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命运动的形成与运行

黄熙瑜 原创 | 2008-05-03 15:36 | 收藏 | 投票

             人类生命运动的形成与运行

                 (生命运动学之二)

    (本人自创了‘生命运动学’,个人以为这是能够改造个人、人类、社会的研究,几乎与西方最近所推出的、耗资900万美元巨额项目经费的“维基经济学”有很多相同的研究内容,虽然起点和切入点不同,而研究出来的结果是一致的,即“消费者拥有更多知识和力量,企业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大规模协作思想,大规模协作如何改变一切的理论。”在我的研究中也在进行着这样的探讨,独自一人在没有任何条件与支持的情形下进行着研究,但我认为我的研究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并设法从本质上去改造事物的运行与变化,通过改变使其更符合人类自身的发展与需要。)

   

1、由个人的需求因素中既产生了个人生命运动,又产生了人类生命运动:

Q+R1”是消费者的个人生命运动,“Q”是一个人对一切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需求,这些需求不是消费者自己能够产生的,而是由社会来实现他的需求,于是,因需求产生的个人生命运动就要与社会其他人的生命运动发生结合,人类生命运动是因个人的需求因素而形成的。“R1”是个人在具备消费能力的情形下,想要获得消费时的某种行为方式,如等待消费和竞争消费,就是现代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消费方式,而“R1”就是人在获得消费时的能动性。个人生命运动中“R1”的形成产生了在“td”上与“Q”的结合,因此而使“Q”也具有了同一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运用,“R1”与“Q”的结合决定了在“td”上的共同运用情形。

R1”是寻求商品消费、实现“Q”的需求欲望。商品生产由社会产生,如“R2R3R4R5”的劳动形成一件商品生产。“R2R3R4R5”为什么要劳动,为什么生产出商品来,是因为他们有需求,他们各自的需求与自己的劳动结合后,形成“Q+R2”、“Q+R3”、“Q+R4”、“Q+R5”。“Q+R2Q+R3Q+R4Q+R5”都是因个人的需求而产生的个人生命运动,但他们的需求不是消费需求,而是要获得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消费需求能力,是要获得消费者的购买资金“Rtq”。

Q+R1”与“Q+R2Q+R3Q+R4Q+R5”产生结合,结合情形由“Q+R1”决定,也就是由“R1”个人的消费行为方式来决定。“R1”如果是等待消费或竞争消费,那么“Q”在“td”因素上的运用,与商品生产时“R2R3R4R5”的劳动因素在“td”上的运用是分离的,分离之后消费与生产之间需要在”交换中把两者需求进行结合,在“td”上无法运用时,就产生了以资本为交换性的经济运动。如果“R1”把自己的购买资金投入到产品生产上进行委托生产,那么“Q”在“td”因素上的运用,与商品生产时“R2R3R4R5”在“td”上的运用发生结合,这是人与人之间由两种不同的需求因素在“td”上发生的结合。“Q+R1”与“Q+R2Q+R3Q+R4Q+R5”的结合,是人与人之间的生命运动以两种不同的需求进行的结合,消费者需求的是使用价值,企业家、科技人、劳动者、政府工作者需求的是消费资金。任何一个人只要具有需求欲望和消费能力时,都能启动社会生产,在启动中为其他的劳动者创造了获得消费能力的需求,劳动者在获得了消费能力之后,这个劳动者同样可以转化为一个消费者,人类生命运动就是这样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生命运动发生结合,必然是在两者之间产生了不同的需求,而对方所拥有的又必然是自己所需求的,这就是人的生命原理之所以形成的道理。

2、人类生命运动中各种劳动因素的形成:

个人生命运动和人类生命运动,都是因为需求而产生的,需求的实现是要通过劳动的形式才能产生,有需求必然就需要产生劳动,有人类生命运动的形成,就必然会形成劳动因素。“Q+R1”因为需求消费,需要与“R2R3R4R5”结合后,才能获得消费,因此,人类生命运动的结合就是基于在劳动因素的运用上,有人类生命运动产生就必然有劳动因素。

在“Q+R1”结构中,首先我们来看,如果“R1”是等待消费和竞争消费,他运用的不是“td”,而是运用了“Rtq”消费能力,他因需求而发生的个人生命运动,不是与“R2R3R4R5”进行结合,而是以消费资金与“R2”的商品使用价值在”中进行交换。为什么是与“R2”交换,因为一件商品在生产之前,根本没办法确定出谁是这一件商品的购买者,于是只得先把商品生产出来之后,再来等待某一个消费者购买,因此,企业家以创业方式组织商品生产,用资本与政府、科技人、劳动者、其它生产部门进行交换,在交换后获得了生产许可权、科技成果、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等,并将其组织在企业的生产中,商品生产出来后,生产企业把商品出售给流通渠道,再由流通企业用商品与消费者的消费资金进行交换,这样就产生了商品经济;那么在交换形式中,Rawq”和“Rqw就不成为劳动因素,他们的需求是在”中产生了交换利益。其次我们再来看,如果“R1”是把购买资金投入到企业中进行委托生产,那么商品生产的过程,就是获得消费的过程,消费与生产是“td”上的运用,消费者运用了“td”来产生自己的消费需求,消费者这样做是有好处的。第一是消除了流通渠道”的交换形式,消除了流通利益;第二是用“Rtq”取代了“Rtw”的运用,企业家没有用“Rtw”去交换经营权、劳动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由消费者支付,消费者为什么要支付,是要考虑到对自己的需求能否产生服务,能够产生服务因素的消费者才会付给报酬。于是任何一种可以实现人类需求的服务成为劳动因素,人类生命运动中的劳动因素就是这样形成的。

R1”是消费者自己的能动性服务于自己的需求,不能作为一种劳动因素,就像等待消费和竞争消费就不能作为劳动因素一样;但消费者以消费资金,选择一个生产企业,把需求和资金投入到生产中,委托企业生产商品使用价值,以消费资金取代了企业家的生产资本运用,消费资金成为企业中各个劳动者(指社会劳动因素)的需求,并在选择中把消费资金给予了他们,这时是消费者的能动性实现了各个劳动者的需求,因此,“R1”符合“实现需求的服务”,成为消费者的劳动因素。“R2”是企业家个人的劳动因素,企业家为消费者提供与生产进行合作的参与条件和选择机会,实现了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的需求;以及为劳动者提供劳动场所、劳动资料、劳动工具等,为劳动者创造了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空间”,辅助劳动者获得消费资金的需求;R2”符合“实现需求的服务”,成为企业家的劳动因素。或许有人会说,在交换性中R2”同样也能产生“实现人类需求的服务”,为什么不能作为劳动因素,而现在又作为劳动因素看待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是的,这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在交换性中“实现人类需求的服务”是作为一个手段,而在现在是作为一个目的。作为手段时运用了资本为交换工具,企业家只是为了尽可能多的追求利润,反而会从消费者身上设法获得更多利益,这不是消费者的需求,而是被迫交换。作为目的时运用资本辅助劳动者的劳动能动性,通过辅助使自身也具有作用于商品使用价值的间接劳动能动性,而商品使用价值才是消费者的需求。“R3”是科技人的劳动因素,科技人的科技和知识成果,如果是作用于一件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可以产生消费者的需求;如果是作用于生产效益和劳动效益上,可以提高劳动者获得消费资金的能力与效益,“R3”符合“实现需求的服务”,成为科技人的劳动因素。“R4是劳动者的劳动因素,劳动者利用了消费者给予他的劳动机会和消费资金、企业家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科技人的科技和知识成果、政府的有序行为管理等,直接的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和制造,制造出来的商品是消费者的使用价值需求,R4”符合“实现需求的服务”,成为劳动者的劳动因素。R5是政府劳动,国家权力可以建立人类生命运动整体的行为秩序,使人与人之间不同的需求因素、劳动因素、以及消费与生产在td下能有机结合、同时进行、同步到位,在有序的行为方式下,有利于消费者获得使用价值,有利于各个劳动者获得消费资金,R5”符合“实现需求的服务”,成为国家政府的劳动因素。

R1R2R3R4R5”五种劳动因素的组合,都是作用在一件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上,缺少了任何一种劳动因素都是不行的。“R1R2R3R5”是辅助性劳动,成为间接劳动因素,“R4”是制造使用价值,成为直接劳动因素。在作用于一件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时,只有先产生了间接劳动因素后,才能产生直接劳动因素,没有间接劳动因素的存在,直接劳动因素是不能形成的。使用价值的生产需要“R1R2R3R5”间接劳动因素,最重要的是“R1”间接劳动因素,没有“R1”的产生与存在,就没有“R2R3R5”的形成,更不会产生“R4”直接劳动因素。五种劳动因素的形成,不是分离运行的,而是同时的被集中在同一个生产企业中,作用于同一件商品的生产上,作用于一个消费者的需求上。人类有许多的人,都形成了这五种不同的劳动因素,然后被分散在不同的行业和各个不同的生产企业中。

以人类的间接和直接劳动因素成为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要素,间接劳动和直接劳动是构成生产力的新元素,新元素创造了新的生产力,新生产力的内涵是:“人的劳动因素与‘td’结合后产生了制造商品使用价值的作用,人才是创造使用价值的主要因素,物质与资本只是作为创造使用价值时必须的物质基础和辅助条件。”新生产力把需求与生产进行了区分,物质基础是由需求者提供的,生产则为其制造出使用价值,生产方面不以物质为构成因素,认为生产力是一种实现人类需求的能动性,而物质与资本是没有能动性的,只是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使用状态,使用状态不是能动性,人的行为与作用才是能动性,因此,在新生产力构成因素中分离出了物质与资本的因素,一切资源及资源利用均是人的劳动能动性,以劳动能动性为资源时不具有稀缺性,而是需要与人类的需求进行结合,由人类的需求因素中产生人类的劳动因素,一切生产都不再是私有制的,人的需求才是私有制的,需求才需要物质基础,生产是纯粹的人的劳动能动性,因此,没有了私有制生产,只有私有制需求,新生产力的作用是为了实现任何人的私有需求欲望,新生产力是以人的生命原理运行为基础构成的。

3、建立全社会每一个人独立的价值生产和分配体系:

Rt1”是消费者的独立价值生产,是以个人的间接劳动因素与自我的消费资金结合后,形成一件商品的生产要素来产生的。Rt2”是企业家的独立价值生产,是以个人的间接劳动因素与自我的生产资本结合后,形成一件商品的生产要素来产生的。Rt3是科技人的独立价值生产,是以个人的科技与知识成果运用于企业生产中,形成一件商品的生产要素来产生的。Rt4”是劳动者的独立价值生产,是个人直接利用了消费者的消费资金、企业家的生产空间、科技人的技术成果、政府管理因素等来制造商品使用价值,形成一件商品的生产要素来产生的。Rt5是政府的独立价值生产,以国家政权为管理要素,来强化在一个企业中各个劳动因素进行有序结合的管理,并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法则运作于一个企业的生产上、运作于一件商品的生产上、运作于一个消费者的需求上,形成一件商品的生产要素来产生的。

独立价值生产对应的是劳动者,以间接和直接劳动因素的形成来确定他们的劳动价值;而对应于消费者时,是独立的使用价值生产,于是在同一件商品生产上,构成了独立的价值生产与使用价值生产。什么是独立?独立就是以人为本的一种私有形式,独立生产就是以人为本、以私有需求制度为主体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没有独立生产模式的,因为以人为本的私有需求制度的生产是不存在的,计划经济的生产主体是国家政权,市场经济的生产主体是企业,而独立生产模式是以人为本。在一件商品上只有一个人是独立使用价值需求者,其他的人都是独立价值需求者,这就是私有需求制度的独立生产模式。

在有了独立价值生产体系的运行基础上,就有了个人独立价值分配的保障。(Rtq-W)”是消费者的消费资金进入到商品生产中,则“(Rtq-W)”变为“〔Rtq -(R1+R2+R3+R4+R5)〕”,公式表明消费资金就是各个劳动者的劳动价值。“Rt1”是消费者个人独立价值的生产与分配,是消费者个人在与其他劳动因素结合后,产生在一件商品上的个人独立利益,这一独立利益在一件商品价值上是固定的,并与其他人的固定利益总和后构成了一件商品的新生价值。Rt2”是企业家个人独立价值的生产与分配,是企业家个人在与其他劳动因素结合后,产生在一件商品上的个人独立利益,这一独立利益在一件商品价值上是固定的,并与其他人的固定利益总和后构成了一件商品的新生价值。Rt3”是科技人个人独立价值的生产与分配,是科技人个人在与其他劳动因素结合后,产生在一件商品上的个人独立利益,这一独立利益在一件商品价值上是固定的,并与其他人的固定利益总和后构成了一件商品的新生价值。Rt4”是劳动者个人独立价值的生产与分配,是劳动者个人在与其他劳动因素结合后,产生在一件商品上的个人独立利益,这一独立利益在一件商品价值上是固定的,并与其他人的固定利益总和后构成了一件商品的新生价值。劳动者个人的富裕程度与自己的劳动和劳动投入量有直接的关联,因为劳动者没有其它的物质基础可以作为创造独立价值的条件,只有劳动力付出才是自己创造价值的唯一条件,但是那些提供生产资本和消费资金的提供者,他们的货币只能对自己的价值生产产生作用,但不影响到劳动者的独立价值生产,那些提供物质基础的人不能支配劳动者,不能支配利益分配,因此,劳动者与企业家对等的与消费者发生结合,劳资关系不存在了,他们在协作情形时使企业边界变模糊了。Rt5”是国家政权的独立价值生产与分配,是政府劳动因素在与其他劳动因素结合后,产生在一件商品上的政府独立利益,这一独立利益在一件商品价值上是固定的,并与其他人的固定利益总和后构成了一件商品的新生价值。

独立价值生产有明确的使用价值需求者,并以消费者的购买资金作为各个劳动者的共同分配利益,商品价格是由劳动因素形成的,那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形下商品价值与商品价格都是平衡运动的。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等量,就是消除了交换利益,或者说将经济运动中的交换利益转化为劳动利益。一件商品的生产不是一个人创造的,需要将社会的间接和直接劳动因素共同结合后,才能产生一件商品的生产,那么间接劳动因素也能产生劳动价值,经济学没有把间接劳动因素也纳入作为创造劳动价值的范畴中,而是以资本的增殖性来对待或运用各种间接劳动因素。在一件商品生产上,只要有一个劳动因素的存在,就要以这一劳动因素来确定一个独立的价值生产,这个独立的价值生产是给予产生劳动因素的那个劳动者的,那么在一件商品上,有多少个劳动因素的存在,就要确定多少个独立的价值生产,总和了所有的独立价值后,就是一件商品上的全部劳动价值,也是一件商品的价格。所有价值都起源于劳动,把全部价值从商品上进行分离出来,给予参与劳动的各个劳动者进行个人独立价值的分配,就是完成了一件商品价值的劳动性确定,也就完成了一件商品的价值生产和一件商品上劳动价值的分配。有了独立的价值生产和分配体系,社会中的所有个人才能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才能有人权的独立、人格的独立。

劳动价值分配方案是在“〔Rtq -(R1+R2+R3+R4+R5)〕”模式中进行的,这其中的“R1”又是 Q+R1”中的“R1”,“Q+R1”中的需求能力“Q”,是从“R1R2R3R4R5”的劳动中转化而来的,这五种不同的劳动因素所创造的劳动价值刚好等量于一件商品的价格,那么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劳动价值的分配标准落实在一件商品上时,是构成一件商品价格的基础,因此,劳动价值的分配需要有一个分配标准,一方面以标准进行合理化的分配,另一方面在有效的分配之后,使商品价格趋于合理。制定分配标准的目的是什么呢?一方面是要使人具备需求能力,在需求能力下满足人的需求能动性,然后由需求启动生产,劳动价值与商品价格是等量运行的,在等量运行关系中,社会产生的需求量与生产量都是平衡运动的。另一方面又要与个人的劳动进行结合,有多大的劳动量产生多大的利益分配,劳动量与需求量等量运行。

劳动价值分配的标准首先是从Rt1”的标准做起,“Rt1”是给予全社会无职业人的基本生活标准与保障,这个标准的制定由国家政权来统一制定,制定无职业人的基本利益依据有二:“一是他们作为消费者有个人间接劳动因素的产生与存在,二是他们的间接劳动因素成为新生产力的组成元素,使生产力水平具备在一个相当的程度上,不需要他们实际的直接劳动因素,也能创造出供给他们生活上需求的各种使用价值。”假如以中国现时的消费水平和生产力水平而论,无职业人的平均基本生活费用标准为每月500/人,那么这一标准是作为无职业人个人消费能力的生命运动的产生,那怕他是一个刚出生的人,就具备了个人生命运动的能力与条件,在这一情形下,人类社会是没有绝对的贫困者的,人人都可以进行个人生命运动。第二是从“Rt4”的标准做起,“Rt4”标准由国家政权对应于无职业人的标准来统一制定,最低不能少于“Rt1”的15倍,最高不能大于“Rt125倍,在最高与最低的幅度中,由全社会不同行业中、不同劳动岗位上的劳动者自我制定;“Rt4”标准制定后,国家政权对应于劳动者独立价值出台一个政策:1、在同行业中、同一种商品生产上、同一个劳动岗位上的劳动价值是相同的,劳动者以劳动量按件计酬。2、劳动价值无论多少必须按当年的劳动收入,在当年消费掉个人收入总额的70%幅度,余下30%幅度为个人的养老储备金。3、在70%的幅度中如果消费不完的,个人劳动收入按剩余幅度往下降低;如果能够消费完的,只针对“Rt4”这一商品上涨30%(这种上涨不是通货膨胀),增加幅度只作为在相同劳动岗位上增加30%就业率,而劳动者、及其他独立价值原有分配标准不变。4、在增加了劳动就业率之后,依然还是能够消费完70%个人收入的,结合整体的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基础给予劳动价值上涨;5、整体的“Rt4”标准上涨时,相应的也要把“Rt1Rt5”标准上涨。第三“Rt2”由企业家自我制定,但交由消费者选择;在其它独立价值因素都清楚的情形下,企业家谋取多大利润,消费者一目了然,在经过比较后,会对企业家的独立价值做出反馈,太高的不会有太多量的选择,于是企业家必须慎重考虑,因为消费者的购买资金进入到生产环节中取代了流动资本的运用,因此,与企业家产生合作的第一个合作者是R1”,没有“R1”的产生,就没有“R2”的存在,于是有多少“Q+R1”中的“Q”量,才能产生多少“R1”劳动量,也就在“R1”劳动量的基础上产生多大的Rt2价值。“Q+R1”中“Q”量的产生,是社会上个人自由的消费者本人对这一企业产品的选择。没有了交换性利益后,同行业中的企业没有了竞争因素,使用价值的生产成为产生(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劳动价值的根本。企业没有了生产流动资本的投入,企业内的劳动者报酬、劳动资料、国家利益等支出都是由消费者支付的,不产生生产经营的风险,而固定资产的投入是不会造成企业家亏损的。第四是Rt3科技人劳动价值,科技人是以科技产品生产的量来产生自己独立价值的量,在科技成果不进行交换时,科技不被独立的生产企业垄断,科技成果可以给予所有的企业都进行科技产品生产,这样就会加大科技产品的生产量,以生产量的增大而增大科技人的独立价值生产,所以独立价值生产体系的建立,科技是不能被垄断的,反而是开放式的投入到所有企业的生产中。第五是Rt5”政府劳动价值,由国家政权根据本国的政治因素、军事因素、治安因素、外交因素、社会保障因素、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因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所有个人的教育与医疗费用的公共服务)等在内的利益需要,通过统筹兼顾、经过核算之后确定出一年之中的需求幅度,再以这个幅度的量,分摊落实到各行各业、各个不同商品生产和各个不同劳务服务上,分摊下来之后,成为固定在某一件商品与服务上的政府劳动价值。政府有了劳动价值后,不再以财政税收为权力利益。第六是高效益行业与低产出行业的利益分配协调,如服务业、旅游业等是高效益行业,如农业是低产出行业,政府在高效益行业中制定较高的劳动者利益,但实际收入不以制定的标准分配,而是划分出一定的幅度作为给予低产出行业的劳动者利益,这样可以使低产出行业中同样拥有获得劳动力需求的能力、同样拥有获得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人才的需求能力。

制定劳动价值分配幅度与量的标准,是以全社会新生产力水平为基础来确定的,是要有效的实现人的需求,尽可能多的给予各个劳动者获得劳动价值量来释放人的需求能动性,需求能动性又成为第一间接劳动因素,在启动生产的作用下,释放了人类的劳动能动性,使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相应幅度的提升与解放,在这一情形中,由消费与生产的结合,产生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合二为一,相互为用。商品价格形成因素,以劳动价值分配幅度与量来制定,即使有商品价格增大幅度情形的产生,但不是通货膨胀现象,而是独立价值分配结果。需求不再会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化,而是商品产量的变化。新生产力构成改变资源配置,资源成为劳动因素,需求产生劳动使资源没有稀缺性,资源必须与需求结合成为有效性利用。

 Q+(Rtq-W)”结构中的“W=(R1+R2+R3+R4+R5)”,公式变化为“Q+Rtq -(R1+R2+R3+R4+R5)〕”。这个公式是个人需求与众多劳动者的劳动进行了结合,在结合关系中,我们看到R2是企业家用生产资本转化为间接劳动,R5是政府用国家政权转化为间接劳动,在转化过程中,一方面是企业家和政治家的需求,需求建立起间接劳动因素来产生间接劳动利益;另一方面资本与权力不再是交换工具,而是转化为人与人之间需求与劳动进行相互结合时的结合工具,是实现个人需求、形成个人劳动的工具,这就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人不会再以权力与资本的拥有而产生等级之分,不会再在权力与资本的交换性作用下,产生不合理的利益分配,产生不合理的个人需求,产生两个相对抗的阶级。权力与资本不是给予少数人拥有的,而是给予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使用的,这才是实现人人平等互利,社会和谐发展的民生基础。

4、消费与生产形成合作的运行方式:

Q+(Rtq-W)”是消费者在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生产企业、不同的商品品牌进行了选择之后,才把自己的需求与企业中各个劳动者的劳动进行结合,首先是与企业家的合作,决定因素在于Q+R1”中的“R1”。在这里我们把“R1”作为一个人来看待时,没有一个生产企业会对一个人的独立消费行为在意,因为任何一个企业家不会自我主动的把自己转化成为一种间接劳动因素,还是想要在一件商品上创造最大化的生产利益,想要产生资本的增殖性效果,这是资本人性化的本性。一个人的独立消费对一个生产企业的利益不会产生多大影响,而如果是所有的消费者都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消费时,就可以对一个企业产生利益的影响了,就不得不促使企业经营行为的改变,在这里我们就不能把“R1”再看成是个人消费,而是全社会的整体消费,这时Q+(Rtq-W)”是全社会的消费者运用“td”成为自己的消费方式。

一个人的需求是不能让企业家放弃交换利益的,那么企业家就不能成为一个劳动者,如果是全社会所有的人都采用“(Rtq-W)”方式进行消费时,那么所有的企业家就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商业运作,因此,基于在这样的情形下,只能先把消费者组织起来后,才能在人类社会中开展人类生命运动。要产生人类生命运动就要把个人消费进行组织、进行管理,没有组织的消费永远只能是单一交换的经济运行模式。组织消费的目的,是要把全社会所有的消费者联合起来与社会生产的方面进行结合,在同一组织中,一方面可以对无数分散的个人消费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产生影响生产企业的优势。成立消费组织是改变等待消费、竞争消费的行为方式,使任何个人的消费在“td”因素下被集中后与企业的商品生产发生结合。

组织消费的目的是在运用消费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运用到“td”因素。空间因素的运用有二个方面:“一是以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来集中消费,二是把使用价值的‘生产空间’通过转化作为消费者的‘需求空间’。”时间因素的运用也有二个方面:“一是在同一时间范围内、把同一地区中的消费者、对同一个生产企业的同一种商品需求进行数量集中,二是把使用价值的制造时间通过转化作为获得消费的需求时间。”在这一情形下,消费组织中的任何一个消费者,他的需求都具有了td上的运用,并用相同的td应用与产品制造发生结合。成立了消费组织后,所有的消费者个人不是等待消费和竞争消费,而是把自己的消费需求,以及对某一个生产企业和某一件商品的选择,向本地区的消费组织申报,再统一的由消费组织把自己的消费资金投入到生产企业中进行生产委托。

成立了消费组织后,人类就消除了分散消费、独立消费的形式,而是集中消费、组织消费的方式。消费组织的成立,首先是消除了流通渠道,也就减少了流通利益的产生与存在;其次是与生产方面进行了结合,为了产生双方的结合,消费组织要求所有的生产企业公开公告自己的产品信息和价格信息,而价格形成因素要以劳动价值标准来制定。企业把生产和价格信息公告后,交由广大的消费者自由选择,因为需求是私有制的,所以自由消费的因素是存在的。在自由消费的基础上,所有个人在公告信息的生产企业当中,通过公告信息的了解和对商品质量的认可之后,选择到中意的、合适的制造企业作为自己的需求,然后把需求信息和消费资金托付给消费组织,由消费组织统一集中在本地的同一时间范围内、对同一企业产品的需求,把消费者托付的消费资金投入到企业的生产上委托产品生产,制造出来后,再把商品物流回到消费者手中,完成消费者通过“td”的运用为自己创造的需求。

整个社会的需求是无限大的,对应于一个独立的生产企业,生产的能力是有限的,而消费需求是自由的,这三种因素造成了这样的一个局面,对于知名品牌的商品和生产企业来说,价格因素一旦掌握在消费者手中的时候,交换性利益不存在了,价格趋于合理,使原有知名品牌的商品价格在产生变化后(一是劳动价值标准的产生,二是劳动价值成为商品价格),使更多的消费者具备了购买能力,导致整个社会对知名品牌的需求量迅速上升,上升到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无法生产出来,因此,因知名品牌的生产能力不足,社会需要组织生产。

知名品牌的生产能力不足,不是企业家生产资本的不足,而是生产时间和生产空间两者因素在应用上的不足,而全社会的消费者又是以td的运用来与生产企业进行合作的。生产时间的不足表现在生产企业中没有那么多的劳动力来应用时间因素与消费者在需求上的时间因素进行结合,这个时间因素不是由生产企业决定的,而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和需求量决定的,生产不出来就会拖延,拖延就意味着实现不了消费者的需求,那么消费者用时间来建立的消费就会无效,所以生产企业在时间应用上是被限制的,于是造成时间因素的应用不足。生产空间的不足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区域性地方局限,比如一个全球知名的品牌属于美国产品,而在中国每天都能产生相当的需求量,如果从美国生产后,再输送到中国,时间成本和经营成本都会加大,这样就必然会影响需求,也影响了企业家个人的劳动利益,因为其他方面的劳动利益是被固定的,不再会造成影响,受到影响的只能是企业家个人的利益;又比如即使在一个国家中由某个地区产生消费需求,可是这个地区又不能进行生产,同样也会造成区域性地方局限;二是属于本生产企业所拥有的生产场地、生产设备、劳动工具等固定资产不足形成的局限,消费者应用的空间因素,是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商品的物质空间,由于需求量的增大,导致空间应用因素也增大,造成生产企业空间因素应用不足。

因社会需求量的增大,导致企业生产能力的不足,在这一情形下,企业必须组织生产,一方面增加固定资产投入,但这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也不一定在预期的时间范围内达成这一目的,于是造成需求量的流失;另一方面是兼并与合并现有的生产企业,一来这些企业中有现成的熟练工人,二来这些企业中有现成的生产场地、生产设备、劳动工具等固定资产,这些企业被兼并与合并的原因,在于这些企业社会对他们的需求量下降,造成他们有剩余的生产时间和生产空间的富余;生产时间和生产空间是形成劳动因素的条件,他们的生产时间和生产空间无法被运用时,即使有自然条件下的时间因素,和具有了由固定资产形成的物质空间,但依然还是无法运用的,无法运用就意味着他们的劳动价值也就无法产生,这就是由“R1”因素决定的,在这里“R1”因素是确定了“Q”的td的运用,由于不能与生产企业结合,造成生产企业没有生产时间和生产空间的应用,仍然还是自然时间和物质空间的存在,不具备人在进行利用时的能动性,也就不成为新生产力构成状况。

兼并与合并的形成,是消费者的需求与资金自发的通过被选择的企业来进行扩张,把需求扩张到其它生产企业上,把消费者的间接劳动扩张到其它企业中与其他的劳动者进行结合,同样建立起独立使用价值和独立价值生产。这种扩张模式,产生了知名品牌企业以产品品质的扩张,称之为品牌扩张效应,扩张利益从另一企业的企业家利益上分割,这个扩张趋势是自发现象,也是以需求来确定生产的模式,扩张者成为生产组织者。在经过组织消费的情形下,以及通过“R1”在“td”上的运用,产生了社会的间接和直接劳动因素,产生了独立价值生产与分配体系,人类的需求得到了与生产力相匹配的极大释放,人们有了更多的消费需求能力,于是对品质好、信誉好、品牌好的商品需求量剧增,另外所有的企业都要公告产品和价格信息,这是给予消费者做出正确和满意选择的条件,那么只有那些知名品牌的产品最终成为人们的青睐,这是一个淘汰的过程,也是知名企业趁机进行生产组织的过程,那些滥竽充数的、品质不好的、鱼目混珠的商品在组织生产时被永远清除掉,清除之后不仅对消费需求有利,更把全社会的需求集中到了知名度高的、信誉良好的企业中。

消费与生产的结合,是消费组织与生产组织进行合作的运行方式。消费组织把每一种消费进行归类,并在当地各街道、巷道、居民生活小区上设立有销售店铺或服务场所,设立销售店铺或服务场所只是为了覆盖消费人群,而不是重复设立,因为交换形式的消除,使流通渠道不存在了,也就没有了以往商业竞争时所出现的店铺林立,处处门面的现象。其实这不是经济繁荣的景象,而是竞争现象,交换性资本运动、商业运作的现象。每个消费者在所属的消费组织中,像在银行存款的方式一样,把自己对每一种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信息“存储”入消费组织中,“存储”的需求信息与时间因素结合后,再来确定消费者的消费资金投入,如每天都需要的消费,以十天的平均消费总额存入消费金额;如一年中只需要110次以内的消费,以商品价格百分比、或千分比的幅度存入消费金额,消费组织就是根据当地消费者对某种消费的需求,以及存入的消费金额,在当地以需求分类的销售店铺与服务场所中,设立这种商品或服务,消费者可以对应于自己的需求选择,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形下,都已经把自己的需求与消费资金进入到了生产企业中,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到销售店铺和服务场所中去现买现卖,而每一次在购买之前都不再需要进行生产委托之后才能购买到商品。需求信息的“存储”方式,在运用上也与银行存款和取款的性质相同,银行每天都有人存、取现金,银行不是针对于储蓄户有多大的存款资金额,也要储备多大的现金额来供支取,不是的,而是应用了时间因素来应付某个短时间范围内的支取,然后又有存款资金回笼。消费组织也是应用了时间因素来应付购买者,把十天的平均消费总额和百分比、千分比的消费资金,集中起来后购买商品,以一个短期的时间范围的最大销售量作为销售店铺的存货量,出售一件补充一件商品存货,出售一件之后获得了消费者新的消费资金进入,即时用新进入的消费资金再补充一件与同一商品的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委托,把需求信息和消费资金又一次进入到生产企业中,由生产企业制造出商品,再物流回到消费组织的店铺中,如此周而复始的运转。

人类生命运动的形成,产生了整个社会在进行需求时的合作,需求使用价值者为劳动者提供价值需求,需求价值者为消费者提供使用价值需求,消费者与劳动者就是因需求而形成了相互之间的生命运动结合。人类生命运动的运行,启动因素是个人生命运动的产生,是为了自我的需求,在自我的需求因素上运用了td,于是使自我的生命运动发生转变,权力与资本的交换性作用消失了,权力与资本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生命运动结合时的应用工具,通过这两个工具的应用,可以保障需求与劳动的结合,保障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利。

需求是独立的、自我的、私有的现象,独立的意义表现在td上的个人应用,谁使用了td,谁就具有了独立的生命运动现象。自然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公开、公平、对等、人人都能自由使用的,在同一的自然时间范围内,相同的时间因素人人都能无偿的使用到。空间对应于企业家来说,制造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空间是他提供的,可以创造自己的劳动价值;对应于消费者来说,可以把需求时的空间因素应用转移到这个生产空间中,使生产的空间变为需求的空间;对应于劳动者来说,生产空间是他利用来制造商品使用价值的条件,也是自己获得劳动价值的条件;因此,相同的空间因素对应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公开、公平、对等的给予人们使用的。人人都使用td,产生了人与人之间需求与劳动的协作,产生了全球范围内需求与劳动的协作,协作的产生是因为相互的需求,劳动则是相互为对方的需求服务的,人类生命运动构成了人类共同生存与发展的社会运行基础。

 

个人简介
四岁才开始说话,因而不擅长说,而喜欢想。成年后关注于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于是想问题的根源为何?想得多了,不由得开始有了个人见解,于是更吸引我进一步思考,最后把个人思想归纳为“生命运动学”,考证了人的行为与意识的…
每日关注 更多
黄熙瑜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