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高增长加剧流动性过剩

董登新 原创 | 2008-06-04 11:51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外汇储备高增长加剧流动性过剩

——藏汇于民:让外汇资产进入千家万户!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对于一国而言,外汇储备是一国预备的、贮藏的国际购买力。其主要目的是应付本国到期外债的偿还、进口用汇,以及意外重大事件发生时的对外巨额支付(如战争、油荒、粮荒等面临的集中向外采购),除此之外,外汇储备也是一国政府干预本国外汇市场、调节和稳定本币汇率的“本钱”:如果外汇市场供给不足,则央行可以抛售部分外汇储备,从而增大外汇投放,平衡外汇市场供求;反之,如果外汇市场供给过剩,则央行可以增发本币来购入部分外汇,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市场外汇供给,另一方面则会增大外汇储备。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不但基数大,而且增长速度快。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基本上是外汇“零储备”,1990年,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100亿美元;1996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2006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如果照此速度增长下去,2008年,中国外汇储备必将突破2万亿美元!

  由此可见,自2004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几乎每两年就要翻一番!如此大的基数,如此高的增速,原因何在?

  (1)货物贸易顺差持续快速增长。改革开放的前15年,中国货物贸易的基本格局是收支相抵,略有节余。1995年,货物贸易顺差首次突破100亿美元;1997——20048年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每年大约维持在200——400亿美元之间。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较上年翻一番;2006年跃至1775亿美元;2007年更是跃升至2622亿美元。2007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达2.2万亿美元。

  (2)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持续增长。199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度净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1993年突破200亿美元;1994年突破300亿美元;1996年突破400亿美元;2002年突破500亿美元;2004年突破600亿美元;2007年突破700亿美元。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却不足200亿美元,仅为1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

  (3)在资本严格管制格局下,新增外汇大多只能进入外汇储备通道。虽然人民币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但资本项目仍然严格管制,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国民尚不能自由买卖外汇,也不能自由持有国外资产,不能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大量的经常项目顺差(贸易顺差)与资本项目顺差(引进外资),使净流入我国的外汇剧增,从而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为了放缓人民币升值步伐,央行的唯一选择:就是用本升不断地从市场中收购外汇。也就是说,央行不停地收购外汇,外汇储备就会不断地增大;同时,央行不停地收购外汇,则人民币投放就会不断地增大。于是,流动性过剩因此形成并不断加剧。

  庞大的外汇储备,必然产生巨大的管理成本及汇率风险。尤其是美元的持续贬值,必然加剧我国外汇储备的无形损失,从而抵消掉了来之不易的出口创汇净收益。这是得不偿失的糟糕事情。

  与此同时,由外汇储备剧增产生的流动性过剩,必然导致物价上涨,并同时催生房市与股市的重大泡沫。2007年以来,我国经济过快过热,应该说,根源就在于外汇净流入过快,人民币投放过多,从而刺激了原本增长过快的投资规模的进一步膨胀,经济增长过快过热也就不可避免,更为严重的是,一旦物价从结构上涨转为全面上涨,则必然引发一场恶性通货膨胀。

  2007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的从紧货币政策,实际效果并未显现出来。2008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涨幅不断攀升,今年前四个月的CPI涨幅分别高达7.1%8.7%8.3%8.5%。由此看来,从紧的货币政策正处于两难的境地:存款准备率已被推至历史顶峰,如果不加息,则投资冲动仍无法克制,更何况存款实际利率已为负值,不利于流动性回笼;如果加息,则又担心美元多次降息后的利差挤压效应,而且加息还会直接加大企业投资成本和经营成本,国民经济或许会因此而实现“硬着陆”,但它不利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

  因此,疏导外汇供给严重过剩的唯一办法:应该是“藏汇于民”,而不是“藏汇于央行”,让外汇资产尽早进入千家万户。

  不难设想,采取类似于“港股直通车”的模式,早日打通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通道,让国民可以自由持有外汇资产;同时,打通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与国际外汇市场的通道,让汇率生成机制完全市场化。这既是减缓外汇储备增长、收缩人民币投放的有效选择,也是从源头上根本解决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有效选择。中国从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人民币必然要走向世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就是这其中的一道坎。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董登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