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历经济转型阵痛

郑磊 原创 | 2008-10-19 18:14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今天在深圳二线的边缘地带-西丽镇,中午想在那附近找个地方吃饭休息,开着车转了几条街,发现街上相当萧条。店铺有一半以上是拉着铁闸的,看那情形,没开张的日子也不算短了。关门最多的是餐馆和小型酒店(那里只有一两家还算“大”的酒店)。

 

记得前一段时间有记者问到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的事情,我也是听说了各种版本的数据,但从市面上感受的情况来看,这种冲击确实非常明显了。对于中国廉价低端产品的全球围剿愈演愈烈,中国经济的转型已经时不我待了。企业家必须清醒了解这一发展趋势,不要期望着靠着一亩三分地和一大堆廉价农村劳动力来讨生活了。这两个支柱越来越靠不住了,民工荒也将会越来越严重。 

 

 参考资料:

    【《日本经济新闻》912报道】题:改革开放30周年广东省消失了的出口工厂

    在产业城市东莞市,零售店小老板唉声叹气地说:“相距不远的大型玩具厂倒闭了,作为顾客的l000名员工走了,我们也要关门了。

    上世纪90年代,东莞作为玩具生产基地迅速发展起来。鼎盛时期,东莞的玩具厂大约有4000家,如今却已减少到1000家左右。有人称东莞是工厂一夜之间就消失的城市。东莞今年上半年的外资引进额同比下降14%,首次出现了减少。

    本月l日,鸿海风波冲击了台湾股市。台湾鸿海精密工业公司今年第二季度的纯利润下降24%,季度结算7年来首次出现减少,结果造成了台湾股市下跌。

    鸿海公司接受从个人电脑、手机到美国苹果公司iPod等电子产品的委托生产,在中国的工厂制造,然后出口到世界各地。该公司2007年的出口总额高达232亿美元。它在广东省东莞市雇用了约20万员工,但在业绩下滑的情况下,裁员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过去依靠出口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出口在GDP中的比率是40%左右,大大高于日本的20%。但是,在对外出口占全国30%的广东省,出口的拳头产品纺织品今年l7月出口急剧减少,同比下降31%。世界工厂的原动力——广东省开始出现了“夕阳”景象。

控制出口也是中国政府自己制定的政策。因贸易顺差激增而受到来自欧美的压力,中国政府减少了对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如对纺织品等一部分出口产品增税。中国自20057月以来引导人民币升值,目的也是减少贸易顺差。

中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表明的战略是,减少纺织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生产通信设备、机床等高附加值产品及高科技产品的“创新型国家”转变。然而,目前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工厂多数是外资企业,中国企业的升级进展缓慢。

为了尽快赶上世界水平,中国不是采取自主开发技术的做法,而是走从外国引进技术的捷径。这是中国没有出现索尼和本田这样的研发型新兴企业的原因。去年,在美国<财富>杂志的世界企业排行榜中,有29家中国企业上榜,但几乎都是石油、电力等垄断型国有企业。

如果在这种状况下劳动密集型企业走下坡路,那么中国经济有可能在成为“创新型国家”前减速。

令人担心的是,由于主要出口对象的美国经济急剧减速,中国经济的减速正在变成现实。从7月开始,深圳将最低工资由去年的每月850元人民币提高到1000元,工资上涨速度也在加快。加上资源价格飙升造成原材料价格上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营状况恶化的严重程度出人预料。

好在中国的消费依然旺盛,出口发达国家的高档衣料、家电和加工食品等开始在国内市场销售。中国企业有可能依靠国内市场保持发展。但是,如果不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走出来,中国确实就不会有前途。   

 

个人简介
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FI客座教授,行为经济学者,创新发展,金融投资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maastricht管理学院mba,兰州大学数学学士 email:prophd@126.com
每日关注 更多
郑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