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误读了尚福林

欧国峰 原创 | 2008-09-09 23:05 | 收藏 | 投票

       与时下流行看法不同,我个人认为:尚福林是中国证监会历任主席中,少有的有主见、有政治理想之人。将A股市场从制度构建、主体特征、治理状况做近5年对比,可清楚看到前后发生的嬗变。当然,这种表述,并不意味着认为当前市场很“完美”、证监会这几天无过错——这种看法,建立在现有政府运作的大框架、相比较的视野下。

       造成普遍误读尚福林的原因,可能更多是所持立场、信息不对称等缘故。譬如,面对市场持续暴跌,作为投资人自然希望严格控制“大小非”解禁和流通,不希望大盘股发行。但作为市场监管者,特别是当市场的“规则”意识尚未根深蒂固的时候,唯有坚定立场;此外,券商和基金等机构是中国股市未来的中坚,允许光大证券、招商证券在关键的时间窗口IPO也就在情理中了——但发审委通过并不等于当即发行,证监会并反复阐明会调整市场供求平衡,显示了施政艺术。

       上述表述,似乎有替尚福林作为“说客”之嫌,其实不然。

        回顾近5年,市场对尚福林的评议非常情绪化——尚到任初期,正值A股自2001年6月的2245点高位触顶向下、市场哀鸿遍野,于是新官到任被寄予厚望,甚至其名字也被善意解读为“福临”。但尚并不急于“新官上任三把火”,于是热切希望变成失落、窃议不少。但就在市场各方都未预期到之时,2005年4月底,证监会推动了股权分置改革,并迅速进入坚决的全面推行期,股改带来的制度“溢价”再次使尚备受赞誉,甚至有传言称中央高层有意让尚到任某省省委书记要职。去年10月,A股自6124点触顶回落,至今暴跌超过60%。

       暴跌形势逐渐明朗之后,今年上半年,各种关于证监会应当“救市”的呼声日起,尽管也盼来了印花税下调等回应,但终究无改市场下行趋势、也未有更符合市场期待的利好出台,相关是一系列关于制度构建的措施,于是针对证监会希望“维稳”与直接措施之间的落差,各种抨击再起,最激烈的是“信用丧失”。

        但如前述,这更多是偏于情绪化的表达、甚至有哗众取宠之嫌,经不起理性分析。不妨追问: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当前,真正决定证券市场趋势的是什么?政策能起多大作用?在国际经济和资本市场联动性加强的情况下(心理因素加热钱因素),A股还能独善其身?更何况,在当前金融监管“各自为政”、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严重割裂的制度和人事安排下,仅一个证监会的能力有限——更何况,要顾及证券市场更长期的发展利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某些当前抨击非常热烈的人士,几年前还大谈特谈“接轨风险”、“发展市场中坚”,如今正到了这一天,为何反而健忘了?

个人简介
200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近4年专职投资,此前任《华商报》记者、经济日报社《经济》杂志高级记者、《投资者报》高级编辑、银河证券投资顾问。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