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台燃油税的最后一次机会

时寒冰 原创自 新浪博客 | 2008-10-29 08:31 | 收藏 | 投票
    
    说明:这是今年9月底应约为《新财经》杂志写的评论。2008年6月25日上午,央视东方时空记者采访了我。6月26日东方时空播出(见:http://shihb.blog.sohu.com/91130568.html
),我认为油价会在国庆前后出现拐点,当时国际油价在140美元一桶,很多人认为我的分析过于疯狂。结果,油价截至10月29日,已经跌倒每桶62.73美元(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明年2月原油期货结算价),创2007年5月16日以来的新低。油价的大涨和大跌,乃是国际投机者(主要在美国)洗劫国际财富的结果,6月份时,我综合利益分析法得出了油价必将有一个大跌的结论。现在应验。这也是我最近夜以继日赶写的《次债危机改变世界》或《资本阴谋》(初拟名)中将谈论的话题。 我将在这本书中,对次债危机后的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及决策者和投资者的应对策略作出深入的剖析。
    国际油价大跌时,燃油税的问题没有人提,很悲凉。在既得利益集团左右政策走向的时代,有利于民族的利益诉求总是被无情无略。痛心但无奈……暖之

 

出台燃油税的最后一次机会
——2008年10月《新财经》
  文/时寒冰 

  国际油价说跌就跌了。7月11日,纽约、伦敦两地油价双双突破每桶147美元。然后,就掉头向下:7月17日,跌破130美元;8月5日,跌破120美元;9月2日,跌破110美元;9月12日,油价盘中跌破100美元。
  国际油价下调,给中国出台燃油税政策带来了机会——如果既得利益集团强调的在油价下跌时出台燃油税的前提成立,那么,此次油价下跌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因为,从长期趋势看,国际油价仍将保持上涨势头。倘若不抓住时机,燃油税出台很可能成为一个遥远的神话。
  其实,燃油税出台,与油价高低并无直接关系,这只是既得利益集团阻碍燃油税出台的借口而已。美国俄勒冈州从1919年就开始征收汽车燃油税,到1929年,美国所有的州都开征汽车燃油税。如今,世界上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了燃油税,其中,大部分国家是在油价高企时开征的。
  开征燃油税的目的,首先是促使人们提高节约意识。通过燃油税可以提高油品价格,以此抑制成品油的消费总量,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事实证明,但凡实行燃油税的国家,成品油消费量的增长速度,都远远低于没有实行燃油税的国家。
  在国际油价高涨时,不少美国人不再使用汽车,或者降低汽车的使用频率,美国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甚至推行每周四天的工作计划,以此来削减路费支出。而在中国,低油价却变相鼓励了对成品油的消费,导致我国高收入者对高耗油的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需求保持“井喷”式增长。
  中国的油价如果加上燃油税,油价早在2006年底就与美国接轨。不实行燃油税,掩盖了我国高油价的真实状况。在国际油价下跌之时,中国不含燃油税的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油价的价差只有10%,如果算上燃油税,我国成品油价格已经高于不少发达国家的油价。
  在美国每辆汽车每年消耗1.8吨燃油,欧盟1.5吨,日本只有1.1吨,而中国竟然高达2.3吨。原因是,中国的汽车使用效率最高,一些人甚至连到附近菜市场买菜都开着车,而在日本等国,不少人只是在周末外出旅游时才开车,平时则乘坐公交车。
  我国为了维持低油价,国家财政要给予油企巨额财政补贴,实际上是穷人在补贴富人,因为富人对成品油的消费更多,穷人则连车都买不起。
  不仅如此。不开征燃油税维持的低油价,实际上是在补贴全世界。国外飞往中国的航班,加的燃油基本上都精确到刚好够用(不加满),等飞到中国后再加满油回去。海运也一样。许多国家的运输船到中国,结结实实地加满油回去,一声不响地分享了中国财政补贴所带来的福利。中国到底补贴了全世界多少福利,没有明确的统计数据,但我们可以通过一则报道,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
  据媒体报道:“深圳一升汽油的价格在6元多人民币,但香港一升汽油的价格高达16元多人民币,跨境车每将一升内地汽油卖给香港地下油站,就可获利近10元人民币,有些跨境车一天往返深港多次,获利更丰。”据悉,一辆车通过这种方式一天可赚接近1万元,这是一种惊人的国家福利流失。
  由于未实行燃油税,我国成品油消费年年快速增长,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50岁以上的广州人肺都是黑色的!”汽车污染的严重危害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而抑制汽车业快速发展的最有效措施是尽快出台燃油税。
  在国际油价跌到100美元以下后,我国应加快推出燃油税的步伐,否则,一旦油价重新步入上涨轨道,既得利益集团又会以油价抬高为由设置障碍了。

链接:唐僧为何成为领导核心

链接:救楼市,中国应学习美国好榜样

个人简介
MBA硕士,中国财经传媒人联盟特邀观察员,《上海证券报》评论版主编(曾兼任新华社所属现代金报和现代快报评论主编),曾主编网刊《中国》,并曾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邀嘉宾发表时事评论。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