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业

郑磊 转载自 中国钢铁业 | 2008-08-27 19:36 | 收藏 | 投票

/鲁欣

中国贸易救济2007年第12

 

    通过并购增强企业自身实力已成为跨国钢铁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模式。尽管与愈演愈烈的世界其他钢铁企业的并购活动相比,中国钢铁企业的行动显得相当缓慢,但“中国模式”下的钢铁业并购重组正在逐步进行中。

    世界钢铁业的并购情况

    世界钢铁业并购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J·P·摩根吞并了785家中小钢铁厂,组成美国钢铁公司,开启了全球第一次大规模的行业合并;20世纪70年代,世界排名第六的八番和第十的富士钢铁公司合并成立新日铁,钢产量达到3295万吨/年,名列世界榜首,从而宣告了日本钢铁业黄金时代的来临;20世纪90年代,欧洲钢铁业达到顶峰,形成了卢森堡的Arbed集团、法国的Usinor集团、英国的Corus集团等国际大型钢铁集团;20067月,全球第一大钢铁企业米塔尔集团宣布持有第二大钢铁企业安赛乐50%的股份,成为全球钢铁行业的超级霸主。

世界钢铁业并购的动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追求规模经济,许多大型钢铁企业都是通过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发展起来的;(2)降低生产成本,近年来钢铁生产原材料供应紧张,并购就成了解决原材料供应问题的方法之一;(3)顺应产业链发展,尽管近年来全球钢铁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但与上下游行业相比,仍处在较低的水平;(4)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因为跨国并购重组可绕开地区贸易壁垒;(5)可以有效地抵御目前日益盛行的恶意并购。

并购重组是中国钢铁业的必由之路

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产钢大国。此后,我国钢铁产量一直居于世界首位。2006年,钢产量突破4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l3,且结束了长达57年的钢材净进口局面,成为全球最大钢材出口国。虽然我国钢铁产量连续l0年居世界第一,但行业发展现状却与钢铁大国的身份不符,主要体现在:缺少国际性的钢铁龙头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对原材料议价能力不强等方面,尤其是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我国钢产量列前10位的钢铁企业的产量占总量的347%,2005年下降至336%,2006年下降至294%。因此,鼓励优势钢铁企业进行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并购重组,成为势在必行的途径。

但是,与国际市场上动辄上百亿美元的并购案相比,中国——这一钢铁产业最需要整合的国家,国内市场却显得非常平静,2004年以前合并案例仅有7起。为了进一步推进钢铁产业的发展,2005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正式发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该政策鼓励通过跨地区的联合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并明确提出了对钢铁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目标:到2010年,形成两个3000万吨级,若干个千万吨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钢铁冶炼企业数量较大幅度缩减,排名前l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70%以上。这为国内钢铁企业的并购重组提供了政策前提。

中国钢铁业的并购重组情况

我国钢铁企业的并购重组一直在进行中。2005年初,湖北省国资委将鄂城钢铁集团51%的股权划拨给武钢;2005年底,武钢斥资65亿元重组广西最大的国企柳钢;20058月,鞍山钢铁和本溪钢铁联合重组为鞍本钢铁集团,拉开了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序幕;20062月,河北省唐钢、宣钢、承钢三大钢铁集团合并成立河北唐钢集团;而20071月宝钢并购八一钢铁则是首例市场化操作的产业整合,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实际上,2007年上半年是我国钢铁行业真正意义上并购重组的开局,钢铁行业并购重组的深度、广度、速度、规模、数量比以往都有较大提高。在将八一钢铁收归旗下后,宝钢又与邯钢各出资50%成立邯钢邯宝公司,并与包钢集团签署战略联盟框架协议。在宝钢大规模并购的同时,国内其他钢铁企业也都有所行动:武钢通过定向增资扩股重组中南地区的钢铁龙头昆钢;上海复星集团将青钢、海钢收入囊中。随着并购重组的加快,我国钢铁四强的竞争格局慢慢显现,部分专家甚至将其称之为  战国时代:东部宝钢牢牢坐稳国内第一钢企的宝座,产能接近3000万吨/年;华北地区有唐钢、首钢联手,产能总计超过2300万吨/年;东北地区鞍本钢铁的规模优势已经显现,产能达到3000万吨/年;而地处中部的武钢也是国家钢铁产业布局的一枚重要的棋子

总体来看,我国钢铁业的并购重组已成为一股潮流,而企业也能通过并购形成的区域竞争优势获益。如宝钢凭借自身优势在全国布局;鞍本合作产生地区协同效应,形成价格竞争优势;武钢雄踞中西南地区,综合效益明显:首唐合作同样可以形成区域竞争优势,避免同业竞争。

遇到的问题

1.内部问题

尽管《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及2006年底国资委下发的《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都在鼓励钢铁企业强强联合,而且国内钢企的并购重组也一直在进行,但实质进展远远落后于国际步伐。尤其是在国家重点强调要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情况下,2007年我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仍是不升反降。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与世界其他钢铁企业相比,我国钢铁企业的并购重组并非完全市场化,而是利益驱使和行政力量共同起作用。由于存在地区壁垒、利益分配、企业所有制差异等问题,很多并购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尤其是地方政府的价值取向,是阻碍钢铁产业整合的重要外因。我国的钢铁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这其中除宝钢、鞍钢等央企外,都是由地方政府控股。而地方政府出于税收和就业的考虑,往往对收购,尤其是外地企业的收购存在非常大的戒心,无形中为国有钢铁企业的重组设置了很多的障碍。此外,我国各钢铁企业的资源储备和生产技术水平趋近,尤其是近年来国际钢铁价格高企,使得钢铁企业缺乏整合的内在动力。

对于钢铁业整合中遇到的地方性问题,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与财政部正在酝酿一项财政支持政策,以激励地方省市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进程。就目前我国钢铁业而言,行政性的重组整合和市场化的重组正不断地碰撞。而事实上,也只有以企业为主体、完全市场化的整合并购,才能够真正触动企业的竞争神经,市场化重组也必将在与行政性整合的搏弈中取得绝对胜利。

2.外部问题

目前,欧洲和美洲已经没有什么大规模的钢铁生产商可供收购,国外钢铁公司在相互争夺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钢铁企业。而且,在中国这种高速增长且小规模企业分散竞争的市场中,市场份额是最易于被外来竞争对手侵蚀的。米塔尔并购安赛乐成功后就曾扬言“下一步并购的舞台在中国”。

    目前,全球主要钢铁企业都已经在中国建立了为数不少的合资企业。第一家参股中国国有钢铁企业的外国钢铁公司是米塔尔,其后安赛乐也跟进持有莱钢股份。而觊觎中国钢铁市场这块大蛋糕的,绝不仅是米塔尔和安赛乐两家。在华菱与米塔尔达成协议前,印度塔塔集团、韩国浦项制铁、英国CAPARR0公司、美钢联、新日铁等20多家国际大公司都向华菱表示了合作意向。此外,俄罗斯北方钢铁则有意投资通钢;韩国浦项制铁和本钢合资建有冷轧板和镀层板厂:德国蒂森·克虏伯拟和鞍钢合资建第2条热镀层生产线;太钢和浦项制铁已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新日铁与宝钢、安赛乐合资建成汽车板厂……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为了维护产业安全,我国政府部门已加强了对外资跨国并购的监管,《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规定,原则上不允许外资控股国内的钢铁企业。该政策从客观上为国内大型钢铁企业提供了安全保障,使得重点钢铁企业可以安心进行兼并重组,而不用担心自己成为跨国巨头新一轮并购的对象。但正如国内专家所指出的,对于外资来说,外资并购中国钢铁企业的大门并没有关上。“政策强调的是原则上不允许外资控股,但并没有说完全不可以。”

目前,国际钢铁业的一些并购已经演变为恶意收购。因此,钢铁行业整合的目的,也已经从最初的提高市场份额、形成价格垄断变为集约化生产、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依靠政策壁垒不允许外资控股并非长久之计。只有抓住当前较为宽松的环境,通过并购重组提高自身竞争力,缩小与世界顶级钢铁企业的距离,才能保证在今后真正的国际竞争中不被对手“吞噬”。

崭新的时代

国际钢铁协会秘书长克里斯马斯曾预测,下一波钢铁行业整合大浪将席卷中国。他指出,西方钢铁公司需调适至最佳状态,并有应对威胁的清晰战略。可以预见,在世界钢铁业并购增多、外资筹划抢滩中国钢铁市场的大背景下,行业整合潮流不可抗拒,未来几年,并购重组将成为国内钢铁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而值得注意的是,并购重组并非仅仅是资本游戏。并购重组之后的整合,是钢铁行业面临的一项艰巨考验。并购重组之后,如果在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没有完善的整合方案、没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并购重组将是中国钢铁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只有通过行业“洗牌”,涌现出几个有实力的“大玩家”,我国钢铁业才能最终摆脱“大而不强”的名号,直面世界其他竞争对手的挑战。正如埃森哲全球金属及矿业资深顾问约翰·列肯斯坦所期望的:那将是一个崭新的时代!

 

个人简介
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FI客座教授,行为经济学者,创新发展,金融投资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maastricht管理学院mba,兰州大学数学学士 email:prophd@126.com
每日关注 更多
郑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