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四大可行性

管清友 原创自 搜狐博客 | 2008-11-05 14:58 | 收藏 | 投票
《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目录
时间:2008年11月3日 作者:《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


跨文化研究
反译现代符号系统:早期商务印书馆的编译、考证学与文化政治/孟  阅
自律性:布尔迪厄的“内在冲突”/张  意

历史研究
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彭  刚
从天书封祀看宋真宗时期的忠节文化建设/路育松
王茂荫纸币思想新论/楼一飞

文学研究
吴组缃文学研究的学术个性/刘勇强
论《聊斋志异》的短篇小说体式/叶楚炎
情感•革命•国家——徐枕亚《玉梨魂》、《雪鸿泪史》及其周边/李青果

哲学研究
数学筹划与世界的图像化——评析海德格尔的反科学思想/戴建平
马克思价值论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吴 倬 刘新刚

文献与考辨
《梵语杂名》作者利言事迹补考/陈  明
稀见汉籍《唐宋千家联珠诗格》的文献价值及其疏误/卞东波

国情研究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四大可行性/胡鞍钢  管清友
收入波动与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孙文凯  白重恩
产业群形成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匡旭娟   施祖麟

学术史研究
小农经济问题研究的学术史回顾与反思/仲亚东

 

 

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四大可行性

胡鞍钢  管清友

摘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治领导人的共识,但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趋势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之间却面临巨大的不平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一项全球性公共产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承担。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费国和二氧化硫排放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又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责无旁贷。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分为两大问题:第一,减排和为气候变化投资:成本和收益;第二,参加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战略和对策。这两大问题相互影响。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明确做出减排承诺,为实现国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为推动和谐世界的建立承担起负责任大国的义务,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领导者。

关键词:气候变化  国际合作  减排承诺   绿色发展

基金项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中心项目:“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作者简介: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管清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北京,100084)。

 

引    言

几个世纪以来,生态学家业一直在关注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这样的问题。20世纪以来,与之相关的书籍和论文迅速增加。[1]“全球问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罗马俱乐部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本身是个极富争议的话题。气候变化在自然科学界仍有很多争议,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未来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将继续增暖1.1摄氏度至6.4摄氏度的预测,是由各国23个气候系统模式58次数值试验得出来的结果。这些数学模式是否能够准确反映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其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一些研究机构认为,全球气候的变化不过是地球自身冷暖周期转换的结果,与人类自身活动无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1990年、1995年和2001年相继完成了三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这些报告已成为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2007年,IPCC相继公布了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这份报告是IPCC组织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通过合作研究给出的科学结论,是人类社会关于气候变化的最新知识,具有权威性。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作为一个自然科学问题已经普遍为各国所接受。通过IPCC的报告,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个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3]

  第一,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为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专家们在这一部分报告中预测说,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可能是1.8摄氏度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9厘米,而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有90%可能是人类活动。

  第二,气候变暖将使部分人面临死亡威胁,由于技术和财力方面的应对能力有限,那些最贫穷的国家受到的影响将最为严重。在非洲,酷热将使登革热、霍乱、疟疾等疾病蔓延,造成更多人死亡。

第三,气候变化,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等各领域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立即采取措施,使未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避免对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等各领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但要实现这一点,经济上必定要付出一定代价。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浓度水平为379ppm(百万分之一)二氧化碳当量。假设能够实现在2030年将温室气体浓度峰值控制在445ppm至710ppm之间,全球GDP最高可能损失3%,如果尽快采取有效的减缓措施,那么对GDP的影响不大。如果现有的减缓气候变化政策和措施不加以改进,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未来几十年内仍将继续增加。

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olas Stern)主持完成的报告则第一次以美元为单位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并给出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图景。这份报告认为,如果在未来几十年内不能及时采取行动,那么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将堪比世界性大战以及20世纪前半叶曾经出现过的经济大萧条。届时,全球GDP的5%-20%都有可能灰飞烟灭。[4]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中也指出,气候变化现在已经是被科学所证明的事实。温室气体的确切影响很难预测,科学预测能力上也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根据目前的研究,我们足以认定,巨大的风险确实存在,而且很可能是灾难性的风险,比如格陵兰岛和南极西部地区的冰盖融化(许多国家可能将因此被海水淹没)以及墨西哥湾暖流改道(可能带来剧烈的气候变化)。

目前,针对世界性应对气候变化的思潮和一些大国积极推动,我国学者的研究基本还停留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立场上,对我国究竟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如何参加国际气候谈判没有给出新的思路。我们在此前的预研论文中就已经指出,中国可以考虑对国际社会作出中长期减排承诺,承担明确的减排义务。实施分阶段、分步骤、分领域的减排目标。既然在《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确定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相当于减少了12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确定了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0%的目标;在“十一五”期间减排工作方案中提出了到2010年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9.5亿吨的目标,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那么在充分评估国内各行业完成减排潜能的条件下,可以考虑将这些目标作为中国在气候谈判中底线。如果说加入WTO可以视为中国是与发达国家竞争的话,那么承诺减排义务则将被视为与发达国家合作的举动。明确承诺减排义务,是给国际社会一个公开的可置信承诺。我们希望就这一思路进行进一步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对中国公开减排承诺作出评估。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一项全球性公共产品,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承担。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费国和二氧化硫排放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在这个问题上责无旁贷。同时,中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如何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是关系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迫问题。实际上,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可以分解为两大问题:第一,减排和为气候变化投资成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第二,参加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战略和对策问题。这两大问题相互影响。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从技术、经济、政治、国际合作四个方面论证两大问题的可行性问题,即:第一部分是技术可行性:减排的成本和收益;第二部分是经济可行性:为气候变化投资;第三部分是政治可行性:国内建设和谐社会,国际建设和谐世界;第四部分是国际合作可行性: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实现全球气候政策良治。

 

一、技术可行性:减排的成本和收益

1.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是各国最优选择

2.中国采取减排措施的年平均GDP损失不足1%

3.中国开始减排的时间早晚对GDP影响差别不大

 

4.中国积极主动的减排工作已经取得良好效果

 

二、经济可行性:为气候变化投资

1.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域辽阔的国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最大受害者之一

IPCC的报告中说,“气候变暖使喜马拉雅山冰川面积变小”,“气温上升将导致中国的温带北移,干旱地区也随之向北扩张。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将面临更频繁和更严重的热浪袭击,这将给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带来巨大的不适。”UNDP的报告则进一步指出,依照目前的速度,中国三分之二的冰川——包括天山——将在2060年之前消失,到2100年将完全融化。青藏高原上的冰川是世界气候状况的晴雨表,也是黄河和长江的发源地,它们正在以每年7%的速度融化 。在任何气候变化情景中,如果气温上升超过2℃这一危险的气候变化阈值,冰川消退的速度将加快。随着冰川水银行资源逐渐耗尽,水流量将减少。亚洲七大水系——雅鲁藏布江、恒河、萨尔温江、黄河、印度河、湄公河以及长江——都将受到影响。这些水系为20多亿人口提供水源并维持粮食供应 。预测还表明到2050年,雅鲁藏布江河流量将减少14%到20%。

由于中国降水量总体偏少,占一半国土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直接受到严重影响(见表2),并远远超过同纬度其他国家。如果将日本和中国的自然条件作一比较,日本37.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几乎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mm以上,绝大多数在1500mm以上,而中国的湿润地区只占国土总面积的1/3,只有华南沿海地区年降水量在1600-2000mm之间,长江流域及以南在1000mm以上,华北和东北在400-800mm之间,西北内陆在100-200mm之间,塔里木、吐鲁番、柴达木三大盆地小于25mm。[12]在温度同样上升的情况下,中国比日本受害程度更大更广。从我们自身的根本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中国是愿意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世界行动中采取更加积极的政治态度和更加主动的实际行动。

 

表2  中国干湿地区分布

 

占国土面积(%)

分布地区

干湿状况

植被

农牧业

湿润区

32

秦淮一线以南,东三省东部

年降水量>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森林

水田为主

半湿润区

15

东北、华北平原,黄土、青藏高原东南部

年降水量>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森林

草原

旱地为主

半干旱地区

22

内蒙古、黄土、青藏高原大部分

年降水量<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草原

灌溉农业

牧业

干旱区

31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年降水量>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荒漠

绿洲农业

牧业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7)》,第4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

 

中国北部、西部和东部地区都会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UNDP的报告指出,中国北部地区已成为世界上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3-H’(海河、淮河和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区,当前水源开发为可再生供水的140%——这一事实说明了主要水系会快速缩小、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从中期来看,冰川融化模式改变将加剧缺水现象。中国1.28亿农村贫困人口约有一半生活在这一地区,这里包括了中国约40%的农业土地,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冰川融化对中国的人类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中国西部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都面临威胁。据预测,到2050年,该地区的气温将增加1–2.5°C。青藏高原的面积相当于整个西欧,并且拥有4.5万多座冰川。这些冰川以每年131.4平方公里的惊人速度消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报告也指出,过去近50年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西藏冻土最大减薄了4-5米。[13]

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尤其容易受到与气候相关灾害的危害。上海市位于长江入海口,仅比海平面高出4米,因此面临着严重的洪灾风险。夏季台风、风暴潮和江流暴涨都会造成巨大的洪水灾害。1800万上海市民时刻受到洪水的威胁。由于海平面不断上升,风暴潮日益增多,这座海滨城市已被列入了危险名单。但是,最为脆弱的却是上海市约300万来自农村的暂住人口。这些人大都生活在建筑工地附近的窝棚中,或生活在泛洪区,各种权利也受到了限制,抵抗力极弱,时刻面临着巨大的灾害危险。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把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国情概括为: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较重、生态环境脆弱、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14]可以说,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域辽阔和自然生态系统复杂的国家,中国将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例如,我国气象灾害频发,其灾域之广、灾种之多、灾情之重、受灾人口之众,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15]气候变化对我国影响体现在农牧业、森林、水资源、海岸带和其他生态系统等领域。尽管气候变化对某些区域的农业生产也有积极的一面,如气候变暖有利于延长一些作物的生长期、缩短霜冻期,但是从总体上看,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弊大于利,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供的有关中国气候变化的主要观测事实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已经给中国造成了巨大影响并在未来有可能进一步加剧。[16]

2.中国有能力为适应气候变化投资

三、政治可行性:国内建设和谐社会,国际建设和谐世界

1.党和政府有强烈的政治意愿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建立和谐社会

2.中国致力于实现世界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3.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契机

 

 

四、国际合作可行性: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实现全球气候政策良治

1.适应能力极端不平等迫切需要发达国家为适应气候变化投资

2.国际合作的“囚徒困境”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大障碍

3.全球气候政策良治需要国际机构来提供公共产品

4.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当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

 

 

 

 

 

 

 

 

 

 

 

 

 

FOUR FEASIBILITIES FOR CHINA TO FIGHT GLOBAL CLIMATE CHANGE

 

Hu Angang; Guan Qingyou

 

Abstract: Fight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a common understanding by the political leaders of various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however there are great inequalities in slowing down and adapting to the climate change trend between developed countries,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Addressing the problem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is one of the global public goods and any country can’t undertake it solely. China, as the largest coal consumer and sulfur dioxide emitter and the second largest energy consumer and carbon dioxide emitter in the world, and one of the countries impacted most significantly by climate change, has a bounden duty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re are two aspects in China’s responding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Firstly, reduce emission and fund climate change fighting program: cost and benefit; secondly, take part in the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s for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strategy and countermeasure. These two aspects are interactional. We discussed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cost and benefit of emission reduction; the economic feasibility: funding climate change fighting program; the political feasibility: establishing a harmonic society domestically and a harmonic world internationally;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easibility: taking part in the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s for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to realize global climate policies for good governing.

China, facing the selection of multiple strategies, sh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and take part in the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s for climate, and give clear emission reduction commitment, so as to realize sustainable and green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conomy and society, to assume the duties to driv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armonic world, which a large responsible country should take, and to become the leader for fight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Keywords: climate chang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emission reduction commitment, green development

 

 



[1] 参见汤姆.泰坦伯格:《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中文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2] 参见中国气象局局长、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政府评审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郑国光的谈话,《正确认识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中国环境观察》,2007年第1期。

[3] 报告全文见IPCC官方网站:http://www.ipcc.ch/

[4]http://www.hm-treasury.gov.uk/independent_reviews/stern_review_economics_climate_change/stern_review_report.cfm

[5]张焕波:《气候保护政策模拟研究-基于多国气候保护宏观动态经济模型》,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博士毕业论文,2007。

[6] 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Housing and the Business Cycle, April 2008.

[7]Tony Blair , Breaking the Climate Deadlock: A Global Deal for Our Low-Carbon Future. http://www.cop15.dk/en/servicemenu/News/BreakingTheClimateDeadlockAGlobalDealForOurLowCarbonFutureReportByTonyBlair.htm

[9]张焕波:《气候保护政策模拟研究-基于多国气候保护宏观动态经济模型》,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博士毕业论文,2007。

[10] 胡锦涛主席在八国峰会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社,2008年7月9日电。

[11]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2008年7月,第4页。

[12]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7)》,第4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

[13]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2007年。

[14]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2007年。

[15]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2007年。

[16]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2007年。

[17]  据估计,有关成本到2030年将占全球平均国内生产总值的1.6%。

[18] 胡鞍钢:《2020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59页。

[19]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红旗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20]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红旗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2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治理》,中文版,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5页。

[22] 中国加入WTO既是国内改革“催化剂”,也是对外贸易增长“加速器”,同时还是贸易伙伴的“成果分享器”。

参见:胡鞍钢,《对中国加入WTO的初步评价:中国如何影响世界贸易增长格局(2000-2004)》,《国情报告》,2006年1月12日。

[23] UNDP,《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http://content.undp.org/go/newsroom/2007/november/hdr-climatechange-20071127.en

[24] 参见李玉娥、李高:《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问题的谈判进展》,《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第三卷,第5期,2007年9月。

[25] 埃里克•波斯纳(Eric Posner)、卡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出钱让中国减排”,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版,2007年8月9日。

[26] Kaul, Inge; Grunberg, Isabelle and Stern, Marc, 1999, “Defining Global Public Goods”, in Global Public Good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Edited by Inge Kaul, Isabelle Grunberg and Marc Stern,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7] IPCC由三个工作小组组成。第一个工作小组负责从科学层面评估气候系统及变化,即报告对气候变化的现有知识,如气候变化如何发生、以什么速度发生。第二个工作小组负责评估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以及天然生态的损害程度、气候变化的负面及正面影响和适应变化的方法,即气候变化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可以减少这些影响。第三个工作小组负责评估限制温室气体排方或缓和气候变化的可能性,即研究如何可停止导致气候变化的人为因素,又或是如何减慢气候变化。

[28] UNDP,《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http://content.undp.org/go/newsroom/2007/november/hdr-climatechange-20071127.en

[29] UNDP,《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http://content.undp.org/go/newsroom/2007/november/hdr-climatechange-20071127.en

[30] UNDP,《人类发展报告2007/2008——应对气候变化:分化世界中的人类团结》,http://content.undp.org/go/newsroom/2007/november/hdr-climatechange-20071127.en

[31]埃里克•波斯纳(Eric Posner)、卡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出钱让中国减排”,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版,2007年8月9日。1987年,美国大力推动签署限制排放破坏臭氧层化学物的《蒙特利尔议定书》(Montreal Protocol)。美国这么做并不是出于利他主义,而是因为一项成本-收益分析使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总统确信,美国从中所得到的东西,将远远大于失去的东西。禁止排放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并不会给美国公司造成负担。相反,发展中国家就强烈反对这个议定书。它们要求并从富国得到了巨额补偿性支付。

个人简介
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宏观研究中心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曾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项目主任; E-mail:gqingyou@sina.com
每日关注 更多
管清友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