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价值论纲要>> (四) 北山愚公 著

余永耀 原创 | 2008-06-08 20:06 | 收藏 | 投票


 <<统一价值论纲要>> (四)       北山愚公  著    

  第三篇    社会经济生活的价值体系

第一章       人类社会生活的总法则——努务满足曲线法则

  在由人组成的社会中,人的本质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派出生的三大法则,指导、协调着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政治的,经济的,文化道德的,法律的等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
经济生活是全部生活的主体和基础,因此这些法则当然指导、协调着人类的经济生活,并因此派生出一系列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来。
  人类进化到组成社会后,这时人类的理性已发展到了一定的价段,然而生命的自我要求理性引导本能向更有利于其自我的肯定的方向发展,理性发挥其智能的优势,用群的力量使人类个体更好的发展并制定了人类群体的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一系列规则来,当然这些规则都要建立在肯定和尊重个体自我和自我派生出来的权力,如平等、自由、私有权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财产私有权、平等、自由这些权力,自我也没法去努力创造,这样人类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因此,平等、自由和私有财产权是由人的本质特性自我所赋于社会中每个个体的基本的自然的权力。尊重这些权力 ,才是尊重每个生命的人类个体,社会才有其坚实的基础。由人类个体的同源性产生的人类意识和本质要求的平等是组成人类社会的基础,也是协调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法则和规则的基础,没有一个平等的平台,社会协议就无法达成;自由表现为个体自我的意志和行为状况,财产作为自我意志和行为的结果,也是自我独立性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私有财产反过来是保证人类自由的必要条件,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劳动和积累是物质财产的基础,没有物质财产,个人就无法储存他们的劳动成果或者与家人及他们爱人分享这些成果,因此,否认一个人他以公平方式获得的财产享有权利就等于否认个人的劳动成果——个人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因此,私有权若不能得到保护,其他权利就毫无意义。
  人类社会在肯定或部分肯定每个个体的同一性的权力之基础上,人的本质要求每个个体在现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过程中,他总是会对努力的方式和努力的结果进行权衡,比较和选择,从而使其努力达到各自的最大,去取得在其环境中的最大限度的竞争优势,或使自己欲望最大限度的满足。

第一节   权衡选择法则

  人类权衡选择法则,早在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意识到了,并提出的“从愉快出发开始每一项选择与回避的行动”的原则。中国古代的孟子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寓言,以及两利相交取其重,两害相交取其轻,这都是人类已经意识到人类这个由其本质派生出来的生存努力中的指导原则。这也是自然界中,人类的努力之中,利弊的相互依存的事实中所选择的法则。
  自我在追求自己生存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每一件事,并不都是纯粹有利的,在这些有利的事情中,往往伴随着不利或有害的因素或结果,或在事情中有利的成分多些,有害的成分少些,这时人的本质中理性的部分就会根据自我和环境来权衡其利弊大小,比较而作出自己的选择来,就象治病的药物,有副作用一样,但总是有益的,故而仍然使用。
  而这种选择是由人的本质来完成的,常说的人心是杆秤,他都是根据自己的理性本能地进行选择,趋利避害。
  面对着无穷欲望下的物质的稀缺,或人们有限的努力及其努力的结果——创造财富的有限性或自然资源和生产物质的稀缺,人们就会在人的本质的要求下进行比较、权衡和选择。
经济学特别关心的就是人们的行为在生活当中经地深思熟虑,且在未做某事之前部是先考虑好其利害得失一面,在人们的这方面生活当中,当人们的确遵照习惯,按照惯例,不假思索地临时做某事时,其实习惯与惯例本身就几乎是精密而细心地观察不同行为过程所产生的利害得失产物。

第二节  努力满足法则

  尽最大的努力使自己取得最大限度的竞争优势,这是由自我派生出来的人类生活的总法则。在人类社会中,一般表现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其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用努力作横坐标,欲望及其满足为纵坐标。作图可得努力满足曲线。

  人作为自然界的生物个体,生命的本质要求它去努力,尤其是在必须竞争才能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中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使自己在与环境中的其它个体的竞争中,取得生存竞争的最大限度的优势,从而才能使自己的生命得以生存和发展。当人类在生存竞争中取得了统治其它生物的权力之后,组成了社会的人类,在社会内,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同样会存在为生存或为生存优势而竞争,这个努力满足法则自然是社会生活的总的法则。这样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去创造财富,从而使自己的欲望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个满足里有生理的需要和心理的需要,而这些需要正是构成其竞争力的基本内容,其中有经济上的、也有政治上的,以及其它方面的构成竞争力优势的内容)。
  这是人类社会中每个人的行为和意志的总法则,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尤其是在社会生活的主导和基础的经济生活中表现得更突出,而且由此派出生一系列的社会经济行为规则来。
  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大自然的物质成为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用的物品,使人的欲望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从而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为有利,这是人的本质对人的要求或人的本质派出生来的社会生活的总法则,这是一切经济生活规则的根本原因。
  人类个体的努力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其欲望这个无穷的动力的指导下,向前发展的。欲望的满足总是一个相对的,而且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我们用图形对其准确的描述,得出努力满足曲线,我叫它努力满足法则。

  当我们找出这个努力和满足的相关联系后,我们来仔细用大自然的函数分析法来分析其中的各因素以及相关的联系,进一步对这个总法则进行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们分析横坐标——努力。
  在经济学中通常将努力与劳动和生产相等同来讨论。
  从对生命的本质和生存法则的研究和对生活的观察,我们知道人必须努力,才能维持生命的活力和生存所必需的有用物质。因此,人的努力活动既是生命所必需的,又是维持生存的生理和心理所必需的,它既有本身使人快乐的一面,又有作为付出所感到痛苦的一面。马斯洛也感觉到人似乎有点自相矛盾,既有惰性倾向,同时又有运动发展的倾向,他的分析认为这是由于生理原因,人需要休息或恢复,同时也是一种心理反应:人需要聚集能量。
  在人类生存进化的早期到现代文明中,人类的努力表面上主要是表现为一种体力上的付出,这时的能量耗费必须由物质来补充和维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大自然控制力越来越强,原先作为人类取得生存必需品的努力——主要表现为痛苦的一面——体力的付出,现在已经被机械力几乎完全替代了,这时人类在体能上由于生命的要求有很多的体力的努力已作为生命力保持的必需,现在表现出是一种休闲和快乐。
  当然,现在我们经济学意义上主要讨论的是作为生产必需的人类个体的体力付出——努力,这个努力满足曲线法则中的横坐标轴的性质、形式和量的相关问题。
  1、人类努力的构成
  人类个体努力在本质上或以最原始的概念上,努力主要表现为实质上人类个体在智力和体力上的付出。即人类努力=(体力+智力)×时间×强度。
  在这个努力组成的要素中,人类的体力是变化不大的恒定值,时间上每天每人最多只有24小时其中必需要有休息和睡眠的体力补充,强度也是有限的,这是人类生理机能所决定的。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变量那就是人的智力,这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量,在人与人之间也是一个很大差异的量,人的智力既是进化的结果,又反过来加快了人类生命的高智能进化,智力在人类的努力中取得了决定的作用。
  在人类早期的社会中,在大众的生产努力中,智力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作为人类群体所公有的形式,如火的发明和使用,而在人类个体之间并不很突出,故而早期人类努力量主要以体力×时间×强度的形式表现出来,又由于体力的差异是很小的,对于单个的人或部落来说,合理安排努力量主要是以合理安排劳动的时间来进行的,因此这时表达人类的努力大小量可以用时间耗费多少来量度。
  随着人类生存进化和生产实践的发展,智力在人类努力量中表现出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力量对比中,人类研究自然并找出其中可相互利用的规律来代替人类去努力、去创造,从而大大提高了人类的努力水平,另一方面在人类社会中,通过分工与合作来提高人类社会整体对自然改造的能力,加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力。
  2、人类努力的量度形式
  在自然经济或简单商品经济中,人类的生产力还十分低下,智力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大,而且人们相互之间的差别不太大。因此,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往往将早期的人类努力的量,简化为以时间来衡量,即在这个生产中人们相互耗费了多少劳动时间,这时努力的横坐标通常用时间来表示。
  现代经济学从广义的资源意义上来认识努力时,把人类的努力当成稀缺的资源,他们研究人们每天如何配置这个稀缺的人力资源——钱和时间,从最本质的角度来说人们稀缺的是时间,而钱货币,这是商品经济社会对人们作出努力并取得的成果上来作为一种量度的。
因此,在商品经济发达之后,人类个体在社会中的努力用取得货币的多少来量度的。
  货币的取得作为你对社会贡献所作的努力的结果,这时人们的努力公式变化量最大的主要不是时间,主要的是你的智力,而对智力的衡量是不能象对时间的衡量那样明了简单,直观而易测量,怎么办?人们用你的努力取得的结果——货币来衡量,货币又是表示你对社会的所作贡献的努力的结果是社会都承认的,在对社会所作贡献的过程中,人们的体力、时间和强度都变化不大,而智力对你的努力和努力取得的成果起作重要的作用,相对体力有限来说,智力是无穷的,千差万别,只有用其努力的结果——货币形式来衡量了,当然它没有时间衡量那以直接、明了,它是用取得的成果——对社会贡献大小——货币来间接衡量的。
  3、人类努力的结果和主要形式
  在人类努力的构成中,我们可能看出(体力+智力)×时间×强度,这种付出的主要形式就是通常经济学中说的劳动和生产。
  人类不能创造有形的物质、诚然,在精神和道德领域里,人是可以产生新思想的。但是当我们说人生产有形物质时,其实他只是生产出物质的效用而已,换句话说,他努力和牺牲的结果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或物质的排列组合,使物质更能适用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自然界中,人所能做的只是整理物质,使物质更有用(如用木料做成一张桌子)或是设法使物质能被大自然变得更有用(像种子播种在能借大自然的力量而生长的地方)正象培根在《新工具》中所说的“人类在进行工作时,只能归拢或分开自然物,其余的一切都要在自然物内进行。”
  通常人们认为商人是不生产的,制造家具的木匠生产了家具,而家具商只是出售已经生产出来的东西而已。但是这种区别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他们生产的都是物质的效用,做不出更多的事,家具商人移动并重新整理物质,改变财富的时空分布,使家具的有用性发挥出来比以前更有用,和木匠所做的一样,使物品变得更有用,生产改变了产品的形态和性质,贸易和运输改变了产品的外部关系,即财富的时空分布。
  一切努力——劳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产生某种结果。因此,努力 ——劳动的定义是,劳动是一切头脑或身体付出的努力,部分上或全部都以获得某种好处为目的,而不是以直接从这种劳动中获得某种好处为目的,如果我必须重新开始的话,除了那种不能有助于所要达到的目的,因而生产不出任何物质效用的劳动之外,我们最多将一切劳动都看作是具有生产性的。
  人类的种种努力,一部分作为生命运动的必需本身是愉快和需要的,一部分是作为生命生存必须和为在生存和发展中取得比对于更多的竞争优势,在早期的原始时期到工业文明之中,人们的这些努力还主要是以超过生命运动的必需的痛苦的生命生存和延续的必需的体力付出为主,这种为欲望所驱迫的而从事的较久或较重的工作。虽然会觉得很苦,但他产生的为生存而努力并使得其得到满足的愿望仍然很强烈,仍然是大于这个痛苦的。
  亚当·斯密说:“每一物的实在价格,每一物对于欲望取得其物的人的实在费用是获取物品的劳苦与麻烦。一切物品皆以劳动为第一价格,为原始的购买货币。”
  劳动是经济学者所讨论研究经济过程开端,也作为经济生活的开端,而消费则为其结局与目的,劳动是我们所忍受的含有痛苦的努力,其目的在防止较大量的痛苦或获得净余的快乐。库塞一塞努尔及赫恩都说,经济学的问题是以最小可能量的劳动满足我们的欲望。(注意,这里的“以最小可能量的劳动”看似与“最大的努力”相矛盾,其实这个“最小”是“努力满足法则”中的“最大”的一个推论而已。)
  杰文斯在这里认识到大多数人都是为欲望所驱使。对人们这种含有痛苦的努力的动因和目的,早期的经济学家都认识到了。杰文斯说,大多数人都是为欲望所驱使,而在这个问题上,研究得最好的是哲学家马斯洛,他说:“驱使人类的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它们是人类的真正的内在本质。”
  而且马斯洛对人的这种本质作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这些成果说明了人的努力的动因是什么?人们是如何安排人的这种努力的,以及这些努力的方向和原则。
  4、欲望及其满足
  下面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努力取得的成果后,如果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取得生存竞争上的优势的或如何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的。以及人的欲望的性质和特点。
  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总是在希望什么,这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特点,而人因需要所引发的行为,都是趋于成为整体人格的一种表现形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安全感水平,他的自尊,他的精力,他的智力等各种情况。
  他进一步说,人类的需求构成一个层次体系,即任何一种需求的出现都是以较低层的需求的满足为前提的,人是不断需求的动物。
  在马斯洛看来,各种基本需要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以一种层次的和发展的方式,以一种强度和先后秩序彼此关联起来的,他将各种基本需要安排在一个层次的发展的系统中进而形成了其需要层次论,这个理论包括五个层次的需要:生活、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而每当一种需要得以满足,另一种需要使会取而代之。
  其实马斯洛在这里根据人这个生命体的本质存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来排列的,他认为人类动机生活组织的主要原理,乃是基本需要按优势或力量的强烈排列成等级,其主要动力原则是健康人的优势需要一经满足,相对弱势的需要便会出现,生理需要的尚未得到满足时会主宰机体,同时迫使所有智力为其服务,并组织它们以使下一个阶层的需要得以出现,后者,继而主宰组织这个人,结果他刚从饥饿的困境中逃出来,继而又为安全需要所困扰,其它层次的需要也是如此。
  人类的这个欲望法则,在杰文斯时代中更早的经济学中就认识到了(虽然没有马斯洛研究的仔细全面)。
  他说,西尼耳亦在其杰作中承认这个真理,并提示他所谓人类需要变化法则,生活必需品是如此少且如此单纯,故就必需品说,一个人很快就满足了,但他会希望推广享受的范围,他的最初目的是变化他的食物,但不久在服装上亦发生了求变化与精美的欲望,次之,又发生了建筑的装饰的布置的欲望——这诸种嗜好,在这诸种嗜好地方是绝对不能满足的,文明改进这种嗜好亦随着增加。
  许多法国经济学者认为,人类欲望是经济学究极的论题,巴斯厦在《经济协调论》中便说:“欲望、努力、满足——这是经济学的循环”。之后库塞—库努尔实际就以欲望的定义为论著的开始,其定义曰经济的欲望是一种愿望,其目的是 “以尽可能最小量的劳动得到欲望的满足”, 我觉得他关于经济学问题的解说是再确当没有了。
  赫恩教授在其杰作《富政论》又名《努力以供给欲望论》中亦以第一章讨论驱使人类努力的各种欲望的性质。他们都认为“低级的欲望,人是和野兽是共有的,饥渴的欲求,寒热干湿的影响,他比其它动物还要强烈的感到。”他们考察人类的欲望的性质和强度,发现了诸种欲望的关联性,并认为消费理论的第一个命题是“每一个低级欲望的满足,会创造一个高级的愿望。”如较高的愿望发生在基本的欲望满足以前,则后者满足以后,前者必要更强化,基本欲望的满足会使人感觉:有许多比较更属次要的东西是自己缺乏的,所以,普通食物一经有了充分的供给,就会想改良食物,并注意服装。在欲望的最高端,人们所欲望的,是欣赏自然与艺术的美,这种欲望在各种低级欲望未曾满足的人是不能有的,没有满足基本欲望的手段,高级享受品的需要与消费是不能发生的,真的价值理论,是以此为钥。在我们努力去获取的诸种物品中如没有相对的价值,经济学便没有成为科学的基础。
  虽然他们都认识到了人类努力是为了使人类的欲望得以满足,并也都意识到了一些欲望及其满足的相互关系,但接着他又肯定地说“经济学的科学基础是消费的理论。”这就只能说是对李嘉图及以前的经济学主要以讨论人类的努力——劳动或生产的反抗和校正,虽然随着人类生产力提高,各种人类的需求多样化、复杂化、需求的变化使经济学理论或实际上使经济的价值规则更多地表现出消费需求对价值评价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有积极作用(对指导人类生产),但他们在没有完全理解人类需求的各种性质的情况下,仅从生理需求的一些性质特征中推出效用递减而去迎合社会的需求曲线评价系统的事实,因而产生了很多的错误。
  在这方面马斯洛的研究成果是划时代的,他根据需要对生命的生存意义大小、轻重、缓急,划出不同层次,而且不断地改进,并指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层次的各种性质,以及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基本需要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一种层次系统,这种层次规律是欲望的强烈和需要对生命的生存的意义大小,轻重缓急来排列的,从而满足这些欲望的物质与人的关系来看,首先需要的满足的是关系到生命的存在与否的关系重大的欲望或需要,在哲学意义上满足这些物品对生命生存的意义重大,超过满足高一层次的欲望或需要。在经济学意义上说是这些物品对人的有用性最大(或效用最大),因为没有这些物品来满足人的这些事关性命的欲望或需要,生命就会死亡,没有生命就谈不上其它的欲望和需要了,通常人们说水的效用大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哲学上认为水对人的生存的意义重大,经济学家谈水对人的效用最大就是这个意思。亚当·斯密在水和钻石悖论说中,也主要是说水的效用(使用价值,对人生存的意义很大)很大,但没有交换能力或使用价值很小,而钻石对人的效用,对生命的意义或使用价值很小,而其交换价值却是很大,也就是说,水对人的需要来说是属第一层次的,关系到生命存亡的关键的重大的需求,也就是说对人的效用很大,但并没有交换价值(以后会讨论的)。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的生理需要重要,而用于满足这些生理需要的物品也是最有用的或效用很大,而满足人们比生理需要更高一层的需要的心理需要的物品对人的效用就小些。  当然在生理需要中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也有个轻重缓急之分的,也是有一个次级层次的。
  因此,可以这样说,人的欲望和需要是根据其对生命的意义大小,轻重缓急来分层次的,而用于满足这些不同层次需要的物品的用处或效用也是大小不同的,或说其对人的效用也是分层次从大到小排列的,满足最低层次的欲望或需要的物品的效用比满足高层次的欲望或需求的物品的效用大。以此类推,即用于满足需求层次中从低到高的物品的效用是依次递减的。
  还有就生理需要的各层次的欲望及其满足的性质是不同的,这也是马斯洛晚年对一些生理需求进行的修正,他在对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考察中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各级需要的不同性质,但显然还不足以说明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其它各级需要之间的根本差别,有鉴于此,他又提出了匮乏性动机与成长性动机和与之相对应的是匮乏性需要的成长性需要的概念。
  马斯洛进而提出,当人屈从于匮乏性需要的满足或被长成所支配时,在人的心理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会表现出很多差异,其中,满足的不同效应是经济学研究中的消费品规律,是很重要的。匮乏性需求以阶层等级的方式彼此联系起来,以致一种需要的满足以及它从活动中心移开的后果是导致更高层的需要的浮现,需要和欲望虽然在继续展开,却是在更高层的水准上展开,其自身则要求缓解紧张和恢复平衡。
  而对成长性动机来说,满足滋生出更多的而不是更少的动机,满足增强了而不是减弱了成长的欲望,成长本身就是奖赏和激励的过程。
  匮乏性需要的满足倾向于成为间断的,有顶点的,其通常的图式是从一种能引起有目标的行为的怂恿激发状态开始,渐渐地,平稳的上升到欲望和激动,最后在成功和完成的时候达到项峰,欲望、激动、愉快的曲线从这个项峰急剧下降到紧张释放和缺乏动机的平衡期。而成长性动机的心理需求的特点是没有极点的和无法完成的,它是无止境的,永远不可能达到满足。
  这种匮乏性的生理需求的间断性和饱和性是被哥森研究过的,他说:“如果我们连续不断地满足同一种享受,那么这同一样享受的量就会不断减少直到最终达到饱和。享受重复进行得越快,初始感受到的享受量则越少,感到其享受的持续时间就越短。”某些生理需要达到饱和后就成为不需要的,当然就没有效用了,这些部分匮乏性生理的需求的饱和性,使人们感觉用于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是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效用是递减的。
  当然后来边际效用理论利用人们的思维惯性,把边际效用递减的这种有条件的部分的物品满足生理需要的这种特性当成全部物品的特性,从中引伸了边际效用的价值理论来,分析社会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动机与需要层次的发展原理是一般的模式,在实际生活中,动机的层次发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外是很常见的,由于文化教育的影响,这种层次是打乱的,在东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高级需要不是偶尔在低级基本需要的满足后出现,而是在强迫,有意剥夺、放弃或压抑低级基本需要的满足后出现(如禁欲主义);富有理想和崇高价值的人为追求某个理想或价值,可以放弃一切,他们能为真理而付出个人的巨大代价,他们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因此,不要过于拘泥地理解各层需要的顺序。
  同时各层次的需求有些是相互关联的,交错重叠的,而各层次的满足也是相对意义上的满足,他看到对于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其全部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同时又都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得到满足。因此随着基本需要层次上升,满足的百分比是逐渐减少的,并且新的需要在优势需要满足后的出现,并不是一种突然的,跳跃的现象,而是一种缓慢的,逐渐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动机的发展并非是封闭式的而是相互交迭的。
  愈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也愈不迫切,其满足也就愈能更长久地推迟;并且这种需要也就愈容易永远消失,与低级相比,高级需要不太善于支配,组织以及求助于自主性反应和机体的其他能力,例如剥夺高级需要不象剥夺低级需要那样引起强烈的抵御反应和应急反应,与食物安全相比,尊重可能是一种非必要的奢侈。
  以上对人的欲望及其欲望的满足(在经济学上这部分就是消费行为)的性质和特点的研究成果归纳如下:
  马斯洛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是一种包含多项联系的复杂结构,基本需要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一种层次系统,层次基础是生理需要往上依次是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的顺序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动机的发展是交迭的,即一种需要只要得到某种程序的满足而不是百分之百的满足,就可能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高层需要与低层需要存在着性质差异。
  总的来说,虽然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中是人类的欲望引起了人类的活动,但以后人类每向前一步,都被认为是新的活动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欲望,而不是新的欲望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活动。
  所以“消费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在研究需求的学问中,很多令人最感无趣的东西都来自于研究努力与生活的学问,这两者互相补充,缺一项不完整。但是如果两者之中有可以称为人类历史——不论是经济方面还是任何其它方面——的解释者,那么它就是研究活动的学问,而不是研究需求的学问,麦卡洛克在研究“人类进步的本性”时说明了两者真正的关系,他说:“一种欲望或需求的满足不过是向某一新的追求前进了一步而已,在人类进步的每一阶段中,人类都注定要进行设计和发明,从事新的事业,而完成这些新事业之后还要以新的精力,从事其它新的事业。”
  5、努力满足曲线的形状、性质和特点。
  人类动机生活组织的主要原理乃是基本需要按优势(按对生存的重要性或哲学意义上说的价值大小)或力量的强弱排列等级,其主要动力原则是健康人的优势需要一经满足相对弱势的需要便会出现生理需要在尚未得到满足时会主宰机体,同时迫使所有能力为其服务,并组织他们使服务达到最高效率,相对的满足平息了这些需要,使下一个阶层的需要得以出现。马斯洛在这里其实已说明了人类为生存的第一法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取得自己生存竞争中的最大限度的优势,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就是努力满足曲线定律,它是由人的本质派生出来的实现自我的法则,是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
  这个法则说明了人类的各种努力是在欲望和需要的指导下的人类行为,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于是,人类的努力与欲望及欲望的满足就构成一条努力满足曲线,这个曲线在直角坐标系中,横坐标是努力量,纵坐标是欲望及其满足,它是一条开放的永无止境的无限曲线。(参阅图-5)

  人类在生存竞争中是如何在自身的欲望、需要的指导下,安排自己的原始资源——自己的努力。全部过程构成一条努力满足曲线,这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全部秘密,也是经济学统一的基础。
  人类总是根据自己生命的需要优先满足在其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也是对生命存在最重要、最急迫的需要上,因为他这时认为,也是真的满足这种需要是最重要的当务之急,而生产出满足这种需要的物质的用途最大或效用最大或对生命的意义最有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他当然是尽最大的努力去使自己的欲望最大限度的满足,如早先的人全力劳动只是为了充饥,为生命的最必需的食物而努力,这时的努力满足曲线如图-10所示。

  (讨论满足生理需要的饱和性与哥森定律的关系,绝对性与吉芬反论的关系)。
  随着人类的能力提高,人们可以仅用一部分的劳动(或劳动时间的安排),就可以满足这个早先要用全部劳动才能满足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欲望或需要,使他才能得以生存,当然不是最好的生存。他的新的欲望又产生了,这时生命的本质要求他尽其最大的努力,即将满足了第一重要的食物的欲望的努力之余,再投入进来去取得更好的竞争力或竞争优势。也使新的欲望得到满足从而使全部的欲望满足达到最大限度值。
  于是他将一部分时间用于生产能满足他的食物之后的欲望的食品,另一部分时间去满足其它新的欲望或需要,如做防御用的房子等,这样他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就要有优势了。(可以防御其他的动物的侵袭,还可以储存食物,御寒等更多的保护自己),这时他会根据自己的欲望和生存的需要的轻重缓急进行权衡比较,合理安排自己的努力(劳动时间)就象孤岛中的鲁滨逊先生一样。
  而随着他的能力,由于智慧的运用和积累越来越大,他只需要用很少的一部分的努力如10%(后人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这种状态)就可以满足对他的生存意义很大的(或效用很大的)那部分需要。而这时他还有那么多的空闲或努力余额,怎么办?这时生命的本质仍然要求他将这些多余的努力用来对其它次重要的更高层次的需要的满足上,以达到使他的欲望的满足达到最大限度。
  这时就出现了亚当·斯密所说的水和钻石价值悖论现象,这里虽然亚当·斯密用的是对生命的存在有重大意义的水(因为水并非努力所得,而是大自然的恩赐,故没有交换价值),但用食物也是相同的,因为这些东西是生命不可缺少的故而效用很大,即对人的用处很大,但其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换价值,很小,而钻石对当时的大众来说,其对生存的意义并不大或其效用很小,反而需要人们耗费很大的努力去取得,或交换价值很大。这猛看起来最矛盾的,人类这种安排是不理性的。但当我们认识了努力满足曲线法则之后,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很理性的,并不悖理,如图-11所示:

  在努力满足曲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水和空气对人很有用,但没有人们的努力,故而努力量为零。就是用了努力在社会价值评制系统中只要有公共的,可通约的也没有交换价值,食物对人的效用很大,但努力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少,故而人们的评价(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换能力)就很少,但单位努力量的效用量最大。
  而钻石对于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或效用很小,如△Yn。而需要人们很多的努力去取得,故而社会承认其价值很大,xm+1-xn=△xn,因为当人们满足了食物等基本的需要之后的努力余额很多,他们就会这样安排,他会将剩余的努力量用在满足更高层次的欲望满足上,哪怕花费很多的努力量对提高其满足度很少,他也会这样做,因为他是在尽最大的努力,使其欲望总值(满足)达到最大限度,从而使自己取得竞争上的最大优势。
  马歇尔认为,经济学将财富看做是满足需要的东西和努力的结果,经济学构成社会学的一部分,是关于人在社会当中的行为的研究。人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付出的努力,只要这样努力和需要能够以财富的形式或者说以财富的一般代表形式即金钱的形式来衡量。
  到了分工后的商品经济社会里,人们的努力量已经不能再用时间来表示了,在这里智力在努力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时的人的需要也丰富了,多样化了,同时也由于人的能力不同,社会中的人的欲望层次不同,社会需求也复杂而多样化了。努力、生产、劳动,再不是直接为了自己的消费;而是间接地先为社会生产,再通过交换来的物品,使自己的欲望得以满足,而衡量你的努力量的再也不是时间了,而是社会都承认来衡量你对社会努力的总量的贡献大小的货币量。因此这时的个人努力满足曲线中的努力量是用货币来量度的,而欲望及其满足总量是用财富的效用值或对人的意义的大小来表示的。如图-5。

  这时人们的行为同在自然经济下的有所不同的,在自然经济下鲁滨逊对自己的劳动安排(付出)是根据他自己的欲望来进行的,用现代经济学术语来讲,他的生产与消费是同一的,其行为(努力)的结果,生产的物品是直接用于自己消费或自己欲望的满足的,而现代商品经济社会里就有很大的改变。这时人们付出的努力并不是直接生产满足自己欲望的物品,而是相互服务的一种合作系统,人们在这个社会系统中的贡献来购买他所欲望的,需要的物品来消费。这时他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他的努力——货币,他用货币来购买自己欲望所需要的物品时,也就会像他在自然经济中根据欲望来安排他的全部劳动时间一样,随着他的欲望层次的升高,他的时间安排就在理性或本能的指导下,对自己的生产安排的时间与欲望满足进行权衡比较,从而使自己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在货币为其努力量时,由于欲望层次增多,需求的多样性和各种需求层次交错现象,需求的复杂性增加,在安排货币购买物品时,必须权衡、比较并作出自己的理性评价,这样每个人都根据自己能力大小或努力量的大小——货币取得的多少来对社会商品作出自己的评价,在商品经济社会中表现为每个消费者对该商品所愿支付的最高价格。
  当社会用货币来作为各自的努力量的量度时,取得货币的多少,在经济学中通常是用收入来表示的,这时努力满足曲线就可以叫收入满足曲线了。对各自的满足曲线中货物的效用的评价就是收入函数了,收入多少直接影响着每个人对社会商品系统中用于满足自己欲望的商品的评价。这时人们都会尽力使自己的收入增多,正象亚当·斯密认为的:“每个人都必须竭尽全力地劳动以保障社会的年收入。”那样,才能使自己的欲望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当每个人的收入一定后,也就是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之后,他还会在他有限的收入里精心安排他的消费,也就是根据他的需求层次和需求满足的多样性,和他的偏好利用同层次商品的替代性来比较、权衡、评价和选择尽量合理安排,从而使自己的欲望达到最大限度满足。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工业革命使机械代替了人的体力,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连人的脑力也就部分替代了,人类早已不只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物品生产时代了,而进入以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为主的时代,本来在努力满足法则中最原始的意义是取得生存竞争中的优势,这个优势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虽然生理需要是有一定饱和性、有限性,但人的心理需求都是相对的、无限性的,因此人类永远也无法满足这无限性的欲望,这才是人类永远进步的动力。这在努力满足曲线上表示的是一个趋缓的,但永远向上延伸开区间。

第三节  努力满足法则推论之一——效率法则

  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使自己在生存竞争中取得最大限度的优势或使自己欲望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个努力满足曲线法则,经我们详尽分析之后,可以推出在经济学中大家常常提到的最小最大法则,我叫他效率法则。
  杰文斯说,经济学的问题是以最小努力获得欲望的最大满足,以最小量的不欲望获得最大量的可欲望,换言之使快乐增至最高度。
  马斯洛也专门以《人类行为与最小努力原则》为题进行论述。
  我国当代经济学家孙冶方在中国竭力主张“最小最大”理论,当时他是以价值理论来提出的,旨在反对那些不讲经济效率的教条主义。其实这些都是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以及商品经济社会人类生产财富的努力原则,只是这个努力原则在商品经济社会里每个人对别人生产商品的价值的一个自我判断原则或依据。这个最小的努力看起来好象与最大努力满足法则相矛盾,其实他只不过是最大最大法则的一个推论。
  我们知道尽最大的努力是由(体力+智力)×时间×强度构成,在生产中还有一些物质耗费参与其中。人们往往是很珍惜人们所创造的物质的东西,如体力的耗费,物质的耗费,这些有限的东西,人们会尽量使其耗费得更少,这也是效率的表现。物质的东西少耗费,当然只有要求非物质的东西多耗费,这非物质的东西就是智力,人们在向智力要效率,将智力发挥到最大,这也是人类进步的原因,正因为如此,最大的努力变成了最小的努力,迫使人类发挥自己的进化成果——智力而取得优势,在人的努力这个相对有限的资源中,智力相对于体力和已经创造的物质或资源来说是一个无穷可发展的积极的因素,也是人类取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人类用智慧一方面直接对大自然进行认识和改造,另一方面通过分工合作来进一步提高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力。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通过竞争也是提高效率的种很好的途径。人的努力满足法则在分工社会中,对每个人的创造成果进行评价和承认,其中也包含着竞争和比较的成分。


第四节  努力满足法则推论之二——边沁货币效用递减法则

  在努力满足曲线法则的性质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人们的努力用货币来衡量时,当他和货币量增多后,他只有用在满足那些更高层次的需要上,而这些更高层次的需要是相对不重要的,对生命的意义是小于更低层次的需要的,也就是说这些货币的付出而换回的效用是愈来愈小的。因此,随着他的货币的增多,其效用是越来愈小,这就是边沁所提出的货币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他说:“一个人占有的财产越多,他从增加的财产上所获得的幸福就越少,如果用货币来衡量该法则表现为,给某人一定货币量,在他心目中一定会引起一定量的快乐,再给他同量的货币,他的快乐是定会增加,但第二次增加的快乐量并不是第一次的一倍。”后来的边际效用论者如杰文斯就直接依据边沁的这些原理建立了主观主义的价值理论和整个经济学体系。
  一个人越是富有(通常在社会中表现出能力很好)其货币的边际效用对他来说就越小,每当他的资产有所增加时,他对任何一种利益所愿付出的价格就随之增加,同样,每当他的资产有所减少时,货币对他的边际效用就大,而他对任何利益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就随之减少,也就是他的评价就低,有时还对一些原来就需求层次中能消费的物品干脆就停止消费,这个货币效用递减正是由于需求随着层次的增高而效用下降所致。

第五节  努力满足法则的推论之三——边沁货币效用递减的社会形态

  马歇尔说:同一先令衡量的动力,计算起来应是穷人比富人大,这实质上是表述了边沁货币效用递减的社会形态,这个法则被边沁用来说明怎样使财富在社会中均匀的分配对社会总效用的提高的依据。其实在哲学上是认定作为具有同一性的个体的人,每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和对生理需求的满足大家具有一样的幸福感,这一基本事实为依据的,在努力满足曲线中,也表现为对不同收入的人,收入少的用来满足的是这个或大家都认为效用最大的最急迫的基本的生理需要,而收入高的人这时除同等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要外,多余的钱主要用来满足更高层次的更不重要的效用较少的那部分需要。因此,单位货币取得的效用富人比穷人要小些。或者说,在社会形态上,同一单位的货币用来对不同收入的人的欲望的满足时穷人得到的效用比富人的大些。
  马歇尔例举了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事实,他说一个富人对在是否花一先令只买一支雪茄烟犹豫不决时,他所考虑的种种愉快相对于一个正在考虑是否花一先令买可供他一个月的烟草的穷人来说要少得多。雨下得再大,每年只有一百磅收入的职员仍是步行上班,而每年在三百磅收入的职员则不同,因为坐电车或公共汽车的费用所衡量的利益对穷人来说比富人大,如果用掉了那笔车费,穷人因缺少这笔钱会比富人感受到更大的痛苦,在穷人心目中车费衡量的利益要比富人的心目中所衡量的更大。
  当然他也看到了这种相对效用的量,并不完全也货币的多少一定恒定,因为必须考虑到同额货币所代表的愉快或其他满足程度对不同环境中心不同人来说是不同的,即使对于同一个人而言,一先令愉快(或其它的满足),也许在一个时间比另一个时间要多。这是因为在前一个时间里他的钱也许会更充足,或者因为他的感受可能发生变化。同样的事对经历相同,外表相似的人所产生的影响也常常不同,同时,本性与教育的不同,也可使一个人对于苦尔的感受与另一个人全然不同。这里他所注意到的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本性与教育的差异而引起的,经济学上通常叫他偏好不同。

第六节  需求曲线——社会对商品价值的评价系统

  努力满足曲线法则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作为人类每个个体行为的指导法则,安排着各自努力(劳动和生产)行为。也就是孤岛上鲁滨逊的行为总法则。人们对所采取的行为及其行为的结果进行权衡比较,评价着是否符合这个总法则的,这时的生产与消费是同一的,努力的安排是以时间为计划单位的努力的结果——生产的物品是直接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的,而且当时的生产能力很低,人的欲望也主要是生理的最基本的需要,很简单,因而安排劳动也很简单,在人类漫长的自然经济时代,几千年人类世世代代就这样一直生活着。
  直到工业革命时代,人类才广泛地进行分工合作,这时的社会合作系统,人们的需要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丰富起来,马歇尔说随着人类文明程序的提高,随着人类智力的开发,甚至连人类的性欲都开始与精神结合了,人类的需求很快就变得更细致,而且更加多样化。
  与此同时,人们在自然经济中比较一致的能力差别(主要由于体力的差别较小)开始加大,也由于社会环境与个人历史等因素的原因,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当然其欲望和需要的差别也拉大,全社会的收入差距拉大,与之相对应的欲望需求层次也拉开。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收入状况对满足自己需求的物品按努力满足曲线法则进行评价。当生产者的定价与我们对该商品的评价相符时就给予承认,并与之交换。若不相符,这个不相符有几个方面的不相符,其一是效率方面,认为花费如此的代价,生产或购买该商品的效用不符合自己的努力满足曲线法则。其二是不在其需求层次之内(有效的),我就不承认,当然也不是之交换。这时社会上每个人的评价实际上构成一条需求价格曲线图,作为社会对商品价值的评价系统。规定着一定量的社会商品的供给,对应着一定的社会承认价格值,或者生产者一定的商品定价,对应着一定量的有效需求者或需求量。

  这个需求曲线实质上是社会成员根据自身的财产状况(或努力的大小)和偏好,对社会其他成员生产的商品的价值给予承认的一个复杂的,相对的社会评价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你将看到它确定了每件商品的社会承认价价值(表现为货币形式就是价格)与商品的社会供应量成对应的函数关系,这是自然经济条件下没有的,自然经济条件下虽然也有每个人的努力满足曲线法则来为依据而评价系统,但它不构成社会的,因为自然经济条件下只表现每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还重要的是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对其努力进行承认的关系,在本质上主要是表现出这种相对人的与人的关系。
  在量的承认方面,这种社会需求曲线表明一定量的社会商品供应量或单位时间的供应量,对应着一个确定的社会边际评价值,而正是这个边际评价值形成了该商品在社会中的统一的交换价值。或者说该商品的价格正好等于社会边际买主的评价值,这一点杰文斯等边际效用论者都认识到了,虽然他们都片面的,甚至是错误地理解边沁的货币效用弟减法则,并直接用哥森对需求层次中低层次的部分生理需要的满足的间断性和饱,和性类似于需求曲线中的社会对商品的价值的实际实现取决于最后一个边际买主的评价值这一特征,推而广之地应用了全部物品来证明和推出物品对个人的效用递减而过渡到说明需求曲线,这一由努力满足曲线法则而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事实现象。
  虽然由于附会了需求曲线的实际上的事实性,而能一定范围内解释一些社会经济现象——价值与商品数量的关系,但由于其基础的错误成为一座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虽然这其中克拉克认识到了确定商品价量对说明交换比例是正确的,但还应该从价值量确定的社会性的质的方面来认识和研究价值概念,并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但后来被忽视了)。
  其实,实际生活中的需求曲线中的价量关系是一个多变量的复合函数关系,它由若干个相互影响和联系的不同作用的变量复合而成的,也许这些变量是先影响个人评价系统——努力满足曲线所形状从而再表现在需求曲线中的。
  自然经济中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努力满足曲线法则根据需求层次规律来安排他的努力顺序和大小,到了分工后的商品经济社会这个努力满足曲线法则就由于社会分工提高了效率,其对努力的安排也有根本的改变,如按照他个人的安排本来需要很大的努力去生产食品,而由于社会分工提高了效率他的相对优势的发挥了,而社会其它效率高得多,而他在另一方面的生产中也是高效的,故而他原本要花很大的努力去生产食品,而现在只需花很少的努力就可得到食品使生存的欲望得到满足,而节约下来的努力,却去满足更高层次的其它欲望,从而使自己的欲望最大限度地满足。
  在主观上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财产状况按需求层次规律来评价这些用于欲望满足的商品,这样社会就形成了一个全体成员各自最高的评价系统——需求曲线。但社会客观上的评价是根据社会评价系统中,最后一个购买者的评价来定价格的。而高于这个评价的人们就分享了社会生产率由于分工而提高所带来的好处,使他能低于自己的评价而购得消费品,而结余的努力量可用于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使总的欲望满足达到最大限度。
  由此可以看出,每个人固然都是象在自然经济情况下完全按自己的财力或努力量大小,来对社会商品用自己的努力满足曲线法则来评价,但当全社会的评价系统使商品的价值给予社会确定后,又反过来影响社会中的个体对自己的努力满足曲线进行调整,仍然是尽其努力的全部使自己的欲望达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待续)

个人简介
余永耀.男.1958.10.09.大专学历.工程师. 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进行研究.2006年写成>
每日关注 更多
余永耀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