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倒闭潮:民营中小企业突围之路

欧永生 原创 | 2008-10-31 20:08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转型,目前,具有内在的巨大经济活力的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格局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然而,近来我国相当数量的民营中小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不少企业信贷断流,出口订单稀缺,以至于几百上千家成批倒闭已经见怪不怪。

  去年以来的银根紧缩、宏观调控和纷至沓来的市场不利因素,终于在2008年4月以后演变为一场波及东南沿海省份、尤以江浙闽粤为甚的“可怕的产业惊恐”。一时间,民营企业资金告急、破产倒闭的问题,不仅成为国内各类财经媒体热炒的“焦点”,而且成为上至中央的各级政府关注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标本”。事实上,我们已对“倒闭潮”的前因后果烂熟于心,在目前的时点和情态下,思索“倒闭潮”之后的种种问题更为重要。

  小的未必全是美丽的

  在人民币大幅升值、要素价格持续上涨、新劳动法实施和次贷危机造成的国际市场需求锐减等背景下,2007年下半年起,国内大量企业特别是从事外贸加工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普遍面临来自成本和市场的巨大困难,并出现资金链严重紧张的危机症候。而与之同时,旨在抑制通货膨胀的货币紧缩等宏观调控政策力度不断加强,成为压垮这些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目前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链紧张问题同银行准备金率调整、存贷比要求、信贷增长幅度限制等等紧缩政策造成的银行贷款额度的紧张有关。尽管从紧政策的调控目标是“两高一剩”行业及降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但从实施情况看,一些银行没有区别企业规模采取差别化的授信标准,而是将大中小企业一视同仁,银行不得不将有限的资金贷给规模较大、合作紧密的企业,大量原本符合信贷政策的中小企业往往面对着“借贷玻璃墙”。

  然而一味将倒闭潮的缘由归咎于银行,却是站不住脚的。相关部门在浙江调研的结果显示,浙江台州今年以来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关停属于正常关停,如“两高一剩”中限制性、淘汰性工艺设备等企业面临着整顿、停产、关闭局面,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结果。部分民营小企业的经营失败,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有宏观调控政策下资金从紧、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减少的影响,有产业升级、过度竞争的外部因素,大部分民营小企业采取简单的“套牌”代加工方式生产经营、无自主知识产权、无市场品牌,管理不善,扩张过快,过度(高息)融资,更是重要的内在因素。银行资金供应不足,是众多外部因素之一,夸大或忽视这个因素,都是不客观的。调查显示,尽管在银根紧缩情况下,中小企业扩大再生产和产业升级转型得到的信贷支持明显不足,而且金融机构也缺乏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和风险管理制度。但是今年以来,小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并无明显下降。融资只是企业财务管理乃至经营管理活动的一个方面,因此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难,其实质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一种表现。往往是因为企业经营困难导致资金紧张和融资困难,而不是因为融资困难才导致企业经营困难。

  中国的中小企业基本上是处于一个不完整的产业。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做得太好了,但仅仅是工厂。我们有的是产品制造业而不是完整的产业,用的不是工人而是民工,老板赚的产业链中最低的利润,民工赚的是职业阶梯中最低的工资。什么样的大牌产品中国的工厂都可以生产,或者说最好的工厂都在给大牌做代工,再换句话说只有大牌才能付得起这些工厂的加工费,因为这些品牌利润够高。中小企业,尤其是从事加工贸易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属于需要升级和淘汰,只不过恶劣的环境让他们加速了死亡。这部分产能也属于“泡沫产能”,比如前几年纺织品出口配额的取消,刺激了一大批纺织企业和新增产能,一旦外需减少以及成本上涨,此类利润极低,甚至依靠出口退税生存的企业将无法生存。

  中国进入了周期性与结构性双重调整的时期,并史无前例地与全球经济的大调整同步。加入世贸之后,中国全球化程度极大加深,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表明,中国企业下游严重依赖外部市场,而上游则依赖外部能源与资源,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当世界经济振荡,中国难以置身事外。中国经济经过持续和快速的发展,已经进入周期性调整的阶段,这意味着经济增长将停滞或者下行。而中国脆弱的经济结构也恰恰进入需要调整的关键时刻,中国大部分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尤其是产能过剩的加工贸易企业出现优胜劣汰。因此我们不必对于一些此类中小企业倒闭作出过度反应。如果中小企业依然处于产业链的末梢,那么倒闭潮的到来是必然的。

  “成长中的烦恼”解决之道

  如何帮助中小企业“缝制过冬的棉袄”已成为当前政府、金融业、企业界以及学者共同思考的问题,齐心协力帮助中小企业度过“严冬”。能在严冬过后生存下来的中小企业无疑是中国经济中最美丽的风景。

  不容置疑,紧缩的政策会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困境,甚至会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下滑,但若此时放松了紧缩货币政策,势必会加强人们对未来通胀的预期。而一旦形成较长期的通胀预期,人们必然要求提高工资,而更高的工资会继续推进物价的上涨,这会使经济进入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的恶性循环,到那时再治理通胀,将面临更大的经济损失。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已转向防止经济的下滑。只要未来的通胀水平没有出现意外性的暴涨,政府不会再出台新的紧缩性政策。宏观调控既要抗通胀,也要保增长。防通胀与保增长都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和谐、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两者不可偏废。事实上,不保持经济适度增长,抗通胀也就无从谈起。特别是加强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的保护和扶持,既有利于防通胀,又有利于保增长,从而有效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延续本轮经济增长周期。

  因此,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仍将坚持从紧,但可能会在节奏、力度、重点把握上有所调整。可能会采取多种组合政策,尤其是加强结构性调整。其中,信贷规模必须坚持结构性供给,中小企业需要成为下半年信贷支持的重点;此外,汇率政策在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上,升值速度应更加平稳;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也将更加谨慎;而财政政策也将有所作为。

  为此,国家各部门正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比如,央行将今年商业银行人民币新增贷款额度较年初设定的规模扩大5%,下半年将可以增加投放大约2000亿元人民币的贷款,新增贷款额度将主要用于支持小企业和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发改委筹划提高纳税规模标准,有可能把中小企业纳税规模标准从年纳税额30万元提高到约50万元,“国家中小企业银行”的建立也在筹办当中,商务部也宣布纺织业出口退税额提升,还有今年5月由中央银行、银监会颁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允许各地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浙江省已经进行最近的小额贷款公司的第一批试点,预计将产生上百家小额贷款公司。浙江省有关部门还联合下发文件推动股权质押的方式使中小企业渡过目前的紧缩难关。很明显,这些措施能减轻中小型企业的负担,尤其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完全可以拯救一批中小型企业,也能让一大批面临失业的员工重返工作岗位。

  金融机构也不断创新产品,帮助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和融资供应方式。例如,改变完全按照资产抵押作为保全措施的抵押类贷款,研发以供应链融资为代表的新型融资产品;设计使用期限和还款方式上更加适应小企业特点的贷款产品,如循环贷款等;积极探索小企业资产证券化、小企业集合债券等创新方式,多渠道支持小企业合理资金的需要等。

  可以看到,国家宏观政策正在从“从紧”朝向“有保有压”的方向微调,在全球经济转冷的大背景下,决策层的多管道的援助计划,将为长三角、珠三角的中小企业提供急需的资金,并能极大的鼓舞中小企业重振经济的信心。

  自救远甚于他救

  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群体,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光靠政府、银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不管在什么发展阶段,总有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问题和融资困难。这是中小企业不可避免的“成长中的烦恼”。其实,很多时候中小企业融资难可以靠市场调节机制自我解决,在市场机制调节下非正规金融机构可以自己产生、发展、退出,优胜劣汰,并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如小额贷款公司、汽车财务公司、个人消费信贷机构的产生就是例证。

  更为重要的是,民营中小企业不能坐以待毙,而应主动出击、寻求应变之策。如果不从自身寻找原因,即使勉强度过今年的资金寒冬,那也不会走得更远。经济学中的木桶原理来认证企业成长的能力大小是由企业最弱的子系统决定的,中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至今仍然沿袭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外延式的增长方式,这条路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尽头,应尽早转换为集约型的增长、内涵式的增长。因此,必须要把自己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搞清楚,把各个方面的联系搞清楚,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企业的成长能力和管理能力,不懈地推进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各方面的情况表明,中小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主动调整经营战略,加速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加工贸易档次,是摆脱眼前困难、提升竞争能力的根本途径。

  应该说,此次危机所描绘的传统产业“末日镜像”对中小企业形成的理念冲击,远甚于任何一次由政府鼓吹的产业升级转型号召。中国中小企业以现有的设备、技术和管理水平,是处于产业链的最下端。如果不积极在价值链的某个模块制造环节占据有利地位,目前已经在逐步走向被边缘化的危险境地。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该积极把握价值链模块化分工这一机遇,利用自己比较优势,以强有力的模块制造商身份嵌人价值链并占据某一环节,进而在模块化的制造过程中,努力学习,自主创新,从单纯的模块制造者逐步向价值链中高增值环节的模块系统设计者攀升,最终发展为价值链中有影响力的模块制造者和公共设计规则参与制定者。

  要加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之间的合作,尤其要加强与上游企业的沟通协调。在信贷紧缩的政策环境下,商业银行受到信贷限额的控制,在选择贷款项目时,出于多方面考虑,会“重大轻小”,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增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一般包括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和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是产业链的核心,而那些中小型企业作为大型企业的卫星企业,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大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不大,因此处在同一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完全有可能通过要求大企业增加预付款等方式获得资金支持。与中小企业相比,大企业的资信状况较佳,资金紧张程度较低。通过产业链内部虚拟的“信贷市场”运作,大企业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可以实现双方共赢。同时也可建立产业集群的担保机制度。

  中小企业在品牌和创意设计环节处于末端,在国际贸易和分销环节中同样如此,国际品牌厂商在中国的分销体系往往是以亚太-大中国-内地的顺序来建立分部,并且往往以港台人才来管理。但是,营销环节——这是中小企业可以而且应该突破的环节。因为营销是最接近本土、接近用户的环节,需要本土创新和实践。如果说中国的工厂在机器不断升级换代的同时形态依然固我,那么中小企业必须在营销中风起云涌、有声有色。面对中小企业的焦虑不安,要建立营销管理制度,要进行低成本营销,以此革新营销方式,降低营销成本。一方面中小企业要最大程度的规避市场风险,充分整合起各种有利于自身的社会资源,以求得企业与产品最大的生存机会;另一方面通过产品的精耕细作在某些局部区域市场建立自身的宣传网络和资源优势,为以后的市场拓展提供样板示范效应,并进而延伸品牌带来的影响,在组合运用宣传手段上一定要强调个性化的定位和差异化的诉求。特别是文字宣传方面不能拐弯抹角,东拉西扯,要减少技术型的、抽象型的伦理和说教,要一针见血,直入根本,要最大限度的吸引眼球,引发公众注意力,在促销活动上,主题除了鲜明有卖点外,事件营销、新闻营销等等别出心裁、独树一帜是十分重要的。在目前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要强调区域制胜而不是全局开花。

  要立足长远、共同应对,强化社会责任感。在今年宏观调控形势下,部分中小企业因为考虑再贷款困难等问题,缺乏与银行长期合作的精神,在信贷政策宽松时,无预见风险,大量借入资金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固定资产投入等,而在资金困难时,并有抽逃银行资金的念头,其实这是自断后路,不良信用记录将会最终葬送企业的未来。因此中小企业要立足长远,主动调整经营方式,建立起在困难时期的银企新型合作关系,及时共同应对外部不利因素。要加强与银行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争取银行采取呵护平稳的政策,减少对小企业的盲目收贷行为,以共谋发展来化解暂时的风险。此外,中小企业要不断加强社会责任感,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这是企业的生命,但是中小企业恰恰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很多中小企业主往往对此认识不足。

               

  

个人简介
经常理性思考问题的一个人,而非专家。
每日关注 更多
欧永生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