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救市不如行动救市

叶檀 原创自 新浪博客 | 2008-07-29 16:21 | 收藏 | 投票

舆论救市不如行动救市

2008-7-30 每日经济新闻

 

    监管者舆论救市的手段,已经用到极致。喊话喊到市场到这个程度,适足以说明市场的疲软。

 

    察其言而观其言,祖训不可忘。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明确的舆论预期,但更需要切实的行动。我国资本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不抓住目前这一轮金融发展的机遇期,我国在金融战争中还会处处落于人后。

 

    救市真有那么难吗?提振投资者的信心真有那么难吗?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虽然国际经济形势我们无法左右,但对于内部的市场激励,政府绝对不会无法可施。只满足于舆论喊话,而迟迟不拿出真金金银,迟迟不改变目前的利益分配模式,不客气地说,这是一种畏难的作法,也是一种机会主义的做法——如果舆论喊话就能收效,他们又何必拿出实质举措呢?一些人甚至把美国股市与周边股市的震荡当作挡箭牌,国际与周边市场对我们有极大的影响,但中国市场的疲软不仅有这些外因,还有更要害的内因存在。

 

    央视经济半小时在近期节目中提出,应该强制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惩罚铁公鸡。这只是利益分配的一个方面。中国股市要真正树立信心,从根本上改变股市的利益分配形式,以下举措必不可少。

 

    第一,将再融资与对投资者的回报结合起来,将一毛不拔只知圈钱的铁公鸡们打入另册,绝对不允许肆无忌惮地借资本市场的公开增发、定向增发、可分离债种种忽悠投资者的方式,行圈钱之实。相反,对于那些定期回馈投资者的公司,如佛山照明等,在再融资等方面给予不同的政策;

 

    第二,对于吉林制药、立立电子、海虹电子这样的做庄公司与庄头们,实行严厉的经济惩罚,把多次犯科者罚到倾家荡产,使所有交易者都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值万金这一道理。目前数十万元的惩罚,对于那些庄家而言,只是无足轻重的毛毛雨。民事赔偿的核心就是经济补偿,如果经济补偿不到位,就无法解决上市公司的信用;

 

    第三,花大力气解决大小非问题。笔者一再强调,大小非绝不仅仅是股改之前的存量问题,而是泡沫越来越大的增量问题,股改之后上市的大公司依然存在大量的非流通股,这些公司借股改获得了合法的流通权,实际上没有支付任何对价,这与当初的国有股减持有什么区别?大小非低价持股获得市场溢价,这样的体制不改变,又怎么能抱怨中小投资者没有长期预期?我国的存量资金根本无法承接大小非的解禁盘,如果大小非解禁,市场估值体系就会下降,降到H股之下。有关方面要正视大小非问题的严重性,不要再实行鸵鸟政策,将大小非误导为只是股改遗留下来的存量问题。正视问题之后,才能拿出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将大小非放到股权交易市场,鼓励券商以做市商的方式解决交易的流动性,说不定倒能够建成中国特色的股权交易场所。

 

    上述三大因素,是投射在中小投资者身上抹不去的阴影,反过来说,只有抹去阴影,才能消除中国资本市场的内部恐慌之源。

 

    有些人将股市的震荡归咎于南车股份等大盘股上市,这种抱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会导致资本市场生态更加恶劣。事实上,南车股份上市所体现的特殊渠道、财务要求的降格以求,才是上市的软肋,这些公司的上市真切地体现出,市场是为了某些特殊公司融资所现的本质。

    救市有两种救法,坏的救法是为了减少市场风险,关上正常交易的大门,由监管层来决定微观市场交易,给上市公司划分三六九等,这种划分的标准与回馈投资者的业绩无关,而是根据莫名其妙的对中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性这一软性标准。这种标准只存在于决策者的心中,根本无法操作;好的救法是放开市场交易,监管层将交易公平的信用纪录与投资者回报作为硬标准,并且将标准昭告投资者,通过案例处罚深入投资者之心。

 

    当股市成为国内投资者分享中国财富的圣地,成为社会公平的象征场所,即便出现暂时的下跌,也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投资者用得着如此害怕吗?

 

注:晚上与南方人物周刊等新老朋友相聚,一些金融与证券界的人士聚在一起,话题就是金融与证券。如果股民救了小国企之后救大国企、救了央企之后救银行,只有每次股市高涨时入市的新股民还能保持短暂的信心。新股民成为买单者,问题是,这些博傻后接最后一棒的新股民,难道能“春风吹又生”吗?

个人简介
财经评论员,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从历史上的政治与经济转到当下,是希望看得更透彻。
每日关注 更多
叶檀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