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医药产业竞争力观察

郑磊 转载自 中印医药产业竞争力观察 | 2008-08-26 20:23 | 收藏 | 投票

/李丹

中国贸易救济2007年第9

 

20世纪90年代至今,医药产业始终是中印贸易摩擦频发的焦点领域之一,更确切地说是印度对中国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最多的领域之一。

在中国医药商品出口所遭遇的贸易摩擦中一半源自印度。这其中仅l起为特别保障措施,其余均为反倾销调查。涉案产品以维生素C、青霉素工业盐、柠檬酸等大宗原料药为主。基本以肯定性终裁为结果。而2007年中国首次对从印度进口的原料药磺胺甲哑唑征收反倾销税。

一、案件频发反映出的问题

中国和印度在医药产业竞争不断,而原料药则是主要的竞争产品。从案件数量上看,印度对中国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远多于中国对印度。这一现象反映出,印度在大宗原料药方面多处于被动防守地位。目前,印度原料药的25%需从中国进口。很多印度知名的制药企业均与中国建立了原料药的采购供应关系。在印度部分制药企业享受中国原料药低成本的同时,印度本土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却把中国原料药当作一种威胁。这些企业主要是印度医药产业大量存在的中小企业。随着中国原料药以低于印度国内10%~l5%的成本进入印度市场,使得这些企业的生存状况堪忧。

同时,频繁的贸易摩擦也反映出中印医药贸易往来密切。主要化学原料药被列入有机化学品项目中,从2006年双边贸易额分布上看,中国对印度出口有机化学品165亿美元,同比增长443%,占对印度出口商品总额的ll3%;中国从印度进口有机化学品65亿美元,同比增长l29%,占从印度进口商品总额的63%。目前,中国是印度在亚洲的第一大药品出口国,印度则跃居为中国在全球的第二大原料药出口国。可见,在医药贸易方面中国与印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伙伴关系。

上述中国与印度医药商品的外贸关系进一步反映出两国医药产业之间的关系。

二、中印产业竞争力比较

1.企业实力

中国药品产量居全球第2位,并且以年均166%的速度持续增长。印度药品产量居全球第4位,产值居全球第l3位,且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36%,产业规模和出口规模均在中国的l413之间。

    中国现有制药企业6000多家,中小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86%。印度制药企业约20000家,中小企业占比为90%。结合中印医药产业的总体规模来看,印度医药产业的行业集中度比中国更低,企业平均规模也远小于中国。不仅如此,印度医药产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也更甚于中国。

    然而,印度领军制药企业的实力却比中国领军制药企业强大。印度已有南新、瑞迪、西普拉等全球知名的制药企业。而在中国制药企业中,国际知名者还难觅踪影。两国上市药企的经营状况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中国上市药企在企业规模、经营效益以及盈利能力方面的表现均逊于印度同行(详见表1)

    2.产品结构

中国和印度同是原料药制造大国,但二者优势产品不同。中国原料药生产企业主要生产附加值最低的大宗原料药。而印度原料药生产企业正逐渐转为生产利润相对更高的特色原料药。中印制药企业之间开始形成一种药品生产分工。印度企业从中国购买青霉素、6-APA7-ACA等中间体,进而生产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曲松等原料药,甚至还将这些由中国进口的中间体生产出的下游产品返销中国。预计未来23年,印度对中国原料药的采购量将翻一番。而在利润更高的原料药出口市场,印度原料药生产企业仍将比中国同行占据优势。

 

中国与印度医药业上市公司各项指标对比(截至20062)

 

中国

印度

上市公司数量

97

103

上市公司总市值

l

1.7

产品销售收入

l

1.45

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8

16.2

市净率

1.7

5.5

 

注: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产品销售收入均以1计,印度医药上市公司两项指标分别为中国的l7145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医药报》资料计算整理

 

    中国和印度同是仿制药生产大国,但二者仿制做法不同。中国制药企业往往是低水平一味地仿制,印度制药企业则是仿中有创。当一个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药品专利到期后,中国企业往往对其进行简单的、完全相同的仿制,最终归于低价竞争;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药品,却少有中国企业尝试仿制。而印度制药企业不仅热衷于新剂型的开发,即在专利到期药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更敢于通过研究跨国企业的药品专利,找出漏洞诉其专利无效或通过避开专利保护范围合

成新药。由此可见,在仿制药方面印度较中国更高一筹。

中印医药产品结构的差异化日趋分明。印度医药产业已经形成大宗原料药一特色原料药一仿制药一非专利药一专利药的完整产业链。而中国仍在大宗原料药为主、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薄弱的状态下缓步不前。从中印药品的出口结构即可窥见一斑。尽管中国药品出口总额大于印度,但中国原料药出口额占中国药品出口总额的80%,而印度原料药出口额还不到印度药品出口总额的45%。中国以原料药出口为主,印度则以制剂出口为主。

3.产业国际化程度

中国和印度的医药产业均向出口导向型快速迈进。不同的是,中国对非规范市场的出口占相当比例,印度则以向规范市场出口为主。2006年,中国对拉美地区药品出口增幅最大,超过47%。同年,印度对德国的出口增幅显著,达40%。东南亚、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医药市场进入门槛低,而欧美等地区发达国家对自身的医药产业保护完善,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生产认证方可进入。因此,一个药品能够进入欧美国家即是对其品质的证明。

DMF(药物主文件)COS(欧洲药典适应性证书)注册是原料药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的通行证,通过这两项认证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制药产业的国际化程度。截至20056月,中国获得DMF文件317个,而同期印度已达622个;截至2004年,中国获得COS文件60个,占总数的36%;印度获得242个,占总数的l44%。同

时,印度也是除美国之外拥有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认证药厂最多的国家。获得大量国际认证不仅使印度药品能够更顺利地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对于抢占到期专利药市场先机的可能性也更大。

近年来,全球医药产业跨国合作和并购有加速化趋势。印度不仅顺应了这一趋势,更主动应对。印度的专利法修订后,国外制药企业对印度医药产业的信心大大增强,国外直接投资大量增加,特别在生产和研发领域。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印度有实力的制药企业也走出国门,开始对国外企业实施收购。这些并购推动了印度制药企业在当地医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如此成功的国际资本运作和管理整合经验在中国却相当匮乏,目前,中国制药企业与国外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还仅限于个别案例。

4.研发能力

目前,印度制药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为25亿美元,未来将以30%~50%高速增长,到2010年可超过5亿美元/年。20052006财年,印度最大的27家制药企业合计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88%。尽管研发费用的总额不断增长,但同一药品在印度进行研发的费用仅为发达国家的20-30%。除研发的经济性之外,大批使用英语、受过专业培训的研发人才也是印度不可取代的研发优势之一。目前,印度约有570家药剂研究机构,每年有2万人取得医药产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其中1万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而中国制药企业还处于平衡近期利益和远期战略的矛盾中,对研发没有动力,即使是发展好的大型企业,研发投入也仅在1%左右,新产品后备严重不足。

    除企业经营意识外,两个因素是造成中印医药产业研发差距的主要原因。第一个因素是研发主体。印度医药产业的新药研发多以企业为主体。直接在生产领域进行研发的方式既保证了研发的质量和效率,又有效地控制了研发成本。而中国医药产业一直以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研发主体。这些机构的科研理念缺乏成本控制意识,并且其研发成果向生产转化的过程漫长,降低了研发效率。第二个因素是政策环境。印度政府对创新药出台了优惠政策和扶植法规,如规定制药企业可以从应税所得中扣除研发经费的l50%,并提高了用于研发的设备折旧率标准。印度制药企业的研发积极性因此被极大地调动。而中国政府对医药产业研发的优惠政策于2007年刚刚出台。中国制药企业长期缺乏推进研发的政府动力。

    三、启示

    中国医药产业的规模大于印度,而印度医药产业的发展潜力已处于中国之上。中印医药产业均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尚不足以取代欧美在全球医药产业的核心地位,因此,优势互补是二者最佳的发展状态。但市场运行必然使中印医药产业不可避免地产生竞争。在医药产业全球化的趋势中,中印的合作和竞争并存是完全合理的。中国医药产业应该认清形势,辨明差距,从印度医药产业发展中“取经”,使自己成为全球医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且价值逐步提升的一环。为此,中国医药企业应该着眼于以下三方面:

1.尽快完成从单纯仿制到创新的转变过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

2.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生产线并应用符合国际规范的工艺质量管理体系,与国际化生产接轨;

3.加强对外医药类事业投资,在国外建立产业基地,同时布建海外销售网络,实现产业整体的国际化。

个人简介
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FI客座教授,行为经济学者,创新发展,金融投资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maastricht管理学院mba,兰州大学数学学士 email:prophd@126.com
每日关注 更多
郑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