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为何又回到“原始”

余丰慧 原创自 新浪博客 | 2008-08-06 02:53 | 收藏 | 投票

农村金融为何又回到“原始”

    石套子乡是湖北省枝江市七星台镇所辖的最大的一个乡,方圆10公里,有近两万村民,信用社是这里唯一的金融机构。枝江市信用社石套子分社设立于1958年,今年刚好是它50周岁的“生日”。但在5月的时候,信用社突然悄悄搬走,淡出了石套子乡民的视线。没有了信用社,当地农户一度回到了“原始社会”,为了防盗,他们不得不将钱放在陶罐中,深埋在地下(7月29日《长江日报》)。
   “将钱放在陶罐中,深埋在地下”,农民用这种方式存钱,用回到“原始社会”来形容,恰如其分。现在竟然还有百姓用陶罐存钱并深埋地下,这真是对我国农村金融工作的莫大讽刺。在农村,也许这种现象是个例,不具普遍性。但是,他折射出的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农村金融资源缺乏,农村金融落后于经济发展,农村金融与过去相比出现大倒退却极具普遍性和代表性。
    今天的农村,除了金融严重滞后以外,其他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农民负担沉重这个顽症已经彻底解决。各种乱收费得到了有效遏制,进而农业税等一系列税种被减免,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各种补贴纷至沓来。用农民话语说:“过去开会是向农民收费、摊派,现在开会是给农民发钱、发补贴”。在农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基本解决了农民看大病难的问题,农村丧失劳动力和鳏寡孤独人员生活得到了保障。粮食连续五年丰收,农民在解决吃饭问题的同时,大量进城务工人员给农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在农村基础设施上,水利设施得到了修复,现代化的耕作、收获技术得到了推广,农村电力、公路、村容村貌有了相当大的改善,广播电视进村工程,农民买家电补贴政策,大大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和减轻了农家妇女的家务负担。但是,农民非常遗憾地说:“现在水路通了、电路通了、公路通了、广播电视通了,然而发展经济离不开的结算汇路却不通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在广大农村一个乡镇最少有一家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机构(笔者在1981年前后曾经在国家级贫困县非常偏僻的深山区乡里银行网点工作过),而现在大部分乡镇的国有银行机构都撤离了。乡镇仅剩的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由于结算等服务功能不健全,根本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民、农村企业生产流通对金融服务的需要。由于乡镇很少有全国数据集中、结算瞬时到达的国有银行,已经给农村粮食生产、农村商品流通和农村企业发展带来严重困难。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结算功能一般都不能跨系统、跨地区汇兑,只有通过国有银行代理才能实现。就是仅有的农村信用社就像湖北石套子乡一样也是摇摇欲坠、准备撤离。
更为严重的是,农村乡镇仅有的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以及县城的金融机构,其资金管理模式是将农村吸收的存款都归集到总部统一调度使用(四大银行总部在北京,农村信用社在省级、邮政储蓄最少归集到省),发放贷款。虽然县城以及乡镇有少量的金融机构,也是从农村抽走资金,而不是给农村“输血”。农村金融新产品少之又少。在城市已经普遍使用的方便快捷的银行卡,在中西部农村还是天方夜谈。多少年来,农村金融资源和服务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的绊脚石。
虽然从2006年以来,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要求一些金融机构停止撤并农村网点,但是,这些要求下达时,已经撤并的差不过了。再恢复起来阻力大,投入多。因此,虽然国家多次要求加强农村金融力量和建设,但是,至今雷声大、雨点稀。
湖北石套子乡大多数村民希望,信用社有朝一日能“搬迁”回来,他们需要简单的存取款业务,来保证自己的财产安全。这是农民对金融的最低需求,这是对金融服务的急切渴望。他所折射出农村金融存在的严重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下大力气强化农村金融工作,在网点机构上,最起码要保证每个乡镇有一至两个金融机构;要保证农民、农村资金结算渠道畅通;在保证农民存取款、贷款方便安全的基础上,一些金融新产品要向农村延伸;必须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最近,农业银行自主开发了专门服务于农村、农民的金穗惠农卡,目前正在向全国农村推广。
农业、农民和农村要有一个根本转变,绝对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希望今年十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研究农村经济工作时,把农村金融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8-07-29/022616017264.shtml

个人简介
一个在金融战线奋斗20余年的资深金融工作者。在从事商业银行管理的同时,酷爱进行金融研究,各经济、金融报刊文章也一直不断。在做好这些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曾经尝试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新闻时评写作,这一尝试可不得了了,竟然苦…
每日关注 更多
余丰慧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