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诺芬和斯密,谁更有意义?

赵峰 原创 | 2009-10-26 21:43 | 收藏 | 投票

色诺芬和斯密,谁更有意义?

分工是经济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亚当.斯密奠定经济学基础的《国富论》有两个主题:一是国民财富及其性质,这部分内容的核心是价值理论;二是国民财富增长的途径,这部分的核心是分工理论。关于国民财富增长的途径,斯密提出两个思路,一是增加生产性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二是深化分工以提高效率。

《国富论》一开始介绍的就是分工理论,这一部分也是整部著作中最生动最深刻也最有生命力的内容。在第一篇的前三章中,斯密分别介绍了分工的作用,分工产生的原因以及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原理。关于分工对提高效率从而促进财富增长的作用,斯密结合当时格拉斯哥工场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作了深入分析;关于分工产生的原因,斯密一反交换促进分工产生的传统观念,提出分工产生于交换的新思路。斯密分工理论中最卓越的发现被认为是“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思想,这一思想在斯密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其自由放任政策观念的落脚点。

 

经济研究关注的是财富运动。由于分工关乎财富生产的效率,于是在经济研究的最早阶段,思想家们就注意到了分工问题的重要性。色诺芬关于分工的思想来自其实践和观察,在其《经济论》、《回忆苏格拉底》及《居鲁士的教育》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分工思想。色诺芬最早阐述了劳动分工产生于人的天赋差异的思想,并对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改善产品质量的作用给予了高度关注。色诺芬的这些思想,构成了经济学分工思想的传统智慧。

色诺芬分工思想中最有智慧的可能是他对“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认识。色诺芬曾经作为雇佣兵在波斯生活和战斗过。当时的波斯,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明显高于希腊,城市规模更大,商品供给更丰富,产品质量更精细。从波斯国王宴席中,色诺芬看到了分工对提高效率和改善质量的作用,还看到了市场范围对分工程度的影响。他说,波斯国王宴会上的食物丰盛,质量上乘,“这是毫不奇怪的,因为如同其他手艺在大城市里特别完善一样,国王的食物也是特别精美的。在小城市里,同一个人要制造床、门、犁、桌子;有时还要造房子,如果他能找到使他足以维持生活的主顾,他就很满意了。一个从事这么多种工作的人,是绝不可能把一切都做好的。但在大城市里,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许多买者,只从事一种手艺就足以维持生活。有时甚至不必从事整个手艺,一个人做男鞋,另一个人做女鞋。有时,一个人只靠缝鞋为生,另一个人只靠切鞋底为生;有的只裁衣,有的只缝纫。从事最简单工作的人,无疑能最出色地完成这项工作,这是必然的。烹调的手艺也是这样。”[i]

“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思想——市场范围越广则分工越细,效率越高——被认为是斯密的创见,是斯密构建其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基础。但是,在斯密之前2000多年,色诺芬就已经发现并阐述了这一原理。色诺芬的发现体现了一个古代思想家卓越的洞察力。就此,可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于经济思想或者经济学说的成长而言,同样提出这一思想的色诺芬和斯密,谁更有意义?

 

经济思想作为人们经济活动的思维形式,通常是社会经济实践发展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说社会经济实践发展到什么程度,经济思想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不过,有一些经济现象可能存在于社会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而某些卓越的思想家有着超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在某种经济现象刚刚萌芽的时候就能够捕捉到其发展的规律。于是,在经济思想史上,存在很多“超前发现”的现象。比如,在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之前,法国的杜普伊特和德国的戈森等人就发现了边际效用价值论的若干重要命题;比如,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早在1758年的“经济表”中就阐述了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基本原理,而这一思想在其后的100年间没有一个思想家能够理解。一直到马克思的出现,魁奈才找到一个知音。

知识的成长具有连续的性质,这就是马歇尔所强调的“自然界没有飞跃”的意义。当代人的思想认识很大程度上是继承前人思想和知识并加以发展的结果,所以,前人那些纷繁复杂千姿百态的思想和认识对于今人的意义,就在于其是否进入了今人的知识体系并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超前发现”可能体现着知识成长中对某种“断层”,——在“超前发现”和“正式发现”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时间间隔。对知识成长真正产生影响的,不是超前的天才发现而是后来的“平庸”发现——尽管“超前发现”对“正式发现”可能产生重要的启示。事实上,经济思想或者经济学说作为经济关系的思维形式或者逻辑形式,其发展取决于经济关系的发展。在某种经济关系尚未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其内在的属性不可能充分显现出来,从而人们对这种经济关系的认识就不可能深入和全面。即使有天才的思想家出现,能够在灵光一现中捕捉到某种实质性的东西,但这种发现往往只是抓住了一鳞片爪。对于人类知识的成长而言,“超前发现”通常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虽然色诺芬早于斯密2000多年就发现了“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原理,但对于经济思想或者经济学说的发展而言,显然斯密要比色诺芬更有意义。

色诺芬的认识是明显的“超前发现”。在色诺芬的时代,商品经济尚未充分发展,分工与市场的互动尚未充分显现。分工对于效率改进和质量改善的意义无论在人们的观念上还是行为中都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市场交换对分工的制约更是处于人们的一般认识之外。色诺芬对分工思想的认识尤其是对“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的认识虽然抓住了分工和市场关系的某些特点,但由于分工和市场的关系还没有在经济生活中充分表现,于是这种认识就具有偶然性的特点。这一认识虽然体现了色诺芬作为思想家的天才创见,但是,在分工与交换关系充分展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之前,其对人类经济思想的成长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在斯密的时代,伴随着商品经济关系的充分发展,分工与市场的互动关系得到充分体现,市场范围的扩展成为分工发展从而成为国民财富增进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市场与分工的关系充分显现或者说市场与分工的矛盾充分展现的背景下,斯密的“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思想成为水到渠成的“正式发现”。斯密的这一发现由于立足于充分发展的社会经济实践而对现实具有充分的解释力;这一思想成为斯密构建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基础,而且借助于这一体系而得以传承和发展——比如,20世纪的阿林.杨格就在斯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市场扩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舒尔茨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又使斯密的原理发展成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色诺芬和斯密谁更有意义?在相当程度上,这是一个伪问题。斯密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人类历史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而色诺芬作为古希腊时代卓越的思想家,虽然提出了“经济”概念,虽然研究过一些经济问题,虽然在分工问题的探讨上体现出某些天才的创见,但与斯密相比,他毕竟是非专业人士。显然,以对经济思想或者经济学说的成长的影响而论,斯密要比色诺芬更有意义。不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的目的,不在于要为斯密或色诺芬在祭台上的排位提供依据,而是为了阐明这样一个道理:人类知识的成长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只有那些能够被继承和发展的知识才真正具有意义;——这也意味着,只有那些其思想或知识成就能够被继承和发展的思想家的知识探索活动才真正具有意义。

PS:本文刊载于《经济学消息报》2010年2月26日



[i]转引自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P424脚注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