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指标预判大宗商品走势

欧国峰 原创 | 2008-10-25 08:55 | 收藏 | 投票

 10月份以来,7月份就已出现冲高回落趋势的国际大宗商品骤然持续暴跌。至10月21日,CRB指数(大宗商品价格指数)跌至382点,距7月份最高点614点已暴跌38%,其中仅10月份以来的跌幅就超过15%。

在外盘带动之下,国内期货交易所也一片惨淡,一度出现19个上市品种集体无量跌停的局面。此期间,内外盘的黄金期货均曾短暂逆势走强,但很快掉头下行。
 
“持续7年的大宗商品市场牛市已经结束”。10月21日,在接受采访时,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断言。北京中期期货公司研发部副总、高级分析师李哲,国泰君安策略分析师张昂等多位受访人士均持此说。 
 
“资金推动型”商品牛市终结
 
不同于此前主要由基本面因素所决定,“2001年以来的商品牛市,与流动性过剩有很大关系”胡俞越表示:流动性过剩,使得庞大的跨国资金竞相进入商品市场,把石油、黄金、铁矿石、农产品几乎全都炒了一遍,“这在过去是很少有的,商品属性已让位于金融属性”。
 
特别是近一年以来,当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之时,跨国基金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商品期货品种上以求避险。数据显示,在此期间有超过2600亿美元的投机基金涌入了商品期货市场,与商品牛市初期的2003年相比,增长了近20倍。其中,又至少有一半资金转战在原油期货品种上。由于原油是大宗商品中与其他品种相关性最强的(见“全球大宗商品分类指数的相关系数”),这进一步推动了牛市的疯狂。
 
但自从美国监管部门加强对能源市场投机行为监管以来,加上信贷危机恶化,机构资金紧张,于是纷纷撤资。譬如,瑞银就宣布因重新定位其投行业务的需要,将从贵金属以外的大宗商品市场全线退出。
 
当然,实体经济需求也是重要因素,但在近几年相对与资金炒作居于次要地位。
 
但如今,在大资金退出商品市场的同时,全球经济发展也出现了减速,进而更消减了对商品的需求。10月8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受严峻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正进入“严重低迷”时期——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分别为3.9%和3%,为2002年年以来最低增速。美国摩根大通甚至预计,明年的全球经济增速仅为0.9%。
 
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下,大宗商品的暴跌自就在清理中。更糟糕的是,事情可能远远没有结束。“事实上,大宗商品还在构建底部过程中”国泰君安策略分析师张昂对表示。
 
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大宗商品触底需等到明年中期甚至年底;但今年底,如果原油价格企稳回升,可能会带动一波反弹。影响大宗商品未来走势的要素,主要包括海运市场景气度、美元走势和中国经济增长会否减速等。
 
               海运市场衰退在前——预示跌势难止
 
由于大宗商品主要是通过海洋运输,海运市场景气度的兴衰,往往与大宗商品走势同步甚至有一定领先性。因此,衡量海运市场景气度的BDI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走势值得关注。
 
分析表明,2001年以来,CRB指数与BDI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增强(见附表“CRB指数与多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并且,由于租船和实际装运之间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所以BDI指数还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CRB指数的先行指标。为具体揭示这种关系,回顾了近13年的数据——结果发现:两者的时滞大约为2个月。譬如,1995年1月,BDI指数出现向下拐点,至1999年2月下跌了60%;CRB指数也在停滞两个月之后,于1995年3月回调,至1998年8月下跌了68%。
 
结合近期来看,BDI指数触及历史最高位11793点,随后出现暴跌;2个月之后,CRB指数触顶回落。
 
5月20日至10月21日,BDI指数暴跌近90%;主要集中在9月下旬至今,9月20日之后的跌幅超过70%。这就意味着,CRB指数11月份可能将继续下行。而从航运实务上,也能得出相似结论——在9月份、10月份运输的货物,多是由7、8月份租赁的船舶来装运(由此影响7、8月份的BDI指数),10月初以来BDI指数的暴跌,实际反映了未来的货物运输量在今后几个月将大幅度下降。
 
               美元再度走弱之时——有望大反弹
 
国际大宗商品采用美元定价,美元走势自然也会在相当大程度上产生影响。本轮大宗商品牛市起于2002年初,这与美元开始新一轮持续走弱的起点基本吻合。
 
2008年3月,USDX指数(美元指数)跌至历史新低70.68点,随后在7月成功筑成“双底”结构后上行,至10月21日反弹了20%。正是在美元反弹期间,大宗商品出现了暴跌。
 
强势美元的持续时间,将直接决定大宗商品的后市。对于美元近三个多月的反弹原因,资深国际金融专家、中国银行全球金融部高级分析师谭雅玲对表示,主要是货币体之间经济落差带来的技术周期调整机会,美国区之外经济的疲弱为美元这一轮反弹提供了动力。
 
谭雅玲认为,美元的反弹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只待美国股市企稳就可能夭折。她预计,今后半年至一年可能是美国本轮经济周期的低点。除了金融动荡,出口放缓、消费下滑、房价下跌和就业市场疲软等都会拖累美国经济,进而拖累美元保持强势。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对表达了相近看法。他认为,在存在巨大的外贸、财政“双赤字”的背景下,美元长期走势必然向淡。
 
但对于美元再次走弱的时点,谭雅玲表示“还需观察”,但即使走弱,美元指数也很难跌破70点。
 
               长期变量——“中国因素”越居首位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对大宗商品的需求状况。这种趋势,近年越加明显,且正在继续强化。
 
据海关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进口商品中,中国初级产品进口步伐明显加快,其中仅原油需求就占全球原油总需求量的近10%,而在美国经济陷入萧条之后,这项比例还可能继续提高。
 
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IMF预测中国经济今明两年仍将快速增长,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9.7%和9.3%。但也有悲观看法认为,明年会低得多,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的预计是明年7.3%,并且在2010年前难以见底。
 
为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造成“硬着陆”,有关决策部门正在调整宏调对策,据信可行选择之一是继续加大政府主导的基础建设。倘若如此,这当然会对有色金属、铁矿石等大宗商品构成支撑。但目前,这种做法的可行性并未形成共识。
 
“政府已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搞大规模基建了”胡俞越表示:“除了灾区重建,社会需要的大型项目已经不多了,相反是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显现。”但他也认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仍未结束,还将持续10来年,对基础原材料仍将在很大程度上继续保持原有需求。
 
中国还在努力通过一系列措施刺激内需,这些措施如果显效,也会直接或间接增加对于大宗商品的需求。
 
外界对中国的预期非常高。欧佩克在日前发布的报告中称,中国的石油需求将帮助平衡工业化国家需求下降的影响。该组织预计,中国2009年日均原油需求量将会增加40万桶。全球铁矿石供应商力拓和必和必拓也预计,中国将成为最重要的大宗商品消费国。
 
有一种典型看法是,过去世界经济是看中国的投资和美国的需求;而现在,世界经济要看中国的需求和石油生产国家的投资了。
 
 
 

 

个人简介
200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近4年专职投资,此前任《华商报》记者、经济日报社《经济》杂志高级记者、《投资者报》高级编辑、银河证券投资顾问。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