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给中小企业解决融资是幻想

叶檀 原创自 新浪博客 | 2008-08-29 15:25 | 收藏 | 投票

银行给中小企业解决融资是幻想

2008年08月29日 南方都市报

 

  中小企业缺的绝不仅仅是信贷,而是市场化的融资手段,是价格博弈能力,是公平的市场游戏平台。

 

  从来处于经济与信贷边缘的中小企业突然登上经济舞台中心,各级政府和部门,包括央行,都到长三角、珠三角调研民企,明确表示对中小企业的呵护之意,而针对中小企业的具体信贷扩张政策已经出台。这一切都表明,中小企业陷于严重困境,成为影响就业、经济增长的严重社会问题。

 

  人们将目光局限于信贷,似乎信贷是中小企业的惟一命门。央行与银监会的信贷支持力度很大。央行同意上调中小企业信贷额度,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大约2000亿元贷款,主要用于输血中小企业。8月27日,银监会召开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会议,再次强调下半年银行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增量须高于去年,并且增速要高于平均信贷增速。

 

  扩张信贷以缓解部分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但不能缓解中小企业的腹心之患。扩张中小企业信贷额度的核心是将政府信心贴现给中小企业,这是行政手段对于民企的暂时荫庇,没有人认为会行之久远。

 

  中小企业面临内外双重压力,压力不除,中小企业没有出头之日。中国经济存在两张皮现象,大企业与大项目有政府信用的隐性担保,一直是金融机构追逐的目标,最明显的是,近期中小企业关停并转,而大企业的项目仍然处于急速增长期。受制于信贷控制与资本市场融资能力的匮乏,暂时受到抑制,一旦信贷规模扩张,这些企业将是信贷额度最有力的攫取者。根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一个调查,今年1到4月,四大国有银行新增贷款比去年减少1/4,面向中小企业贷款占到其全部对公贷款94%以上的宁波银行坏账率与逾期率上升,前景不妙。从理性角度出发,银行尤其是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不会大规模给高风险中小企业放贷,央行与银监会之所以再三重申给中小企业放贷,正是因为意识到金融机构的抵触。

 

  中国制造业还面临着外部定价能力缺失的压力,中国制造稍一回暖,原材料价格将继续上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期现价格立马提高,国内信贷稍一扩张,境外销售商马上对出口产品价格重新议价。中国制造业被国内与国外的两股大资本压力钉死在市场低端。

 

  要破解这一局面,我们有必要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对市场企业实现市场化运作,而不是使中小企业重走国有企业的行政庇佑之路,最终失去市场竞争力。政府既承担不了成本,也承担不了市场化倒退的代价。

 

  首先,充分发挥民间借贷市场的力量。浙江等地的民间金融在不管制的时候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充分利用民间借贷,不要动辄以非法吸储进行打压,就是对中小企业最大的利好。无论增加中小企业融资的立意多么好,只要以破坏市场定价体系为代价,就是得不偿失,最终将反噬中小企业的发展根基。目前设立小额信贷公司,很可能好心办坏事,如果把民间资金纳入小额信贷公司,将扭曲市场自然形成的借贷利率,导致市场失效。小额信贷公司将成为银行资金的二传手,由银行与小额信贷公司分享高利率。

 

  其次,取消对民营资本的所有歧视性条例,将非公经济三十六条落到实处,允许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向上下游扩张,降低成本压力、提高议价能力。最终,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向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渗透,进行大规模的并购重组,才是解决民企生存的根本之道。民营经济大政策迟迟不落实,临时抱佛脚救中小企业于水火,最终的结果还是在低端低水平的重复竞争。

 

  最后,降低税负压力可以让中小企业获得喘息之机,珠三角等地对于转型到韶关等地的制造企业减免一些费用,希望这一举措能够成为制度固化下来。既然石油垄断巨头能够获得数百亿元的补贴与退税,没有理由转型的重担由其他纳税人独立承担。

 

  拯救中小企业,也是为了拯救中国经济,拯救金融机构本身---制造业的下挫将使上游资源性垄断企业丧失利润来源,央企的赢利能力已经下降;金融方面同样如此,以浙江省为例,向来是金融机构的风水宝地,在此地设立分支机构者全部赚钱,信用好坏账少,是市场利率变动的桥头堡,此地制造业与金融机构的崩溃,将沉重打击中国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进程。

 

注:审计署对国开行与农行的问题曝光,农行解释是老问题,其他银行说挪用投资稀松平常。以此看来,规则何用?有规则而蔑视,不如无规则,起码无规则不会让人对规则生蔑视之心。

个人简介
财经评论员,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从历史上的政治与经济转到当下,是希望看得更透彻。
每日关注 更多
叶檀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