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1.5万亿建设重庆 打造金融危机下的“避风港”

蔡律 原创 | 2008-11-18 11:01 | 收藏 | 投票

  3年1.5万亿建设重庆 打造金融危机下的“避风港”

  综合传媒消息:在全球金融风暴席卷下,作为内陆城市的重庆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全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重庆市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1-9月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GDP增长15.3%,全年GDP将突破5000亿元。2008年前九个月,重庆市经济指标表现为“九升一降”,“九升”分别是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工业投资、利用外资、进出口贸易、地方财政收入、农民及城市居民现金收入,仅房产交易量同比下降了14%。

  重庆何以打造成为金融危机下的“避风港”?专家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要塞和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正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向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目标冲刺。

  重庆正在启动一批重大投资项目,以促进经济发展。其中包括3000亿元的道路工程,近5000亿元房地产业投资,投资3000亿元完善城市污水、自来水、农村公路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工业方面,重庆有9个500亿元产业项目,这9大产业形成后,可产生七八千亿元的销售值,到2012年,重庆工业销售值将达到1.5万亿元。

  其次,近年来,通过一户一策重组和培育地方金融机构、打包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构建地区金融生态长效机制等措施,重庆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金融资产质量最好和金融生态环境最优的地区之一,一个能够有效抵御风险的金融体系已经形成。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重庆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效益稳步增长,实现利润138.9亿元,同比增长45.3%,全市金融资产不良负债率仅4%。

  最后,具有立体交通优势的重庆一直是被国内外产业资本看好,成为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带。今年前三季度,重庆市实际利用内资突破500亿元,达到501.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1.9%。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93家入驻重庆,其中46家在重庆投资开办了82家子公司,47家在重庆设立了分公司、办事处、代表处。

  据华龙网讯 :今年四季度,中央财政新增1000亿元投资,重庆能分得的资金比例,将高于重庆经济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例。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透露,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将提高到25%,重大项目储备将保持1.5万亿规模

  市政、教育、文化、卫生、惠农等民生项目2000亿

  高附加值产业、产业链建设等重大产业项目5000亿

  生态保护、住房建设、新城与重点中心镇建设项目3000亿

  交通、核电能源项目5000亿

  政府财政将投入2000亿,引导其他投资主体以1:4的比例配套,形成8000亿-10000亿的投资,主要在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中高端产业等

  其余的5000亿,将全部交由市场运作,主要投向房地产,今年将完成4000亿,明年完成5000亿后年达到6000亿,森林重庆500亿,畅通重庆3000亿,宜居重庆3000亿,新农村建设1000亿,工业5000亿,能源保障1000亿,和谐社会建设500亿,其他投入1000亿。

  最近,中央对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由今年年初的“两防”(防通胀和防过热)向“两保”(保增长和保稳定)转变,国家将在“投资、消费、出口”等方面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

  1、对摩托业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场危机可能对我市招商引资、产业转移承接、企业上市等方面有一定负面影响。比如,沿海产业转移回流,当地政府开始干预相关产业向省(市)内欠发达地区转移而不是流出。 另外,重庆对外出口比较多的摩托业开始感受到寒冷,从9月份开始,我市的摩托企业进入困难时期,有上百家摩配企业面临停产。 但是由于地处内陆,外向型经济不占多数,重庆经济周期波动比全国滞后一年,其中,制造业波动周期滞后于沿海省市6个月以上。

  2、对房地产行业影响:重庆既然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就不能独善其身,因此没有影响是不可能的。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房地产行业,全市今年房地产销售量减少了16%。但可喜的是,写字楼和主城外的房地产销量在增加,这说明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举措开始见效。此外,由于重庆经济外贸依存度较低,在建项目总规模很大,因此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政府对经济“好一点、稳一点、快一点”有信心。

  3、对丝绸企业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茧丝绸出口,国际生丝价格两个月内从19.1万元/吨跌至13.6万元/吨,浙江近三成丝绸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丝绸业资金链紧绷。8月28日,国际生丝价格还维持在19.1万元/吨的较高价位,但随后飞速下跌,到11月初已跌至13.6万元/吨。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0月,我国生丝出口763吨,同比减少20.02%。重庆市丝绸生产龙头企业———祥飞实业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公司去年产值2亿多元,今年上半年形势还是一片大好,下半年就急转直下。目前最大隐忧是蚕农砍掉桑树种粮,“桑树成材约需4年,若大量桑树被砍掉,整个行业四五年都不可能恢复元气。”

  4、对外出民工返乡潮: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沿海部分纺织、鞋业、玩具等出口生产企业出现了停产、半停产,重庆市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工出现了返乡回流现象,截至2008年10月底,重庆市有10多万农民工返乡回流,占全市累计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总数的1%~2%。这是重庆市劳务办对全市区县乡镇、人力资源市场、车站码头抽样调查的结果。 重庆有400万人在外务工,由于沿海不少企业关闭或歇业,他们中肯定有不少人将返乡。尽管目前民工返乡潮还没有集中出现,但各级政府已作了相关安排予以应对。 重庆市长王鸿举表示,在摸清情况后,政府将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对有创业能力的返乡人员给予担保贷款等帮助,支持他们创业。此外,要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尽量在发展中吸纳就业。

 2008年11月15日,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在重报集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培训讲座上指出,重庆经济将保持良好势头,继续稳健前行。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的股市、房地产、加工贸易出口、中小企业融资、工商企业利润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重庆2008年1—10月,GDP增长了14.9%,增速位居全国第五;我市财政收入增长37%,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值增长3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进出口贸易增长40%……一连串的可喜数据,表明重庆经济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黄奇帆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的“314”总体部署,重庆获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新的城乡总体规划通过审批,激励了全市上下的干劲;

  二是重庆身居内陆,外向型经济不如沿海地区发达,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

  三是市委、市政府见机早、动手早,未雨绸缪,提前出台一系列经济政策,预防和减轻了危机对重庆的冲击。

  早在今年4月,市委书记薄熙来、市长王鸿举带队到沿海考察,回来后就出台了激励经济发展的7条措施:对出口企业进行补贴;为中小企业贷款贴息;市财政出资储煤100万吨;在全国率先启动小额贷款公司;将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15%的企业所得税,由工业领域扩大到外贸、物流及建筑业等领域;设立10亿元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导聚集社会风险投资;对房地产及商品交易会,实行契税、营业税减半优惠。

  “这些措施,重庆比国内其它省市提前启动了半年。”黄奇帆表示,正是由于抢先启动这7条措施,重庆经济才得以改变过去“跌在前面,涨在后面”的被动格局,实现一步主动、步步主动。“现在看来,这些措施与中央的十大措施完全吻合。”

  重庆全力打造金融危机下的"避风港"

  重庆经济波动滞后全国一年 下周出台相关政策

  3年1.5万亿建设重庆 10大行动保经济增长

  3家小额贷款公司昨挂牌 资本金来自民营资本

  重庆有望先行个人放贷合法化 借贷利率有规定

  重庆经济有信心做到"好一点 稳一点 快一点"

  被金融危机"感染"的重庆咨询业变个模式更赚

    重庆市激励经济发展的7条措施

  黄奇帆:重庆经济将继续稳健前行

个人简介
湖北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系团总支书记兼政治辅导员;2004年任忠县人民政府顾问,2007年获“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球问计求策”一等奖,荣获2007度、2008年度重庆十佳网络知识分子。荣获2011年“新阶层·重庆第二届…
每日关注 更多
蔡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