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会紧盯高管高薪不放警示中国

余丰慧 原创自 新浪博客 | 2008-11-04 05:54 | 收藏 | 投票

美国会紧盯高管高薪不放警示中国

   美国国会正在调查9家银行年终奖预算项目。起因是,10月31日《华尔街日报》公布一项分析报告说,截至2007年年底,接受美国政府金融救援资金的首批9家银行共欠高级管理人员养老金和延期支付奖金超过400亿美元。这意味着政府旨在缓解银行流动性危机的部分资金可能直接流入高管腰包(11月02日《新京报》)。
   我们注意到,美国国会一些投票支持金融救援计划的议员开始要求它们回答如何利用救援资金。“我们正在问一个具体问题:你们在干什么?”众议院政府改革委员会主席亨利·韦克斯曼说,“你们是不是在不断发放奖金,然后跑到政府面前说,‘给我们钱吧,因为我们资金短缺’?”
    从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开始提出7000亿美元救援计划开始,危机始作俑者的金融企业高管高薪就开始受到民众、国会关注。一段时间,救援计划迟迟得不到国会批准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民众对一面享受天价高薪,一面造成金融危机,而政府却为其买单,意见非常之大。一些国会议议员们代表民众意愿要求附加限制被救援金融企业高管薪酬条款。最终美国政府修改了条款,接收了民众和议员们的要求。接着,美国国会对雷曼兄弟公司高管天价高薪进行调查,追究造成倒闭的凶手。又接着,爆出美国国际集团(AIG)在被政府850亿美元援助之后,高官们公然花费巨资度假事件,美国国会议员纷纷要求对其进行调查。不能一边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对其进行救援,一边高官们却花天酒地、奢侈豪华地享受。再接着,就是上述政府旨在缓解银行流动性危机的部分资金有可能直接流入高管腰包。11月1日,就传来了美国国会着手调查的消息。
    笔者认为,如果不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企业高管的高薪问题不但不会暴露出来,而且继续被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视为国际接轨的目标,视为借鉴和学习的样板。在中国,一个时期的一些专家和金融企业高管们把美国的所谓管理层收购、离谱高薪视为宝贝,大肆宣扬并嫁接过来,其目的在于由过去偷偷摸摸、有所顾忌和收敛、大打擦边球敛财,摇身一变以进行所谓的与美国(国际)先进薪酬体制接轨为借口,高管自己对自己实行天价高薪、高奖励、高激励,明目张胆、无所顾忌、没有任何收敛、“理直气壮”地利用所谓“合法”手段疯狂敛财。这次美国金融危机才告诉我们,美国民众和国会议员揭露出,被中国一些专家和金融高管们津津乐道的国际先进薪酬体制原来竟然是金融危机的祸根之一。这不能不使长期受蒙蔽和受欺骗的中国民众大吃一惊,恍然大悟。
   在中国,类似美国的情况不是没有。国家财政先后给几大国有以及国有控股银行、农村信用社好、城市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支付问题多次买单,仅剥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和为其股改注资就达上千亿美元。2005年前后,国家财政拿出(有些是人民银行低息再贷款)600多亿元,为证券公司问题负债和资产买单。这些,不但一买了之,而且,被国家买单的国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高管们的年薪几年来直线上升。特别是,个别金融机构原来是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一不小心竟然成为外资控股企业。一方面在中国内地A股市场疯狂圈钱,另一方面大打擦边球。高官们为了攫取离谱高薪,大谈自己是国际化公司;给公司造成了巨额损失,业务上失败了,又大谈自己是中国本土企业,国际经验不足。正反都有理,横竖任其说,黑白随便颠倒。
    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很多,但是金融高管的离谱高薪是原因之一已经在美国达成了共识。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近日呼吁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并表示,离开合理边界的高薪激励,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之一。美国民众和美国国会正在穷追不舍高薪、高奖励问题。这就提醒中国必须系统思考中国企业高管的高薪酬问题。我们暂且不谈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问题,就是相对于广大农民年收入只有4140元人民币,城镇居民只有13000元,金融高管的几千万年薪严重脱离中国国情。更重要的是,这种跟风美国的瞎胡闹离谱高薪可能成为引发中国金融危机的祸根之一。令人遗憾的是,金融高官们离谱高薪在管理上至今处于空白点;日前,人大刚刚通过的《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法》名曰剑指国有资产流失,但是,却回避了国有企业高管高薪的法律约束问题。有关发言人回答记者时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很复杂”法律就回避,很值得商榷。对此,中国必须尽早从法律上、制度上提防和彻底消除这种高管高薪现象,绝不能像美国一样,金融危机爆发了,才把高管离谱高薪约束问题提上日程。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w/2008-11-02/045616571026.s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11/01/content_10291282.htm

 

个人简介
一个在金融战线奋斗20余年的资深金融工作者。在从事商业银行管理的同时,酷爱进行金融研究,各经济、金融报刊文章也一直不断。在做好这些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曾经尝试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新闻时评写作,这一尝试可不得了了,竟然苦…
每日关注 更多
余丰慧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