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工资有利国家长期竞争力

韩和元 原创 | 2008-02-18 11:46 | 收藏 | 投票

从长远来看,提高工资就是提高国家竞争力。

 让公众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既是全体劳动者对“荷包鼓起来”的美好希望,也是进一步改善民生工作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结果,最大的好处是增加了最更大人民的可支配收入,这样的结果将对刺激内需有积极而正面的影响。当然有人基于企业的成本计,认为这将进一步削弱中国在这方面的比较优势,比如那个曾经向邓小平建议过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休克疗法的张五常,他在他的文章里这样写道:新劳动法惹来的祸,北京的朋友不可能不知道。虽然我早就知道会有大麻烦,可没有想到麻烦会是那么大。工厂倒闭,老板炒员工,员工炒老板而诉之于法,劳、资双方敌对,手法千奇百怪,极具想象力。这一切,不是我事前没有想到,而是没有想到那么严重。这几年从国内跑到外地——尤其是越南——去设厂的炎黄子孙不少,转移有利阵地也。近来传言四起,说因为新劳动法的推出,问津越南者急升。我不反对国内的厂家投资越南或其它廉价劳力之邦。为了生计,或要多赚钱,无可厚非。我反对的是中国推出法例,把投资者赶到越南等地方去。

一、从微观经济角度出发:  迈克尔.波特说过,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归根来说还是所在地的企业的竞争,只有我们的企业真正具备了竞争力,我们国家才具备竞争力。

  张教授是教制度经济学的,教的是宏观经济类,对微观经济可能关注的不够,我们知道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揭示了劳动者工资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理论认为,如果支付给劳动者比市场所出工资更高的工资,企业反而能取得劳动总成本最小、利润最大的效果。支持该论点的原因有很多美国经济学家戴维·罗默列出了四个最重要的原因:更高的工资能增加工人的食物消费,改善工人的营养状况;更高的工资能提高工人的努力程度;更高的工资能提高工人其他方面观察不到的能力;更高的工资能培育出工人对企业的忠诚。

  许多实证研究也大多支持了效率工资理论的有效性。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亨利·福特的高工资实践。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决定将工人的工资从每天2.5美元大幅提高到5美元,这样的工资比当时制造业的平均小时工资几乎高出了一倍。绝大多数人预测,高昂的工资将很快压垮福特公司。然而,事实正好相反。福特的高工资战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据估计,就在实施新工资政策的当年,福特公司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1%。正是这种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和大胆的创新行为,亨利·福特也因此被称为美国“20世纪的工业之父”。

  相比之下,中国的企业家大多还停留在依靠压低工人工资以获取更高利润的时期。这种思维定式的逻辑很简单:工人拿得越少,我就挣得越多。

  但与此同时,低工资制度带来的问题和危害也随之浮出水面。换句话说,低工资制度至少会带来以下四个方面的后果:

  首先,恶化了劳资关系。正如效率工资理论所阐明的,低工资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可能使工人丧失工作积极性,产生“偷懒”行为。为了防止工人“偷懒”,企业势必使用各种监督措施。由此企业的监督成本也不可避免地将大大增加,而劳资矛盾也只能更加尖锐。劳动保障部统计,1995~2006年的12年间,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加13.5倍,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加5.4倍。

  其次,损害了企业的效率。在低工资制度下,企业不愿意支付职工培训费用,而许多职工又无力自费参加培训,致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难以得到迅速提高。

  再次,流动率高跳槽频繁。低工资难以提高工人对企业的忠诚度,人才流失严重。这样的直接结果是,缩短了我们企业的寿命。也正是在以上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企业的寿命都不长。有研究表明,欧美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但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不到3年。

  由此看来,对国家治理决策者及企业治理决策者来说,转变观念刻不容缓。因为低工资制度也许会带来一些短期利益,但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提高工人工资水平和各种福利待遇,加快培养以自主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竞争力,才不失为一件利己利人的最优选择。

  迈克尔.波特说过,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归根来说还是所在地的企业的竞争,只有我们的企业真正具备了竞争力,我们国家才具备竞争力。

二、从宏观经济角度出发:

      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在短期内对我们的企业的赢利能力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长远计,我们的企业将会收益于工资的提高上,我们可以预期的一个情景是:因为占我国人口最多数的工人群体收益于增加工资,在解决他们的基本生存保障的前提下,必然刺激他们将增加的收入,流向消费和投资,这样的结果是中国经济将摆脱对出口的依赖,国民经济的内生性动力进一步增强,出口的降低直接的好处是外汇总量增长的放缓,货币供应将自然减缓,有利于通货膨胀的控制。

    综上述,增加工资,与企特别与国有利。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韩和元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