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是滋养权贵资本主义的温床

卫战胜 原创 | 2008-02-04 14:18 | 收藏 | 投票
  有媒体发表评论认为,“晒工资”表达了人们从自身低工资出发,对高收入的质疑,揭示了当今分配领域存在的差距与不公。于是“晒”的对象也在扩大,已波及到垄断行业一些人的头上。可见这里面承载着愤怒、不满和思考,寄托着对反腐败、社会公平正义、和谐效率的期待。因为,如今通过“改革”,一些特殊人群已经演化成了利益集团,他们正在利用“制度化的方式”扭曲分配关系,与民争利,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与强加在大多数民众身上。“晒工资”这个看似很情绪化的现象,实际反应了深刻的社会心理。在今天地区差异、行业职业差异、收入存在较大差异的背景下,为什么人们还对“晒”官员与特殊群体的工资产生这么大兴趣?

  市民提出的问题是:如何让公务员、让领导干部的工资透明化?现在揪出一个贪官就是数千万元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连公务员家的小孩都敢在同学面前显摆“我家有的是钱”。随便一个社区民警都有钱买几套住房,这钱是哪来的?可见,人们敏感的是“晒”工资之外的另一“收入”面:非阳光领域——信息绝对不对称的“灰色地带”。

  我国公务员队伍庞大,现阶段追求公务员工资收入的透明化,取决于监管机制的设定及成本。有没有与激励和约束同在的透明机制,是问题的关键。比如当有公民想了解某一公务员的合法收入时,可以到哪里去查?是否随时可查?舆论界认为,无论怎样强调收入是一个人的隐私,但公务员的合法收入来自于税收,公共财政条件下,纳税人尽了纳税义务,便有权了解税款的去向。也只有知情充分的条件下,公民才有可能实现监督权。比如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为在加税前买车而下野,因此他不是在廉政公署介入下才下课的,透明机制成了“占便宜”过不去的“高压线”。

  相形之下,当制度与机制缺失,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一方是弱势的。比如,对官员的工资收入,人们是否只能每年在“两会”期间,才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知情权诉求和行使监督的权力?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奖给了三位在信息经济学领域取得成就的美国经济学家。他们的贡献,在于揭示了信息在经济行为中的前置作用,人们在信息上所处于的优势与劣势的不同地位,可能会造成机会的不平等,从而给出了制度创新的新空间。

  理论上讲,当官员偏离工资性合法收入,而进入灰色地带的时候,会表现出一种特征:他是把“官”(职业),当“生意”(交易)来理解并在强烈的心理暗示、利益的诱引驱动下,不惜监守自盗,铤而走险的。这就自然进入了信息经济理论揭示的“充满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的市场领域。信息经济学理论还认为,当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经济行为人有故意的“隐藏行动”,会引起“逆向选择”,导致“权力不对称”,创造垄断暴利,使“信息劣势方”在不知不觉时即“受损”,从而引发“道德风险”。

  以此可见,与其对贪官“杀无赦”,还不如最大限度压缩“信息不对称”活跃的地带。因为杀贪官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一个人做到有职有权的高位,国家、社会、家庭、自己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精力、时间,杀掉了,满盘皆输。不如“有教无类”教为先。前置高压线,信息对称了,自然就消灭“权贵资本主义”的温床。
个人简介
车库咖啡孵化器是国务院列入双创文件大力推广的国家级科技孵化器。
每日关注 更多
卫战胜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