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大小非套现忙

叶檀 原创自 新浪博客 | 2009-01-08 15:57 | 收藏 | 投票

外资大小非套现忙

奉行“现金激进主义”抛售中资金融股

2009-1-9 每日经济新闻

 

    外资金融机构奉行现金激进主义战略,抛售中资金融股,说明全球金融股估值中枢下移,成为现金为王的又一典型案例。

 

    从2008年12月31号开始,中国金融机构遭受暴风雨的考验,外资机构投资者折价大笔抛售股价。先是瑞银于2008年的最后一天抛售了33.78亿股中行H股,美国银行2009年1月7日抛售56.2股建行H股,同日,香港李嘉诚基金以每股1.98-2.03港元的价格,配售中行20亿股股份。同时,坊间传出苏格兰皇家银行也将加入减持行列。事实上,早在2007年11月,淡马锡就曾先后减持10.8亿股中行H股及2.8亿股建行H股,据估算获利在30亿港元以上。人们怀疑,那些正在为全角资金链焦头烂额的外资机构都将抛售中资银行股,以解决燃眉之急。

 

    外资集中抛售金融股,原因不难索解。

 

    一是全球资金紧张,这些机构不得不冒着风险抛售争取现金在手。这说明,全球金融机构缓解资产负债的行动正在深入进行中;二是全球金融机构估值体系继续下移,中资金融机构的市净率与市盈率处于历史低位,但并非没有继续下行探底的可能。三是人民币汇率由于全球经济稳定的需要,被维持在高位,市场只有以继续下跌的人民币资产来释放汇率高估的风险。四是中国金融机构的赢利高峰已经过去,未来的政策与坏帐风险将逐步显现。

 

    我国银行股面临越来越大的风险。与国外金融机构先受冲击,而后蔓延到实体经济不同,我国是实体经济先受冲击,而后影响到金融机构。2008年既有税收红利,又有存贷差优势,可以说是银行最好的年景。从去年第四季度,银行的风险逐渐开始暴露。以浦发银行为例,2008年业绩快报显示四季度利润大幅下滑的事实。因此,外资金融机构选在炸弹尚未炸响时减持,也算是打了一个时间差。

 

    评级机构标准普尔1月7日宣称,在信贷成本上升以及收费收入放缓的环境下,今年内地银行的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之利润率将收窄50%,平均贷款利率则会由去年6月的水平进一步下调300基点;在此预期下,内地银行的隐含坏账率将扬升204基点。

 

    不仅如此,2009年中资银行股将迎来大小非解禁高峰。是否会抛售暂且不论,在其他大小非抛售之前夺路而逃,起码对于这些外资行来说,折价抛售中资银行股还能获得高收益,是一笔不错的买卖。 海外投资者参股中资银行之所以大赚,绝不仅仅因为他们对市场的判断、对基本面的分析、人才的应用和决策都比中国的机构投资者更加技高一筹,更因为这些外资大小非拿到的筹码价格实在太低,尤其是在战略股部分,各大金融机构对此心知肚明。

 

    如美国银行此次减持套现28亿美元,按2005年美国银行入股建行的价格1.32港元计算,此次出售建行股份,美国银行净赚18.85亿美元。李嘉诚基金会以每股1.98元至2.03元作价,配售20亿股中行股份,将套现不超过40.6亿元,2005年的平均入股价1.13元,即使中行早已跌穿2.95元的招股价,基金会仍有可观盈利。在这种形势下,不套现才奇怪。

 

    如果我们非要给此次抛售事件寻找一丝亮点,那就是,各金融机构资金状况与市场布局一览无余。

 

    全球知名金融机构从去杠杆化开始,已经在财政压力下走上现金至上、舒缓债务压力的迷途。如去年在财政压力之下,苏格兰皇家银行曾于10月份减持汇丰控股套现超过24亿元。事实上,汇丰是少有的经受住金融危机考验、没有伤筯动骨的好银行。但在现金为王的压力下,优质资产被折价出让,看来,资金紧张的金融机构已经担心,如果市场继续下行,金融机构无论好坏将玉石俱焚,还不如趁早卖个好价钱。

 

    而那些资金情况尚可的金融机构则游刃有余,交行8日晚发表声明,称汇丰方面已多次表示:汇丰对交行的投资是长期战略性的投资,汇丰不会减持交行股份。值得关注的是,从历史上看,汇丰的主要战略布局是在亚洲,一直在上海、香港等地,而从美国银行收购美林可以看出,美国银行的主战场回到美国。

 

    另一个好处是,即便是机会主义大抛售,这些金融机构也不会清仓。这从美国银行与李嘉诚基金会纷纷表示不与中资金融机构中止合作就可见一斑。这些机构打的如意算盘是,既以低成本部分套现,又获得长期合作的根基。而中资银行做出深情厚谊的回应,建行1月7日发布公告,称鉴于美银自身的财务状况,其减持建行股份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建行同时强调,美银的减持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同时双方将继续在多个领域展开合作。

 

    从激烈地为贱卖论辩解,到今天的双方伸出橄榄枝,不仅可以看出建行的色厉内茬,更可以看出中国市场对于国际投资者不可取代的重要性。这也许可以给我们些许安慰。

 

注:这是技术分析,还会在《中国经营报》上写一篇反思定价体系的文章。外资抛售没有违规,当初低价出售是我们自己在内外交困下的自主选择。与其骂外资,不如退而自省。

个人简介
财经评论员,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从历史上的政治与经济转到当下,是希望看得更透彻。
每日关注 更多
叶檀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