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机不可失:产业转型升级

董登新 原创 | 2008-12-09 09:15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4万亿机不可失:产业转型升级

——投资“大跃进”PK GDP结构大调整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30年改革开放,中国GDP高速增长,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商品供给极度繁荣,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不但从传统的“短缺经济”走向了真正意义的“买方市场”,而且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除了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的钢铁产量、煤炭产量、水泥产量、发电量、玻璃产量均成为世界第一。目前,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已经正式展开。

  不过,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工业化快速推进的30年。以“高能耗、高污染”制造业的高速扩张带来的GDP高增长,一方面带来了工业产品供给的极度丰富与繁荣,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江河湖水的大面积污染,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与此同时,城市工业的大发展,并未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同步发展,相反,城市工业越做越大,城市楼房越盖越高,而农村经济发展却严重滞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被进一步放大,东中西部差距也进一步扩大。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工业化的高速推进,却并未有效推动农村城市化的同步发展,这直接导致我们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滞后,因此,服务业无法成为中国劳动力的就业“蓄水池”,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比重较低。

表一:2007年中国三产业结构

产业划分

就业比重

GDP比重

第一产业(农业)

42.6%

11.7%

第二产业(工业)

25.2%

49.2%

第三产业(服务业)

32.2%

39.1%

  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工业化,中国三产业结构呈现的主要特征是:工业GDP块头最大,但它吸纳的劳动力就业量却是最小的。相反,GDP贡献最小的农业部门,却吸纳了中国最大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此外,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远小于工业,它对劳动力的吸纳量也相应较小。也就是说,“产值工业化”只是产值虚高,它并未有效辐射农业,也未带动服务业大发展。当然,全国42.6%的劳动力“种田”养活13亿人口,这也是了不起的一个进步,但42.6%劳动力却只创造了11.7%的GDP,这也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及行业效率的相对低下。

表二:发达国家三产业结构

(一般情形)

就业比重

GDP比重

第一产业(农业)

低于5%

低于5%

第二产业(工业)

20——30%

20——30%

第三产业(服务业)

超过60%

超过60%

  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来看,它们的GDP结构与就业结构表现出了高度的对称性和匹配性,而且,自从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后,它们的服务业就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全社会6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服务业),并同样创造了60%以上的GDP。相反,农业吸纳劳动力不足5%,它所创造的GDP也不足5%;而工业的重要性则降低至20——30%。

  相比之下,中国产业结构急需升级换代,经济增长模式也要从注重GDP数量增长转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在本轮扩大内需过程中,不能再重复十年前的“故事”,我们必须珍惜4万亿的投资机会,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抓住机遇,下狠功夫实施经济转型大战略。基本思路是:

  (1)以农业产业化解放农村生产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大力培植乡村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尽力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全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就地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重构农村自我造血机制,提高农村综合经济实力,唯此方能提高农民收入和社会福利。

  (2)以节能减排、降耗治污来改造传统工业,以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来武装现代工业。“高能耗、高污染”工业必须加大治污成本,并以此作为现代工业和绿色工业的开端。30年的工业化扩张,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6大行业作为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这6大行业的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占全国的比重接近70%!2008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据统计,在全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占16个。中国70%的河流与湖泊受到污染,有一半的人口缺乏干净的饮用水。因此,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手段,让工业尽早尽快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现代工业,已成当务之急。

  (3)以农村城市化和完善的物流网对接,让城市企业下乡,让城市资本务农,让城乡大融合,让城乡一体化,只有真正解决了中国高难度的“三农”问题,才能有希望做大中国现代服务业和第三产业,才能让服务业真正成为中国庞大劳动力就业的“蓄水池”。第三产业是以高端服务业为龙头的现代新兴产业,它的高科技含量、高效率物流,以及人性化的社会公共服务网,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巨大魅力之所在。

  因此,在“扩大内需”的巨额资金投入和政策优惠的引导下,官方投资与民间投资应该合力抓住机遇,从战略高度实现历史性跨越,扩大内需的核心应该是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并让国民共享GDP增长的经济成果。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董登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