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

傅国涌 原创自 新浪博客 | 2008-10-16 00:07 | 收藏 | 投票

    这本书我本来想叫《成败有道——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现在这个书名是出版社起的。将后记和目录贴在这里。

《大商人》后记

                                              傅国涌

 

    读史2年,寻访一年,日历从2005年翻到了2008年,这个冬天杭州经常大雪飞扬,积雪成灾,多年未见雪的欣喜早已被雪灾冲淡并且冲走了。面对大雪纷飞修改书稿的日子有一种别样的滋味,春天的脚步渐近,从开始着手这本书,将近三年的时光从我的窗前和步履中匆匆流走,我和书中的人物同欢喜、共忧虑,他们企业的兴衰成败、人生的悲欣痛欢不仅牵动着我的心,也让我进一步深入思考中国这个大陆型国家存在的问题,近代企业家的处境,他们的命运沉浮背后都和民族命运和制度变迁有着骨肉般不可分离的内在关系,企业家群体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不可能在铺满玫瑰花的坦道上顺利前行,而是在曲折中、迂回中艰难爬行,每一个脚窝都留有血泪的印记。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块承载了太多苦难、悲剧的大地上,求新变革、自我超越的不易,每前进一步所需要的代价,有时好不容易进了一步,瞬间又退后十步乃至五十步,大起大落,仿佛就是老大民族的宿命,历史的一个浪头过来,把什么都卷走了,巨大的落差要让整个民族慢慢承受。

我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与书为伴是我今生的选择,也是上天的安排,但我注定不是书斋中人、学问中人,只能是问题中人。在读史阅世的同时,我无时不在关心脚下这块土地以及与我同样的亿万普通人的命运。我喜欢胡适先生的一句话“得寸进寸,得尺进尺”,1920年他就在上海《时事新报》发表文章说:

“社会是种种势力造成的,改造社会须要改造社会的种种势力。这种改造一定是零碎的改造,——一点一滴的改造,一尺一步的改造。无论你的志愿如何宏大,理想如何彻底,计划如何伟大,你总不能笼统的改造,你总不能不做这种‘得寸进寸,得尺进尺’的工夫。所以我说:社会的改造是这种制度那种制度的改造,是这种思想那种思想的改造,是这个家庭那个家庭的改造,是这个学堂那个学堂的改造。”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不断提及“得寸进寸,得尺进尺”。他不大相信根本改造,不幻想毕其功于一役,一夜之间在地上建起天堂,他只相信一点一滴的改造,所以他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各类“主义”总是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热衷于谈论具体问题,在他看来,即使是世界史上的两次大革命(法国革命和俄国革命),虽然震动百世、快意一时,最终还是要回过头来面对枝枝节节的问题。作为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之一,他自己走的就是一条“得寸进寸”的路。

    其实,在胡适之前,本书的主角之一张謇,中状元之后并没有选择做官,而是在故乡南通埋头大办实业、教育、公益事业,他在1906年就提出了类似于胡适“得寸进寸”的说法:“立宪大本在政府,人民则宜各任实业教育,为自治基础,与其多言,不如人人实行,得尺则尺,得寸则寸。”

    胡适和张謇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但他们一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进得一寸就是一寸,不奢望,不幻想,温和而执着。与那些大刀阔斧、雷霆闪电般的历史人物相比,他们往往显得不够过瘾,不够雄浑,不够痛快,似乎缺乏颠倒山河、挥洒自如的大气魄,但是,从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来看,不能不承认,他们的选择可能留下了更多正面的遗产,是后人可以效仿,可以跟进的。一个古老民族在流了太多的鲜血之后,也许更应该珍视那些不流血的本土资源。企业家阶层是近代的产物,从张謇到卢作孚,他们的实绩本身已昭示了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上世纪50年代,胡适挨批和整个企业家阶层被迫集体退出历史舞台几乎同时,那是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损失,毫无疑问是所有不幸中最深刻的不幸之一,它意味着“得寸进寸”推动社会进步的渐进路径被彻底抛弃,等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并且肯定这一切的时候,数十年的光阴白白耗费了。……

                                                    2008年2月6日

 

 

《大商人》目录

傅国涌著

前言: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

一、我的追寻之旅   二、近代企业家的五个来源  三、外在因素:制度的不可抗力

四、内部因素:企业家精神  五、重温企业家的本土传统

 

第一篇  “天地之大德曰生”——张謇与大生集团

一、世界地图上的“唐家闸”二、“机枢之发动乎天地” 三、大生成功的五大原因

四、大生元老和张三、张四兄弟  五、第一次大生股东会   六、江北“小上海”七、大生

二厂、三厂和副厂  八、通海垦牧公司  九、“父教育”、“母实业” 十、“得尺则尺,得寸

则寸”:从立宪到共和   十一、“中国有力的实业家”   十二、名副其实“张南通”

十三、“伶工学社”:五线谱上的毛笔和钢笔   十四、“南通模式”和王牌“千生”十五、黄

金时代的消逝   十六、大生失败原因:“二无二差”  十七、“一花一谢皆关心” 十八:“即

此粗完一生事”

 

第二篇  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荣家兄弟与和茂新、福新、申新集团

 

一、申新搁浅   二、实业部乘人之危:“可怜大王几被一班小鬼扛到麦田里去”

三、四台石磨起家   四、“面粉大王”:“兵船”走向世界   五、“纺织大王”:“从衣食上讲,我拥有半个中国” 六、荣宗敬的四项原则: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

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  七、雪上加霜:申新七厂拍卖风波  八、落井下石:宋子文的

如意算盘   九、“劳工自治区”和“大无锡”之梦  十、“爱国之心,未敢后人”  十一、“一生知己是梅花”  十二、“雄才创业”和“老成持守”  十三、办厂解决社会就业是

积极慈善  十四、“大迷”和“二迷”  十五、“有力量要贡献社会”    十六、三足鼎立

十七、宁可牺牲个人保全事业   十八、“我是事业家,不是资本家” 

 

第三篇  书生之见VS发财之念——范旭东和“永久黄”团体

 

一、久大精盐公司二、军阀绑票勒索三、永利碱厂四、纯碱价格战:MBA教材的经典案例

五、“永利是高明的灯塔” 六、“当了裤子也要办黄海” 七、亚洲第一大厂  八、“新塘沽”

九、“谁人肯向死前休”  十、三条自我约束原则  十一、《海王万岁》 十二、社会的中流砥柱  十三、“三位一体”中的“李老太爷”   十四、“三位一体”中的“国宝”侯德榜     

十五、“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十六、搪瓷杯盛着塘沽海边的沙

 

第四篇      一掷万金穆藕初

 

一、外国人眼里的“中国第一人物” 二、从德大、厚生到豫丰:“佩六国相印” 三、纱布交易所:没有股份的理事长  四、世界不问你是何人,只问你能做何事   五、“手散黄金培国士” 六、毕生最得意之教育事业:中华职业学校和位育小学  七、昆曲未成广陵散

八、倡斗黄头鸟  九、从政非志趣所在  十、“新兴商人派”代表  十一、不知自己是延

安统战对象  十二、苏州城外“穆家坟”

 

第五篇      “从一个变成二个、三个,越多越好” ——刘鸿生和他的企业集团

 

一“O.S.的股票,如今不如草纸了!” 二、“想利用口袋中的现钞作点事” 三、“火

柴大王” 四、“象”、“马”、“龙”之争五、“煤业大王”六、“我并没有让我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七、“企业大王”  八、六个保镖和七只生鸡蛋九、点金石:经营之道与用人之道  十、“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个人的才能” 十一、“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了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十二、日落西山  十三、“我总希望把我的企业从一个变成二个、三个,越多越好。”   

 

第六篇     谁创造了“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卢作孚和民生公司

 

一、宜昌大撤退   二、药王庙创世纪  三、小鱼吃大鱼的“卢作孚神话” 四、大制度和小细节   五、“公司魂”:民生精神   六、朝会和《新世界》七、影响和帮助卢作孚的人

八、“你的跟班比你穿得漂亮”  九、没有私产的总经理  十、读书和看戏   十一、“我从来不想过官瘾”十二、“选卢作孚做行政院长吧” 十三、“这东西不男不女”  十四、“民

生公司的股票交给国家”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介
独立撰稿人。著有《追寻失去的传统》、《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脊梁:中国三代自由知识分子评传》(与樊百华等合著)、《叶公超传》、《金庸传》、《百年寻梦》等,1999年以来在《书屋》、《随笔》、《东方》、《…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