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熊晓鸽11月7日公开谈话

卫战胜 原创 | 2008-11-11 14:01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熊晓鸽精彩观点:

  这个时候再融钱比较难,但是创业者自己要想清楚自己缺什么。对于现在的公司,要关注经济危机有多长的时间,如果能够上市,是什么时候?如果不能上市,要熬多久?如果下一轮要融资的话,要融多少?

  在商业场,有人说内容为王,有的说技术为王,有的说是市场为王,甚至有人说管理为王。但是我觉得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就是现金为王。

  作一个创业者的时候,不想要上市的创业者,绝对不是一个好的创业者。创业成功,必须要有自信心。



  解读如下:

  IDG创业投资基金标榜自己为创业投资基金。但从言论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投资企业的标准主要是看这个企业能不能上市。也就是说他们只是追逐利益的人,不是慈善家也不是坏人。所以不要指望IDG可怜弱者,也不必将其魔化为洪水猛兽,或者担心IDG有什么叵测的居心或者通过险恶的策划颠覆一个国家。他的目的就是盈利,赚钱。就是一大堆想赚大钱的人聚合在一起的组织集团。这种机构一般不会愿意做“鸡蛋孵化成小鸡”的事情,因此,国家不要指望这样的机构起到扶贫先锋或者中小企业融资救星的角色。这个任务也只有国家经济部门来承担。(以色列就是这样做的)国办发〔2008〕116号(《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的指导意见》),其实已经要求各级部门开始做了,但感觉还只是流于口头,执行的还不理想。

  其次,我不认同熊先生的现金为王论,什么现金为王?科学发展,就是要摆脱这种短视思维,创造价值可不是让你稀释长远价值换取当下的现金流,企业对当前的盈利不必忧心忡忡,应忧心的是持续盈利的能力以及价值创造的能力。因此,国家在这个时候而不要指望依靠他们。他们只是一堆视钱如命之徒,品德没有那么高尚的,国家在这个时候,帮助了创业企业,其实也就是等于培养“新国企”了!融不到资金,一定是企业基因不完整,存在短板。当实际企业的投资价值严重偏离的客户价值时,才会造成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融不到资金,那是自然。能不断趋近客户价值,才具有实际投资价值。从这个意思上说,实际投资价值或可等于客户价值。这是困饶资本市场的核心密码。困境中的中小企业,赶紧去寻找价值代码吧,准备的越是扎实,越是有力量,越是容易找到资金来发展自己!哪怕说这个企业只是每半年释出一点客户价值。每半年就可以跳一下,增值一次。对投资人来说。赶上一个,就撑死了,就等于买了一个GE。客户价值每半年释出一个点,一个项目或企业够不断释出6-10年的,而6-10年后,客户价值变化了,但结构没有变化。所谓变化了,只是从结构的a点游离到6年后的b的,都在监控中。6年后,新的一轮释出又开始了,还是增值。永续经营,永不退幕。

  再次,我不认同熊先生的“不想上市的创业者,绝对不是好创业者”的言论。原因有几个:真正优秀的企业如果要争取上市,有两大关口,一道是政府审批关,一道是市场考验关,能够过了两大关的企业可能只有1%的成功率,真是“一将成名万骨枯”。当创业者在申请上市,在证明其真正优秀的过程中,就被这么反复折磨,人财物颇有损耗,等到证明完毕——批准上市时,这个企业已经是满身伤痕,它已不是“真正优秀”的企业了。所以这个冠冕堂皇的“证优”过程其实是“证伪”过程—这就是IPO悖论!事实上,创业投资的成败并不取决于是否上市,而取决于所投资公司的质量!主要是所投资的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成长性!如果投资的是一家盈利能力很好的或者企业市场影响率和价值覆盖率成长较快,为什么要退出呢?因此,创业投资的根本问题实际是,最大可能地投资于一家高质量的公司。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在企业间通过合并收购实现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尤其在经济危机的时期,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扩张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对于创业投资的退出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创业者应该有信心做好自己的企业,但做好企业的标准不应该是用上市与否来衡量!

个人简介
车库咖啡孵化器是国务院列入双创文件大力推广的国家级科技孵化器。
每日关注 更多
卫战胜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