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价是市场心中的痛

傅子恒 原创 | 2008-03-17 08:45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中石化一季度业绩是否亏损的争论,成为近期市场关注的一个焦点。有预计称,由于国际油价持续上涨而产品售价受到管制,石油炼化行业出现价格倒挂,一些企业无法承受之重,开始关门停业。而中石化、中石油等石化产业巨头也受到了冲击,业绩大幅下滑,中石化首季与上半年业绩将出现亏损。

  而来自正式渠道的消息回应是,13日,中石化公司发布澄清公告,称有关报道与事实不符,公司首季亏损并不确切。

  传闻会否是空穴来风?从市场经验来看,大多不是,此前,中国平安、浦发银行等再融资消息开始传出的时候,相关公司也发布了澄清公告,但事实证明,公告澄清的只是传闻中的数字差异,消息本身却是确切的。这一次,中石化是否再一次落入这一窠臼?

  以中石化目前的地位与市场影响,传闻中的亏损也许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后果,但该公司业绩锐减,却几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中石化集团副总经理周原日前曾公开表示,当原油价格为100美元/桶时,集团每销售1吨汽油的亏损将达2000元人民币,销售柴油亏损更多。尽管,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规模巨大的中石化炼油业务用的原油一般会提前作储备,影响今年1季度炼油成本的油价应该是去年12月至今年2月间的油价,而这段时期的平均油价约为92美元,中石化人士表示,即使是92美元,对公司来说也仍然是一个很高的价格;而且,中石化作为特大型国企需要承担巨大的社会责任,即使亏损也不可能停止生产。所幸的是,中石化产业链条横跨石化产业的上、中、下游,上游的原油开采业务将从高油价中获益,从而可以保证公司的油气开采、加油站和化工板块的盈利能力,从上下游整体来看,不会出现负利润的情况。

  真实状况是,按按周原的原话表述是,“一季度情况与去年相比肯定是下降了。”

  而有关国际油价的进一步走向,市场人士预计很可能是继续上涨,甚至有预计称最高可能上冲150美元。

  从生产角度来看,中石化的困境是无法对成本进行转嫁,因为有国家的宏观调控,更有此前国务院颁公的“限价令”,这也是国内众多企业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而消费领域的现状是,肉价的上涨尽管受到多方管控,却仍然成为拉动CPI涨升的主要要素,成为近一年以来价格涨升的“罪魁祸首”。与此同时,其他日用消费品涨价的冲动普遍存在,一直在酝酿并实际上已经在采取行动的方便面与奶制品等副食品涨价、洗衣机、冰箱等轻工业制品涨价,尽管小步挪动,市场的反弹并不强烈,但在引导市场进一步的预期方面,其方向却是一致的。

  与上述构成CPI的要素上涨更为不同的是,石化产品是一切轻、重工业制品最基本的原材料,其价格上涨将更使市场不能承受之重,这其实不需要进行高深的经济学理论证明,而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常识。

  我们生活一个一切都在涨价的时代,通货膨胀,全球皆然,其成因非常复杂;而更为复杂的是,对于中国,由需求拉动、成本推升、结构影响各种类型的通胀交织在了一起,同时相伴的还有人民币汇率的升值相对美元的贬值、境外价格传导等传统通胀理论没有解释的因素,这就是我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真实局面。在政策应对方面,如果外部性的成本推升与价格传导所引致的通胀不能缓解,政策调控限制所压制的通胀压力就会累积,其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会有一个暴发与释放的过程;换言之,政策压制尤其是依靠行政强行压制所导致的尚未显现的隐形通胀,增大了以后调控的难度,而后续的结果,必然是更严厉的紧缩措施,从而有可能伤害到一直以来政府小心小心翼翼所希望保持的经济增长。如果这一结局出现,则宏观景气将掉头向下,上市公司业绩下滑将成必然。这,才是市场所真正担忧的。

  从这一角度来说,中石化业绩下滑,是通胀对经济造成伤害的一个信号,这一信号首先预示着,行政对物价进行的临时干预,政府需要善后。目前,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已经就石化炼化亏损申请获得补贴。在市场层面,中石化亏损,市场不能承受之重,中长期而言,行政干预,政府也将不能承受之重。
个人简介
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会计师。目前从事证券研究工作,关注领域为证券投资、宏观经济与公共政策。著有《改革中国:风险、挑战与对策》、《经济能见度:财政政策与收入初次分配》、《证券分析师眼中的财务指标》、《股权分置…
每日关注 更多
傅子恒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