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印象-石油美元去了何方?

里维宁 原创 | 2008-12-13 22:06 | 收藏 | 投票

       去北美欧洲如今对本土游客可谓相对容易, 在偏远的县城也会有人对你说: 哦,我们去过欧洲数国考察.再不济,也去过东南亚或本土的特区香港, 澳门或台湾地区. 非洲则少有人问津. 偶然的一个机会, 得空去西非一个盛产石油得国度拜访, 所见所闻令人深思. 曾去过数个所谓英联邦国家, 对曾是英联邦成员且近在咫尺香港地区也再熟悉不过. 可这个曾是英联邦成员国的西非国家, 其现状的确令人难以恭维. 由于殖民的历史,使其官方语言文字变成英语. 但日常百姓所使用的语言则是土著语言与英语的杂烩. 即使懂英语也极难听懂当地的"杂烩语言". 失去个性的文化氛围的确给人以非驴非马的感觉. 难怪民族独立一直是区域性的一种运动, 难怪五四运动还囊括反殖民的内容.......

      按理说,资源丰富的国度只要稍微有一些公众或民族意识, 稍加调理,吃饭应该没问题. 但所见到的是: 手持AK47在机场巡游的士兵, 乱如农贸集市的国际机场海关, 拿钱就放行的检验官员, 路边圈地索要停车小费的社会闲散老大.......曾有人说,殖民对区域发展有利, 例如上海海派文化的形成,或香港的有条不紊的都市管理, 看来并非都是如此. 关键还是在于一个族群的自我努力. 看看这个OPEC成员国的市井街民吧....

1) 大都市国际机场附近的一街区

2) 大都市里的农贸市场

3) 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华文化足迹

4) 相当于本土地级市的市中心

 

个人简介
由军人历练至访问学者,经国企,跨国企业实践又客座于研究,亲历动荡,目睹改革......
每日关注 更多
里维宁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