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实体经济也得救股市

苏培科 原创 | 2008-11-13 09:28 | 收藏 | 投票

 

救实体经济也得救股市

苏培科  /

 

      在金融危机的肆虐下,全球经济瑟瑟发抖,人们一片悲观。就在这个时候,中国政府果断地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将年初的“紧货币”调整为“适度宽松”,将 “稳健的财政政策”扭转为“积极”。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方案和十条扩大内需的有力措施,让人们异常振奋,也让国内外媒体一致叫好。在当前,中国经济的繁荣与稳定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

此次,中国拯救实体经济的手笔之大、速度之快和方向之准超乎了很多人的想像。以往,一些重大、宏观的经济决策,都要在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拍板定案,而现在离会议召开很近了,此时高调宣示,其意义极为深远。尤其是“十项措施”,项项精准,大都紧贴民生民情和三农问题,让人非常欣慰。如果这些计划和资金都能落到实处、能够用的得当、能够避免贪污腐败,中国经济前景可期。

这次“拯救”也让一些人颇为惊讶:这“十项措施”中并没有列出救楼市和救股市的计划,而是反其道救实体经济,欲以稳健的实体经济来支撑资产价格的慢牛格局,以避免宏观经济再度被大起大落的楼市和股市所绑架。此举意在长远,的确可圈可点,尤其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着重发展实体经济实有必要。

如果在目前大力拯救“高高在上”的楼市,救不活则非常危险。毕竟是在泡沫的基础上吹泡泡,只能越吹越大,泡沫破裂之后的损失也越大。

从央行916日和108日这两次降息来看,当时的利率政策有试图拯救楼市的计划,但是从1029日的降息来看,拯救楼市的初衷已经发生了改变,到目前的“十项措施”, 其方向性和指向性非常明确,显然政府不会再倾全力去给“危房”支腿,而是以实体经济的发展来支撑合理的资产价格,毕竟有美国次贷危机的先例。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下,让“十项措施”忽略股市情有可原,毕竟股市是虚拟经济。但是,如果股市仍然长期低迷不振,则宏观经济一盘棋很难搞活。当务之急,应该让股市及早恢复理性,这样会对内需的启动帮助很大,而且国家的调控手段会更加主动,否则很多市场化的手段会在传导过程中因市场失灵而阻滞。

如果仅靠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率虽然可以上去,产能也能上去,但消费和出口未必上得去。现在外需受阻显而易见,而内需又因国内老百姓没有财产性收入,无法进行消费和个人投资。 “十项措施”试图以增加居民收入等手段来启动内需,但是我们知道,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工资只能对冲当前的通货膨胀,而无法拓展增量消费,尤其是在目前经济前景黯淡、股市暴跌和全民社保体系不健全的情形下,个人的消费行为会更加谨慎,很多人会压缩自己的消费。如此一来,产出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下阶段因产能过剩造成的问题也会更加严峻。

从国外的历史经验来看,只有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才是启动内需的正道。在国内要增加财产性收入,唯一的途径就是股市和楼市,现在楼市“高危”,而目前的股市又异常低迷,很多股票都跌破了价值区间,如果能够让股市恢复本色,内需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前提是健康的股市)。有人统计研究,股市与楼市、车市之间具有滞后6个月的正相关关系,如果股市起来了,就自然会给楼市等形成间接支撑。

从近期市场的走势来看,机械制造、水泥、建材等板块虽有一定表现,似乎给人的印象是拯救实体经济的方案也间接拯救了股市,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一是因为“4万亿元”、“十项措施”究竟有多少会流进这些上市公司,目前仍然是个未知数,投资者提前庆祝可能早了些;二是因为股市自身的弊端会导致市场走势与实体经济相背离, 20012005年的中国宏观经济走势非常良好,但股市一路走低,显然解决中国股市的制度性弊端是重中之重,仅用刺激实体经济的办法来拉动股市长期走牛,想法是好的,但估计很难实现;三是因为有大小非和限售股这座庞大的“堰塞湖”存在,投资者岂能安睡?

如果大小非和限售股问题不解决,中国股市很难走出困境,股市对宏观经济的帮助作用自然就打了折扣。所以,实体经济要救,中国股市也得制度性救赎。

 

个人简介
现任CCTV证券资讯频道新闻主编、财经评论员。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兼中国金融记者俱乐部秘书长。spk518@163.com
每日关注 更多
苏培科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