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e in china 的幸与不幸

杨娇 原创 | 2008-11-14 21:44 | 收藏 | 投票

  在中国见到“made in   china ”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毕竟现在中国的企业都加大了国际化的进程,更能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但是这句简单的话语却让我感慨良多——2003年移民加拿大的表姐回国来探亲,我非常高兴,因为那意味着我可以得到一份来自大洋彼岸的礼物。我收到那个做工精美的银项链时着实高兴了一番,但不久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在礼品的包装上写着“made in   china”,而且表姐从加拿大精心挑选的大批小型礼物中,十有八九都打上了这一标记。这一发现让表姐好不尴尬——我走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替中国的厂商交了产品的出口税,再为加拿大的商家付了进口税,花了几倍人民币的价格,得到一件“made in china”——而且为了避免亲戚朋友认为她吝啬(回到中国才买的这些礼物),她不得不在沃尔玛、家乐福等地买了一批连说明书都是英文的“洋货”送朋友,那些made in china只好再带回加拿大送加拿大的朋友。

  问题还不止于次,外国的朋友在加拿大看上一件精美的“made in china”的商品,希望表姐在中国能多带一些相关的产品回去,跑遍了整个北京都没有没有找到同类的产品,费尽周折找到生产厂家,结果被告知“该产品专做出口生意,国内基本不销售”。难道以后中国人买一件“made in china” 的产品,也要跑半个世界到大洋彼岸去?在加拿大生活了几年的表姐坦言日常生活用品大部分和“made in   china”相关,而且同类产品的资量要比国内的好——堪称物美价廉。突然让我想起一件事:在外贸的小店里看上一件时尚的欧版风衣,款式新颖独特,老板娘不忘夸一句“你看看标签都写着‘made in china’这可都是出口欧洲的”。一试穿才发现袖子一只长一只短——原来这就是它没有如愿出口的原因。老板娘还振振有词“回去改一改就可以了,不碍事,要不是有这点毛病怎么会在中国买”。我当然也知道这点毛病无伤大雅,但是凭什么我们中国的消费者在华夏的大地就该无条件的接受“made in china”外贸尾货?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理应回厂返工,却以这样堂而皇之的理由招摇过市,难怪我们有些人宁愿化几倍的价钱买件NO “made in china”,因为我们已经被愚弄惯了,不愿意在退货时看售货员的脸色,不愿意在交涉的过程动用伟大的消费者协会去解决问题,不愿意惊动媒体的力量让世人都知道我是多么难缠(虽然我只是维护我应有的权利)。

  既然我们把最好的产品都送出了国门,为什么国际友人还不满意,反倾销事件、知识产权的案件还连续不断、狼烟四起。一部分原因是中国的诚信体系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个别企业和个别人急功近利、大局观念差,写着made in china的外贸尾货虽然没有进入欧洲市场,但它既然能堂而皇之的在中国市场出现,那么不排除他以同样的理由进如东南亚、非洲市场,为“made in china蒙上阴影。另外made in china有些只做到了代工在china、组装在china、复制在china,还没有真正做代made(研发、创造、生产)在china,还没有真正树立自己的品牌,那么侵权事件就会成为人家的把柄(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打铁需得自身硬,中国企业培养自己的研发能力、创造能力、树立自己的品牌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只有像一大批的格力、海尔、联想这样的自主品牌在全世界站稳脚跟,made in china的脊梁才能挺起。让made in china在世界各地开花,是中国人智慧和努力的结晶,是中国人的骄傲,但是也因此但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国内企业面临的竞争很压力更加巨大,幸与不幸个中滋味一言难尽。

  一流的产品送到国外,二流的品牌糊弄自己,三流服务留给顾客,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只会与日俱增。外国人借着反倾销的名义打击“made in china”也就在所难免,因为“made in china”还不能写做“MADE IN CHINA”,因为我们还没有强大、完美到让国人信服、让外国人信服、让所有人信服。

  让“MADE IN CHINA ”扬眉吐气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个人简介
资深财经记者&商业案例研究员 初见匠品品牌联盟发起人 人力资源部认证高级企业文化师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