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真的失灵了吗?

韩和元 原创 | 2008-10-09 09:45 | 收藏 | 投票

 

南方都市报6日的社论提醒我们,不要混淆在市场失灵的非常时期政府采取的干预手段与政府在正常时期举措的界限。那么真如社论所指出的,当前市场是失灵的吗?市场失灵论是对应于市场具有自我调节功能而派生出来的一种说法,而市场自我调节论,是指市场在经济周期中的自我修复,是将过度的好变成不好,将过度的不好变成好的一个过程。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经济周期谈起。

西方学者一般将经济周期分为两个阶段:收缩阶段和扩张阶段;波峰(peak)和波谷(trough)是周期的转折点,经济周期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繁荣(prosperity)、衰退(recession)或危机(crisis)、萧条(depression)、复苏(recoveryrevival)(这四个阶段的顺次出现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十分明显,但是二战以来变得不怎么明显了。)其中繁荣和萧条是经济周期的两个主要阶段,衰退和复苏是两个过渡阶段。繁荣的最高点称为波峰或顶峰,这是繁荣的极盛时期,也是由繁荣转向衰退的开始。萧条的最低点称为波谷或谷底,这是萧条的最严重时期,也是由萧条转向复苏的开始。
  在18世纪以前并无所谓真正的经济循环,以往虽然有经济萧条的现象,但它们的起因都非常明确。或是为了战争筹款,或者是国王为了自己挥霍,而四处征收税赋。这些行为将冲击人民的正常商业活动,并导致经济衰退。然而,大约从1750年开始,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活动出现重复的循环波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总会变得那么脆弱。以至最后不堪一击。周期是由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动引起的:周期不仅可由总需求的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减少的确可以直接导致衰退或萧条。但总供给同样能导致经济衰退。

无论繁荣还是萧条,都是累积性的,自行加强的。也就是说,繁荣或萧条一经启动,就会在向前的路上越跑越快,越滑越远。在扩张时期,起初,可能只是某一行业出现亮点,有了新投资。企业主开始雇佣工人,购买原材料和设备。于是,就业人数增加,收入增加,拉动了需求,消费品生产受到刺激。原材料、设备的生产也有了起色。一花引来百花开,各个行业活跃起来,沉寂的资产盘活了。随着需求增长,价格和利润攀升,业界信心倍增。他们拿出闲置资金,或在金融市场大胆地融资,添置设备,更新机器,进行庞大的长期投资。金融机构受到感染,不再谨小慎微,而是放手扩大信用。公众的灵活偏好减弱,纷纷将手头资金投入资本市场。一切可用的资源都被动员起来,整个经济就会出奇地火爆。尤其是加速原理的作用,使得生产品生产,与消费品生产相比,波动更为强烈,来势更为凶猛。经济的气球,就这样越吹越大,以至后来到了一触即破的地步。

收缩的过程大致相仿。比如,由于央行收紧银根,或者金融机构压缩信贷,或者其它种种原因,导致某项大型建设因缺乏资金半途而废,于是,原材料或机器设备行业被迫削减产量。如果这种收缩限制在少数行业、几种商品上,只要有其它利好因素,颓势还可扭转。但实际上,往往是墙倒众人推。本来是几个行业不景气,投资需求减少,但很快会因失业增加,而波及到消费需求上。消费需求的减少,反过来又会变本加厉地影响生产品行业。结果,收缩从一个行业蔓延到另一个行业,就像瘟疫一样,迅速地传播开来。至此,人们已是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经济崩溃。之所以产生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是因为有其它力量落井下石。首先是需求萎缩引起价格下降,而工资和其它成本却有一定刚性,于是到处发生亏损。这时,人们为保险起见,会减少存货,降低定货量和储备。这种市场行为,把萎缩成倍地放大,远远超过实际程度。其次,由于需求和价格走低,引起业界对前景悲观,并预期形势会进一步恶化,所以,不是十拿九稳,不会轻易进行大规模投资,有的甚至连设备更新都给省掉。这使得收缩被强化,衰退的速度大大加快。而这时候,银行为保全自己,不再轻易放贷,并加紧催收贷款;个人也出于谨慎动机,增加了灵活性偏好,纷纷撤走资金,从而使趋冷的经济雪上加霜。在收缩过程中,生产品和奢侈品下降的幅度特别大。这是因为收缩时,设备闲置,新投资减少了。经济低落,人们压缩开支,小车、住宅等奢侈品首当其冲。更重要的是,生产品的投资,主要是依靠对未来的预期。按照目前的经济走势,投资者普遍感到前途渺茫,不敢贸然投下赌注。结果,经济跌入了收缩的旋涡。

为什么繁荣和萧条会有尽头?是什么终结了扩张或收缩?无论扩张从哪里开始,其实质都是投资的迅速增长。因此,要想扩张能持续,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和资源,也就是说,必须有弹性的货币供给和弹性的生产资源供应。当经济摆脱萧条后,信用会急剧膨胀,闲置的设备、原料和劳动力比比皆是,投资者要风得风,要雨有雨,因此扩张初期,产量和就业会大幅度提高。但随着扩张的继续,投资者发现资金和资源不再是唾手可得。为筹集资金,寻找资源,他们不得不四处奔波。这时,产量和就业增势锐减,价格和成本却直线上升。而到扩张极点,各种资源已近枯竭,一个行业的发展,必须靠挤占其它行业的资源为代价,整个经济开始在钢丝绳上行走。人们有了某种不祥之兆。果然,将经济推下钢丝绳的力量出现了。中央银行为了减少国际收支赤字,或者补充准备金,或者防止资本外逃,或者遏制通货膨胀,决定收缩通货;某些行业因节节升高的成本而难以为继,局部出现衰退;甚至一场洪水。灾难就此发生,经济掉头而下,危机出现了。收缩也并非无穷无尽。由于萧条,大量企业破产,设备原料闲置,失业大军充满街头,于是,生产因素的供给恢复了弹性。信贷收缩到了一定限度,为了利润,资金也要寻找去处,货币供给也恢复了弹性。随着企业不再倒闭,价格止跌趋稳,人们信心慢慢恢复。这时,一批企业家预感物价将要回升,抓住机会投资。少数冒险家进行逆向操作,在别人退缩时,注入大量资本以抢占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商,对长期信贷利率特别敏感,萧条时的低利率,成了他们投资的最佳时机。所以这些,使投资渐有起色。再加上政府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经济终于从萧条的泥潭挣扎出来,于是拐点又出现了。对于有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走向衰退和萧条始终是由总需求的收缩造成的,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不全面的。

希克斯经济周期模型的充分就业线,是由于受到资源要素条件的限制,也就是受到供给的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说,总供给是经济周期出现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就是石油价格的急剧上涨。

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义国家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同样摆脱不了经济周期这个自然法则的影响。经济在繁荣状态,或者说在充分就业在线将运行一段时间,但不可能运行很久,必然出现衰退,进而走向萧条。这是我们值得我们注意的。但问题却在于,现在只要经济一不景气,总会有人告诉我们:市场已经失灵了。我不知道在这类人眼里,市场什么时候才是灵验,或者说,在他们眼里,什么样的市场才是灵验的,经济一直单边的向好发展?但可惜那仅仅只是计划经济主义者的乌托邦而已。

而更重要的是,这种论调的言外之意却很简单---政府对市场应该予以干预了。而问题也就在于,如果政府也真信任了这种论调(事实上,政府永远倾向接受这种论调的,因为这无疑是他们扩大职能和权力的好借口),采取了反周期的政策,则会使正常的但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来自我修复的萧条局面维持下去。

被世界普遍看好的美国救市计划,我是坚定的反对者,但我还是衷心希望---是我的观点,而不是世界最广大人民的智慧是个错误!!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韩和元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