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行业概况

郑磊 转载自 工程机械行业概况 | 2009-11-30 17:02 | 收藏 | 投票

一、行业概况
工程机械行业子行业主要可分为挖掘机、起重机、混凝土机械、路面与压实机械、装载机、叉车、推土机、桩工机械等,其中路面与压实机械、桩工机械、高空作业车市场规模较小。08年全球市场份额为2500亿美金左右,最大的卡特彼勒占据20%。该产业的特征是,技术进步缓慢,后发国家依靠快速的学习曲线,通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获得后发优势。
工程机械行业长期发展趋势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正相关,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对售后服务的要求特别高,规模效应明显,投资规模大,是人力、技术、资金密集型行业,对新进入者形成较大的制约。
二、主要产品的下游需求及行业格局分析
挖掘机:产品细分为小挖、中挖、大挖,工程机械领域皇冠上的明珠,技术难度最高,利润最大的子行业。斗山、小松、现代、日立、卡特彼勒等公司占据80%左右的份额,国内品牌进口替代日益增强,小挖方面玉柴、山河智能领先,中高吨位柳工、三一居前,厦工也在积极进入,但整体上产品国产化率不高,利润率受限。国内厂商发展很快,三一已经形成了完整系列的产品。08年1-11月进口31634台,出口8195台,进口均价4.99万美元,出口均价7.47万美元,出口均价比进口均价高的原因是进口大多数为进口二手设备,而出口新设备。
叉车:产品细分为电动叉车、内燃叉车、集装箱叉车,下游需求较为分散,作为物料搬运主要工具,在工业企业生产中应用广泛。国产品牌占领中低端市场,外资企业林德、TCM等控制高端。目前行业集中度高,合力、杭叉合计市场占有率超过 50%,但是进入门槛低,很多企业通过组装进行叉车生产,未来行业竞争格局可能恶化,柳工、龙工、江淮、福田、中国重汽、中联、山推、厦工股份、山河纷纷进入,产能将出现过剩。目前中国叉车全球产量占比约为15%,出口占总产能的30%,01-08年出口复合增速为30%。08年1-11月进口11563辆,出口96223辆,进口均价2.74万美元,出口均价0.75万美元。

一、中国挖掘机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如果以国家设立第一机械工业部五局为标志,从形成、发展到壮大,成为世界工程机械大国,经历了短短的40余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工程机械发展尤为迅速,以工程机械中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液压挖掘机为例,1993年我国液压挖掘机总销量为2,349台,15年后的2008年我国液压挖掘机的总销量高达83,000台,15年增长35倍。

    我国开始研制、发展液压挖掘机产品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这与日本发展液压挖掘机产品的时间大致相同,记得1967年日本日立建机当时搞出来的UH03液压挖掘机还在中国北京民族饭店与中方人员包括本人在内进行了20多天的“技术交流”呢!作为挖掘机行业的一个老兵,从1959年手捧苏联克鲁奇科夫教授兰封面的油印讲义“挖掘机”启蒙,到今年2009年刚好50年,亲身经历并见证了这段发展史。

    自1967年至1977年,这10年我国有少数几家工厂开始研究,开发液压挖掘机,通过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终于有少量几种规格的液压挖掘机产品获得初步成功,当时有上海建筑机械厂的WY100;贵阳矿山机器厂的W4-60;合肥矿山机器厂的WY60;长江挖掘机厂的WY160和杭州重型机械厂的WY250等(在此之前,个别工厂也曾试图开发液压挖掘机,但因多种原因未能成功);这为我国液压挖掘机行业的形成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此同时,涌现出十几位、几十位我国第一代液压挖掘机的研究、开发人员。目前他们已经是六、七十岁的高龄老人了,中国挖掘机行业不会忘记你们的功勋,你们也会因今天中国挖掘机行业欣欣向荣,一片光辉灿烂前景而感到高兴。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国产挖掘机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难以满足大规模施工作业的需要。80年代初我国最早涉足挖掘机行业的不少挖掘机主机生产厂先后引进了当时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液压挖掘机制造技术。例如:贵阳矿山机器厂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Liebherr)公司的A912和R912型挖掘机制造技术:上海建筑机械厂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Liebherr)公司的R942型挖掘机制造技术:合肥矿山机器厂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Liebherr)公司的A922和R922型挖掘机制造技术:长江挖掘机厂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Liebherr)公司的R962、R972、R982型挖掘机制造技术。稍后几年,杭州重型机械厂也引进了德国德玛克(Demag)公司的H55和H85型液压挖掘机制造技术;北京建筑机械厂引进了德国奥加凯(O&K)公司的RH6和MH6型液压挖掘机制造技术。

    这些厂通过历时数年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移植,使国产液压挖掘机产品性能指标全面提高到国际80年代初期的水平,产品产量也逐年有所提高,80年代初的技术引进几乎是清一色的德国各主要挖掘机生产厂的制造技术,尤其是从德国利勃海尔(Liebherr)公司引进的挖掘机机型为最多。当时的技术引进过多地重视了软件的引进(如产品图样、工艺等);忽视了硬件的引进(没有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过多地重视了主机而忽视了主机的配套,这与当时的客观情况,(当时工程机械分属建设部、机械部二个制造体系,其中液压挖掘机主机属建设部管理,与液压挖掘机配套的零部件则由机械部管理。)及具体决策者对技术引进的认识程度不无关系。由于国内长时期不能提供高质量和高性能的基础配套件,如发动机、液压元件等,再加上主机厂自身的原因,到90年代初我国液压挖掘机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曾一度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对液压挖掘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挖掘机市场的迅速扩大和需求的多样化,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中,牵动了一批其他机械行业的制造厂加入液压挖掘机行业。其中不少还具有相当强的实力,在原来从事的行业中大都是龙头企业。如:中国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公司、山东推土机厂、黄河工程机械厂、广西玉柴股份有限公司、柳州工程机械厂等。这些企业借助自身多年从事工程机械制造的丰富经验和雄厚实力、广泛和有效的销售网络,使研制和发展液压挖掘机产品具备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些企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己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例如,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90年代初开发的小型液压挖掘机,连续多年批量出口欧、美各国,成为我国挖掘机行业唯一能批量出口的企业,在我国挖掘机行业中由于这些极富生命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加入,打破了多年主要由少数几家挖掘机制造企业垄断国内液压挖掘机市场的局面,引起了有益于提高产品性能、质量和产量的良性竞争,这是我国挖掘机行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液压挖掘机技术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突出表现在追求高效率(同一机重的挖掘机功率普遍提高,液压系统流量增大、作业循环时间减小,作业效率大大提高);高可靠性和追求司机操作的舒适性,出现了一些节能和低噪声、低排放的液压挖掘机。与此同时,挖掘机的外观造型质量和涂装质量也得到极大提高。随着国外新型液压挖掘机和二手旧挖掘机的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用户对国外挖掘机的性能和作业可靠性、效率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从而也深刻认识到国产液压挖掘机技术性能、作业可靠性、作业效率以及操作的舒适性等方面与国外液压挖掘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不少用户为了追求高效率的作业以保证工期的按时完成,宁愿花较多的钱购买进口的挖掘机或者购买跟国产新机价格相当但工作可靠性仍然较高的国外旧机即二手挖掘机,在这种形势下,国产液压挖掘机面临很大的冲击。

    国内原有的数家挖掘机专业生产厂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自身的实力和丰富的挖掘机生产经验,纷纷在工厂的技术改造、试验研究、新产品开发方面下大功夫。有的新开发的产品(也包括某些已生产多年的老产品)为了提高作业的可靠性,干脆采用进口液压件和发动机,甚至于整个传动系统都按照采用国外元件来设计,这种经过改型或新设计开发的液压挖掘机其工作可靠性和作业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并因此获得用户的初步认可。在这个时期一些新加入挖掘机行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了在高起点起步,生产出高水平、高性能的液压挖掘机,在原机械工业部有关司局的组织下,与有关企业一起经过了解、考察、对比,决定以技贸结合,合作生产方式引进日本小松制作所的液压挖掘机技术。当时有山东推土机总厂、黄河工程机械厂、江西长林机械厂、稍后又有山东临沂工程机械厂,联合引进了PC100、PC120、PC200、PC220、PC300、PC400型液压挖掘机除发动机外的全套制造技术(包括产品图样、制造工艺、KES标准等)。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九五”规划开始实施,国内重点建设工程纷纷上马,国内用户对高质量、高水平的液压挖掘机的需求愈来愈迫切。由于挖掘机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据当时有关专家预测,到2000年我国挖掘机的年需求量将达到12,000台左右,而90年代初期国内挖掘机的年产量仅为2,100-2,300台,而当时每年进口量却高达6,000余台(包括大量的二手挖掘机)。

在这种供需矛盾日益扩大,中国用户对使用高质量、高性能液压挖掘机的兴趣日益浓厚的客观情况下,国外各工业发达国家著名挖掘机制造厂商纷纷前来中国寻找合资伙伴,从1994年开始特别是到1995年,我国挖掘机行业掀起了一股声势很大的合资浪潮,先后在中国境内建立了十几家合资、独资挖掘机生产企业,世界上最著名的挖掘机制造厂商几乎绝大部分都在中国建立了以生产液压挖掘机为主的合资、独资企业,他们带来了技术、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建立了有效的销售网络。

    外资企业的加入,迅速推动了中国挖掘机行业的发展和壮大,性能先进,使用可靠的产品为中国广大用户所接受。短短几年,外资品牌占领了中国挖掘机市场90%以上的份额,在这种形势下,迫使中国本土挖掘机生产企业认真学习并接受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在挖掘机制造技术、企业管理、产品销售和服务方面狠下功夫,将面临的巨大市场压力,转化为急起直追的动力,短短的不到十年时间,出现了像三一、柳工、玉柴,山河智能、福田雷沃等一批弄潮国内市场直指国际市场的佼佼者。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从1978年至1986年,我国液压挖掘机平均年产量是1,230台,从1987年至1993年,我国液压挖掘机平均年产量达到2,000余台,从1978年到1993年这是前15年的情况:从1993年到去年2008年这后15年可了不得,挖掘机产销量增加三十多倍,销售额增加了数百倍,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挖掘机制造大国,中国挖掘机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市场,世界最大的市场。

    二、紧跟行业发展的脚步,保障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本届大会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理事会换届,作为理事会常设机构秘书处的秘书长有机会向大会报告在理事会领导下,秘书处多年来开展的工作。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挖掘机械分会成立于1993年,最早叫工程挖掘机械分会以区别于己登记的中国建设机械协会挖掘机械分会,后来两会合并遂统一谓之挖掘机械分会。当时分会的会员单位几乎是青一色的国有企业或学校或事业单位。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外资挖掘机企业开始进入中国,投资建厂,开办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企业。当时吸收外资企业作为挖掘机行业分会的会员单位是有风险的,因为没有先例。1996年我们先后吸收他们成为会员单位(现在当然不是问题了),并于1997年8月4日至9日在浙江温州召开了第一次挖掘机行业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信息交流与工作座谈会。外资企业都来了,总共20多人,坐在一起都不肯多说话,生怕把企业的秘密公开了,会前我们了解到,当时他们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是:1、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投资规模,注册资金、股份比例;2、产品规划;3、市场销售,代理网络的建立;4、国产化愿望和在国产化进程中所需解决的问题和难点;通过工作和启发,最后大家都能互相交流,畅所欲言,会议开得很成功,各与会代表建议挖掘机分会每年都能召开一次这样的会,以此次会议为开始,我们就固定下来每年召开一次年会,而且每次年会都有不同的主题,去年是第十二届年会,在杭州开的。从第一届参加人数为20多人,第十二届参会人数增加到300多人,挖掘机行业发展壮大可见一斑。

    1997年我们借鉴当时国际上运作得比较成功的CEMA统计,这是以国家为单位工程机械销售量的统计,我们引用到国内以各省市为单位,各企业每月挖掘机销售量、机型、市场占有率的统计,由于数字统计正确、反馈及时、覆盖面大,十多年来一直坚持不中断(2000年冬天下大雪出差途中骨折卧床三月,统计也没有中断),因而为行业积累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2005年我们依靠中国挖掘机械网,通过网络申报和网络反馈,极大地提高了统计速度和正确性,目前我们基本做到每月三号中午12:00以前统计完毕,下午或晚上即可反馈,各企业有关人员输入动态密码就可以在网上下载;前几年我们又增加了挖掘机销售分十大行业的内容,以后还将陆续增加别的内容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可能大家都知道国际上有个ERG(澳大利亚的)的专业统计机构也因竞争不过挖掘机分会而宣布退出中国。

从1995年1996年开始我国挖掘机行业中生产本土品牌挖掘机的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挖掘机的产销量急剧下滑(从年产量2,000余台减少到1,000台左右),挖掘机械分会经过调查分析认为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又有企业内在原因。针对这个问题分会于1999年5月份在合肥召开了国有挖掘机生产企业厂长、总工程师、经营销售厂长联席会议,共同分析国有挖掘机企业近几年产品销量急剧下滑,企业普遍亏损的原因。认为除外部原因外,企业内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产品档次太低,技术性能和工作可靠性不适应用户的要求,无法与外资品牌竞争,尽管单台价格很低,用户就是不买这种低价格的产品,找出原因,应着手开发新一代高档次产品才有出路,达成了共识。

    2002年、2003年挖掘机产销量快速增长,各企业开足马力,加班加点,以多出产品满足市场需要,用户对质量问题的反映和投诉尤其突出,挖掘机械分会及时收集信息并与挖掘机生产企业的多家品牌代理商保持经常的联系,将得到的市场信息,质量信息及用户对主机生产厂的质量要求及时与主机厂作了沟通和交流。

    面对加入“WTO”,挖掘机械分会作了比较全面的调研分析,写出我国挖掘机行业加入“WTO”的若干思考,多家媒体做了转载。

2004年为防止经济过热,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4月下旬开始,银行贷款趋紧,多家银行对工程机械销售停止按揭,许多开发区建设项目陆续下马,工程机械市场急剧萎缩。挖掘机械分会及时在南京召开各企业领导的座谈会商讨如何积极应对宏观调控,如何管理与控制好债权债务。由于资金紧缺,许多客户暂时无力购买中、大型挖掘机,但对小型挖掘机来说却是一个进入市场的好机会,2004年全年统计数表明,虽然中、大型挖掘机销售量严重下滑,但全年的总销售量与2003年相比较差别不大,原因就是这一年小挖的销售量增长迅速。

    2004年经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批准,由挖掘机械分会负责具体工作的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南京培训基地正式建立。数年来南京培训基地为工程机械行业特别为挖掘机械行业培养操作人员数百上千名,使许多农村青年走上工作岗位,也使许多农村贫困家庭脱贫。为适应二手挖掘机市场的需求,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了五十多名二手挖掘机评估师。

    针对国内挖掘机市场质量纠纷的增多,2005年应许多企业的要求,挖掘机械分会组织有关人员制定了统一的“中国挖掘机行业挖掘机产品质量保证规定”:由挖掘机械分会负责起草的《进口二手挖掘机验收规范》由国家发改委2007年1月25日正式批准发布,并于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

    由挖掘机械分会负责起草的《液压挖掘机》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实施。

    受商务部和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委托,挖掘机械分会数年来在进口二手挖掘机的调研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二手挖掘机的源头,二手挖掘机进入中国的流程,二手挖掘机经销商和用户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考察并及时向商务部汇报,提出政策建议,多次召开由商务部领导参加的国有本土品牌挖掘机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为商务部制定进口二手挖掘机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建议。今年年初商务部、质检总局、海关总署联合发文出台新政策将二手挖掘机列入重点旧机电产品目录,取消原各省、市机电办发放旧挖掘机自动进口许可证的权限,统一归商务部审批,并严格按照《进口二手挖掘机验收规范》的关键要点执行。今年二手挖掘机进口量比去年减少15,000台以上,削弱了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扩大了国内新机销售的市场空间,促进了本土品牌挖掘机的销售,今年本土品牌挖掘机销售量的增加和市场占有率提高受益于这—政策的出台。

    要使中国本土品牌挖掘机企业做大做强,抢占中国市场半壁江山,还必须冲破阻碍发展的“瓶颈”,目前挖掘机配套液压件全部依靠进口,国内企业处境十分被动,为了尽快改变现状,近年挖掘机械分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对这一问题多次向发改委、商务部汇报和沟通,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商务部产业司领导亲自去企业考察,调研并确定采取与国外合资生产、自主开发等方式,逐步解决中国挖掘机行业所需的大量配套液压件,同时在上海成立挖掘机液压件进口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商务部产业司领导、有关企业负责人和行业专家,浙江春晖集团与日本川崎公司液压件的合资谈判中,商务部蒋跃平副部长和商务部其他八位领导在北京接见了中外双方代表,加速了合资谈判的进程,合资公司已经建立,多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估计很快就会出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三、中国挖掘机市场前景展望

    2009年中国挖掘机市场与2008年相比可望增长10%以上,全年新机销售量将超过90,000台,销售额超过500亿元人民币。

    从去年开始一场世界性的金融风暴横扫全球,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严重摧残,银行倒闭、市场萧条、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率增长,这场金融风暴也影响到了中国,其严重程度超出预料。从去年八月份开始由于世界工程机械市场萎缩,使中国工程机械包括液压挖掘机的出口大幅度下降。据2009年1至8月份的统计,我国液压挖掘机的出口量与去年同比下降72.5%。但是我们高兴地看到,我们的国内市场,由于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宽的货币政策,四万亿拉动内需的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的增多,促使我国国民经济从八、九月份开始企稳回升。

2009年10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指出,中国和印度正引领亚洲经济体恢复增长。报告预计,中国经济继2009年增长8.5%后,2010年将增长9.0%。中国挖掘机行业2009年尽管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挖掘机出口量急剧下滑,至今尚未看到复苏迹象,但挖掘机国内市场依然看好。今年1至8月份累计销量已经超过去年同期;9月份、10月份以及第四季度最后二个月,国内市场均会好于去年。因此,可以肯定2009年挖掘机总销量(含出口)与去年相比增长10%是有把握的。

按省、市挖掘机的销售量区分,今年销售最大、占第一位的是四川省,其余依次是江苏、安徽、山东、内蒙,排名与往年不大一样。再从国内市场分十大用户行业来说,公路建设挖掘机需求量占全年销售量的18.7%,矿山开采占18.4%,市政建设(包括房地产业)占25.3%,这三大行业占了总需求量60%以上,未来这三大行业将继续发展,铁路建设、水利水电等行业将作为重点发展行业需求前景看好。GDP的增长水平每年如果保持在8.0—8.5%以上,那么2010年挖掘机需求增长8~10%是有可能的,这也是未来2—3年的期望。

    仍需重视的几个问题:

    1、产品质量和服务

    今年以来用户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投诉比较多,其中还包括不少名牌产品;以往媒体极少报导产品质量问题,现在也可以见到质量缺陷的曝光;

    2、债权问题

    挖掘机行业各生产企业特别是各品牌代理店的债权问题已成为影响行业今后健康发展的关键,一个代理店的债权高达几千万,上亿是很不正常的,风险很大。产品销售不能只追求数量和市场占有率,更要重视销售质量。主机生产企业和代理店一定要引起重视,协会也应组织力量作个比较详细的调查和分析,为企业做好服务。

    四、最后说一下,我们行业若干年后可能会出现哪些新的变化

    1)中国挖掘机市场本土品牌弱势状态将逐步改变,预计五年后本土品牌挖掘机市场占有率将升至45~50%;

    2)竞争中整合,重组,转型,淘汰出局,若干年后中国境内挖掘机生产企业将由目前的40多家减少至20家左右:

    3)节能、高效、低排放、操纵舒适的挖掘机将越来越受用户青睐;

    4)若干年后挖掘机用液压部件的国产化率(本土生产)将升至50%以上:

    5)跟随大型挖掘机生产企业,全国将集聚多个挖掘机零部件配套基地;

    6)旧挖掘机的出口量将逐步超过旧挖掘机的进口量:

    7)若干年后国内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将出现多家拥有上千台工程机械,其中挖掘机在300台以上的租赁企业,挖掘机的销售模式将会发生变化;

    8)挖掘机的修理、翻新、大型挖掘机的再制造将逐渐成为企业的追求之一。

    作为挖掘机行业的一名老兵和担任并主持挖掘机分会工作多年的秘书长,深深感到我们挖掘机行业是个很不错的行业,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的行业,因为这是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行业。

    祝愿中国挖掘机行业兴旺发达,健康发展,祝愿下一届理事会为行业服务工作做的更好,更出色。


混凝土机械:主要产品有混凝土搅拌楼(站)、混凝土搅拌输送车、拖式混凝土泵、混凝土泵车以及配料机等辅助设备。尽管二线企业推出新产品进入市场,但是行业对售后服务、产品可靠性要求高。目前,我国混凝土机械的关键配套件(搅拌主机、搅拌输送车底盘、液压马达减速机、称量系统、电控系统等)大部分都从国外进口,因此产品水平起点高,主要性能指标基本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行业利润率高,未来增长看好:第一,行业集中度高。竞争格局为三一、中联双寡头的竞争局面,两公司合计占有 80%以上市场份额,对售后服务的高需求及泵车的高技术制约新进入者打破垄断格局;第二,在大中城市禁止现场搅拌的商品混凝土政策推动下,水泥散装率将由现在的 44%提升到2010 年的60%;第三,目前只完成进口替代,出口增长潜力巨大,尤其是在泵车领域,还需部分进口(年进口额1亿美元左右),出口进入突破高速增长的临界值,三一和中联重科的出口都有望保持翻番增长。
装载机:主要用于煤炭、矿石等物料装卸、公路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建设、建筑施工等,国内品牌主导市场。内需增速有限,但宏观调控影响程度较小,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柳工(17.5%)、龙工(17.2%)、厦工(13.6%) 列前3。出口将继续高速增长,目前中国产量占世界产量 61%,出口销售收入占比为 14%,01-08出口复合增速83%。自主品牌集中在中低端,竞争相当激烈。08年1-11月进口470辆,进口均价12.37万美元,出口25846台,出口均价3.52万美元。
工程起重机:产品细分为汽车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需求相当强劲,随着大吨位起重机开发成功,国产品牌基本取代了进口,在汽车起重机领域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行业未来趋势看好:第一,汽车起重机为徐工、中联双寡头的竞争格局,两者合计占 76%以上市场份额,三一也在强势进入;第二,出口高增长态势维持,履带起重机01年以来出口复合增长率达到91%,汽车起重机01以来出口复合增长率达到77%,预计未来 3 年复合增速达67%。第三,市场潜力大,由于中国大型油田和市政工程建设力度的加大,以及大型楼宇和大型工程的增加,大型风电、核电项目相继上马,重型履带式起重机需求强劲。08年1-11月进口1856台,进口均价17.43万美元,出口均价6.08万美元。
路面与压实机械:主要产品有筑路机及平地机、铲运机、压路机、摊铺机、沥青搅拌设备、其他压实机械。其中沥青搅拌设备还需大量进口,价格昂贵,目前三一重工产品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行业规模较小,公路投资已趋缓,增长空间有限
桩工机械:主要产品为凿岩机、打桩机、隧道掘进机、旋挖钻机等。产品技术含量高,单价高,目前主要用于铁路建设,目前需求及其旺盛,但产品需求空间的扩大还需要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拓展情况。2004年刚刚起步的三一重工目前已经占据旋挖钻机市场约40%的市场份额,国内比较有竞争实力的竞争对手主要有徐工集团、山河智能等。行业规模不大,不足以支撑一家大型企业。
 

个人简介
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SFI客座教授,行为经济学者,创新发展,金融投资专家,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荷兰maastricht管理学院mba,兰州大学数学学士 email:prophd@126.com
每日关注 更多
郑磊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