的消费过程中所转化的劳动潜能。从“人类需要的层次结构及其逻辑关系”一节得知,人的劳动潜能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或基本类型: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其中,后一类劳动潜能都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前一类劳动潜能,因此所有类型的劳动潜能均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温饱类劳动潜能,而且由于温饱类劳动潜能可用标准食物所含的生物化学能来表现,则所有类型的劳动潜能或所有类型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均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由此得出:

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评价法则: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取决于它的消费对于个人劳动能力的影响程度所等效的标准食物能量。

(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评价。

在一般生产系统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可分为生产资料(包括自然资料)和劳动力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劳动力表现为劳动价值,两者在生产过程中在信息的驱动下产生相干作用和协调作用,从而产生价值增长。在均衡状态下,劳动价值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边际贡献率是相同的;在非均衡状态下,如果劳动价值的边际贡献率较大,那么该生产系统就会不断加大劳动价值(即劳动力要素)的投入规模,直到其边际贡献率等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边际贡献率;反之,如果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边际贡献率较大,那么该生产系统就会不断加大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即生产资料要素)的投入规模,直到其边际贡献率等于劳动价值的边际贡献率。总之,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在生产系统的均衡状态下与等量的劳动价值具有等效的价值增值效力,因此可以折算成相同数量的劳动价值。因此得出:

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评价法则: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取决于它在生产过程中的均衡状态下对于集体生产力的影响程度所等效的劳动价值量。

四、使用价值统一度量的理论意义

实现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是实现价值理论的数学化的前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是社会科学全面走向自然科学的必要基础。价值理论是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价值理论一旦实现了客观的、精确的、科学的统一计算,就很容易实现对于社会事物其它所有参量的客观的、精确的、科学的统一计算,就很容易实现整个社会科学的数学化和自然科学化,很容易消除社会科学理论中普遍存在的主观性、模糊性和歧义性。

2、是实现真正的人工情感、研制真正意义的情感机器人的必要前提。情感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彼此之间不可能直接进行相互比较和统一计算。要想真正实现对于情感的计算,要研制出真正意义的情感机器人,就必须首先建立情感的数学分析模型,这依赖于建立一个全新的数理式的情感理论,而不是人文式的情感理论,而要实现对于情感的统一计算就必须首先实现对于价值的统一计算。

3、是经济学理论推广延伸到社会科学其它领域的理论基础。经济学的许多模型都是以货币为统一计算的基本尺度,一旦实现了对于“价值”的统一计算,就可以把许多经济学模型进行适当转换,然后应用于社会其它领域。建立在“能量”基础之上的对于非经济性价值的统一计算,如果能够与建立在“货币”基础之上的对于经济性价值的统一计算相衔接,那么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非经济性参数、非经济性模型(如国民生活质量、综合国力、社会文明程度、社会综合发展速度、情感数学模型和价值观数学模型等)与经济性参数、经济性模型就可以相互借鉴,这无疑将对经济学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个人简介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毕业,大学本科专业:动力机械,硕士研究生专业:火箭发动机,从军20年,出版了两部学术专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邮箱:choudh@sohu.com…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